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梵净山

增加 14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梵净山 ''' (Mount Fanjing),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 [[ 贵州省 ]][[ 铜仁市 ]] [[ 印江 县]] [[ 江口 县]] [[ 松桃 县]] (西南部)3县交界,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 108°45′55″—108°48′30″,靠近印江县城、江口县东南部、松桃县西南部。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的 [[ 佛教 ]][[ 道场 ]] 和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地区中部。
梵净山总面积为419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25800平方千米,缓冲区2800平方千米,试验区13300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brelich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 Baill)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梵净山于2018年10月17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8年6月30日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 [[ 弥勒菩萨 ]] 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同时也是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2018年7月2日,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在 [[ 巴林麦纳麦 ]] 举行的 [[ 世界遗产大会 ]] 上获准列入 [[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
基本信息
==景点概述==
梵净山位于中国贵州铜仁市的印江自治县、江口县、松桃自治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1982年被联合国列为一级世界生态保护区。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比如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风景美丽自然,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是旅游不可多得的一个地方。[1]
梵净山位于中国贵州铜仁市的印江自治县、江口县、松桃自治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1982年被联合国列为一级世界生态保护区。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比如[[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风景美丽自然,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是旅游不可多得的一个地方。  梵净山,武陵山脉的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总面积567平方公里。 梵净山,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典籍上考证,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 [[ 弥勒菩萨道场 ]] ,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梵净山植物类型多样, 森林是梵净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是其生物资源的核心。它既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又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枢纽;同时因其特殊的层次结构,形成了动物、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地。除此之外,梵净山尚有众多低等动物、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研究还未涉及。
==历史沿革==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 [[ 历史 ]] 的文化名山,早在 [[ 春秋战国时期 ]] ,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 [[ 秦朝 ]] 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8]
[[ 隆庆 ]] 年间至明万历中叶(1567年 —1588 ~1588 年),明政府镇压梵净山以东的“腊尔山苗族大起义”后,在该地区开始修建“南方长城”,并对被破坏的梵净山佛教进行第一次重建:除重修西岩古寺、天马古寺外,另据(道光)《 [[ 印江县志 ]] 》载,又新建 [[ 孝慈寺 ]] [[ 天庆寺 ]] [[ 天池寺 ]] ;此外还修复了梵净山老金顶的金顶古茶殿,以及新金顶的 [[ 释迦殿 ]] [[ 弥勒殿 ]] 等,同时拓宽 [[ 天池寺- ]]—— 薄刀岭- —— 剪刀峡- —— 金顶古茶殿- —— 新金顶释迦殿、弥勒殿的西朝山大道。明万历元年(1573年),金顶《 [[ 院道碑 ]] 》详细记载印江知县 [[ 雷学皋 ]] 重建情况。 [1]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祸及梵净。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梵净高僧妙玄和尚奏请明神宗重建梵净。此次重建五寺六殿:承恩寺、天池寺、三清殿、释迦殿、通明殿等,《 [[ 敕赐碑 ]] 》立于通明殿旁,成为梵净山“镇山之碑”。此次重建,使梵净山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脚庵,环山四大古寺”的格局。各寺厘定寺产,招纳僧户,修藏经塔。梵净山因惠沾皇恩,遂名震宇内,香火盛极一时。 [1]   
明万历(1563年 —1620 ~1620 年)、清康熙年间(1654年 —1722 ~1722 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保护。 [9]  
清康熙年间(1654年 —1722 ~1722 年),梵净山重新敕封并重建,皇庵天池寺被敕名为“护国寺”,成为梵净山最大寺庙。梵净山佛教重新鼎盛,与西南佛教名山峨眉山、鸡足山成三足鼎立之势。 [1]    
康乾之世,梵净山除扩建明代“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另将“六大脚庵”增建至“四十八大脚庵”。 [1]    
嘉庆元年(1795年),松桃苗民首领石柳邓与湘西吴八月进行“乾嘉起义”,石柳邓死后,义军余部在梵净山地区坚持达12年之久。道光年间,梵净山第四次重建:改接引殿为天恩寺(1822年),改通明殿为报恩寺(1832年)。又扩建孝慈寺(1832年),重塑金顶弥勒、观音铜佛像等。 [1]   
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爆发“咸同大起义”,铜仁“红号军”首领赵子隆在梵净山三角庄建立根据地。光绪元年(1875年),太平天国军余部刘胜扮清军,持枪入山,赶杀僧尼,四处劫掠。光绪五年(1880年),梵净山环山五属团练合编为“松桃协左营练军”,新任贵州巡抚岑毓英亲往率军督剿刘胜,次年(1881年)肃清刘胜。镇压“红号军”及刘胜后,梵净山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为加强防范,巡抚岑毓英奏请于皇庵护国寺建“都司衙门”,称“护国营署”,对梵净山实行长达30年的军管。“两县一都司”的设立与调整,有效防止祸乱再起,保证了梵净山正常的朝拜活动。 [1]
269,38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