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彭孟緝

增加 6,075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彭孟緝'''({{bd|1908年|9月12日|1997年|12月19日|catIdx=Peng彭}}),字'''明熙''',湖北武昌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陸軍|…”
'''彭孟緝'''({{bd|1908年|9月12日|1997年|12月19日|catIdx=Peng彭}}),字'''明熙''',[[湖北]][[武昌]]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陸軍|陸軍]][[一級上將]]。1946年至1947年擔任[[高雄]]要塞司令部司令,其中在[[228事件]]的爭議在於其鎮壓群眾時殺害到許多無辜民眾,因而有人稱其為'''高雄屠夫'''<ref>[http://www.google.com.tw/#hl=zh-TW&rlz=1R2PPST_zh-TWTW431&q=%E9%AB%98%E9%9B%84%E5%B1%A0%E5%A4%AB%E5%BD%AD%E5%AD%9F%E7%B7%9D&oq=%E9%AB%98%E9%9B%84%E5%B1%A0%E5%A4%AB%E5%BD%AD%E5%AD%9F%E7%B7%9D&aq=f&aqi=&aql=&gs_sm=e&gs_upl=10141l13532l1l14188l6l6l0l4l0l0l188l375l0.2l2l0&bav=on.2,or.r_gc.r_pw.&fp=634a17f9edfd5460&biw=1024&bih=565]</ref>,批評者不乏藍營人士。

== 經歷 ==
彭孟緝生於[[清朝|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十七日,肄業於湖北[[漢陽]][[文德書院]]、廣州[[中山大學]],[[黃埔軍校]]第五期[[砲兵]]科畢業後,參與[[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後奉派赴[[日本]][[野戰砲兵學校]]進修,返國後任[[陸軍砲兵學校]]主任[[教官]]。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曾參加[[淞滬戰役]]、[[長沙會戰]],而升任[[中華民國陸軍|陸軍總司令部]][[中將]]砲兵指揮官。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放棄[[台灣]],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政府]]代表同盟國受降接管,結束[[台灣日治時期]]。1946年,彭孟緝來台擔任[[高雄]][[要塞]]中將[[司令]]。[[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由於彭孟緝強力鎮壓,受當時[[國防部長]][[白崇禧]](實是受[[蔣介石]])賞識,先升任台灣全省[[警備]]總司令,之後出任台灣省[[保安]]副司令、台北[[衛戍]]司令等要職。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往台灣後,[[革命實踐研究院]]軍官訓練團於1950年成立,彭孟緝任主任,此後並成立高級班及[[石牌]]班等訓練機構。1952年,彭孟緝擔任[[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

1954年,擢升為副參謀總長。8月,[[參謀總長]][[桂永清]]病故,蔣介石以副參謀總長彭孟緝接代理參謀總長。<ref>[[陳布雷|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78頁</ref>

1957年,彭孟緝調任[[陸軍總司令]]並兼台灣防衛總司令。1959年晉升[[陸軍]][[一級上將]],再任參謀總長。1963年5月,蔣介石明令發表參謀總長彭孟輯連任一次。<ref>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104頁</ref>1965年6月,蔣明令以彭孟輯為[[總統府]][[參軍長]]。<ref>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110頁</ref>

1967年,彭孟緝先後出任[[中国驻泰国大使列表|中華民國駐泰國]]及[[中国驻日本大使列表|日本大使]]。1972年,彭孟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戰略顧問]],退休後住於[[台北]]。1997年逝世。

==官民評價==
由於彭孟緝在[[二二八事件]]以及之後的「[[澎湖七一三事件]]」、「師大[[四六事件]]」、「[[清鄉]]」中,強力進行鎮壓,造成成千台灣民眾的傷亡,許多台灣人稱其為「高雄屠夫」。

在[[中國國民黨|國民黨]]內,曾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同為[[蔣中正]]手下要員的[[吳國楨]]對他評語為「人品極劣」,前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回憶[[蔣中正]]甫來台時,驚魂未定,彭孟緝極盡奉承之能事,每天燉一盅[[雞湯]]給[[蔣中正]]補養身體<ref>[[鄭錦玉]],《碧海鉤沉回憶思錄:孫立人將軍功業與冤案真相紀實》</ref>。

作家[[劉宜良|江南]]的《[[蔣經國傳]]》曾載吳國楨視彭孟緝「獐頭鼠目」,在吳任省主席任內即因台灣火柴公司案中,因彭孟緝亂逮捕負責人而發生衝突。<ref>[[劉宜良|江南]],《蔣經國傳》,1984年,美國論壇社出版,頁211-212。</ref>而在第二屆縣市長選舉前,又發生彭孟緝部屬亂逮捕人引起吳不滿,當吳氏要求彭懲處該處長,彭孟緝因背後有[[蔣經國]]支持卻敷衍以對。<ref>江南,《蔣經國傳》,同上,頁213-214。</ref>在[[孫立人事件]]後,彭孟緝上升至二級上將,以黃埔六期的小弟身分繼[[桂永清]]任參謀總長,江南認為此代表蔣經國勢力的上升,所以出現情報人員掌握軍事。<ref>江南,《蔣經國傳》,同上,頁251。</ref>

著名作家[[李敖]]亦曾批評彭孟緝「因為來台灣最早、主持[[情報]]機關最久,所以一手造出的冤案、假案、錯案最多」。甚至彭在任駐泰大使時,就曾指派[[特務]]製造冤案<ref>[[李敖]],《[[白色恐怖]]述奇》,2002年</ref>。

==爭議事件==
彭孟緝之子[[彭蔭剛]]([[中國航運]]董事長,前[[香港]][[香港特首|特首]][[董建華]]妹夫)因心虛委用學者中研院研究員[[朱浤源]]、[[黃彰健]]等人為彭孟緝翻案。但在原文目的寫道「消除對外省人的誤會,為中國統一促進」以及“彭孟緝處理高雄事件未犯錯”為結論,至今仍受到爭議。另彭蔭剛在[[媒體]]刊登[[廣告]],歌頌其父一生,更於文章中指稱當年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為「暴徒」,該則廣告引發受難者[[凃光明]]家屬的強烈不滿,控告彭蔭剛誹謗。

此外二二八事件受難者以及民間團體長期傳言彭孟緝死後被國民政府入祀於[[忠烈祠]]是種對他們的傷痛,因此應該將彭氏移出忠烈祠。但國防部出面釐清,彭孟緝的家屬至今都沒有向國防部申請入祀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的忠烈祠,也沒有彭孟緝入祀的紀錄。<ref>[http://www.mnd.gov.tw/publish.aspx?cnid=65&p=32753 中華民國國防部針對「彭孟緝上將應移出忠烈祠」新聞稿]</ref>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