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泾川县

增加 44 位元組, 4 年前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约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末年,泾川境内有当地[[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国家——阮国和共国,两国都是商的诸侯国。阮国疆域在今城关、罗汉洞、泾明、红河之间,共国疆域在今城关 [[ 水泉寺 ]] 一带。后来均被 [[ 周文王 ]] 所灭。
约公元前768年的西周末年,义渠戎逐渐强大,在今庆阳西南宁县建立西戎古国——义渠国,泾川境属之。
下辖21县:高平、复累、安俾(bǐ)、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乌氏、阴密、安定、参、三水、阴盘、安武、祖厉、爰(yuán)得、眴(xuàn)卷、彭阳、鹑阴、月氏(zhī)道。其中临泾县(今泾川城关水泉寺)、安定县(今泾川北塬至庆阳镇原)、爰得县(今泾川南部)、阴盘县(今泾川南塬与长武、灵台接壤处)辖境在今泾川一带。
[[东汉]]时期,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羌族势力衰败,安定郡迁回。连年战乱导致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安定郡由东汉初的20县合并为8县,即临泾、朝那(zhū nuó)、乌氏(zhī)、高平、三水、彭阳、阴盘、鹑觚(chún gū),这次调整保留了原来安定郡的大县而挤掉了小县。郡治高平被毁严重,遂将安定郡治所设在临泾(临泾水之意)县,而且原来西边较远的县也未返回旧治所,都设置在新郡治所周围。其中临泾县在今城关水泉寺一带, [[ 朝那县 ]] 在泾川西北, [[ 乌氏县 ]] 在泾川东, [[ 高平县 ]] 在泾川南。8个县的辖境占有今泾川、灵台、镇原三县之地及陕西部分地区。
[[三国时期]],安定郡辖境属魏国。曹操平定关中陇右之后,安定郡随凉州刺史部被并入雍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安定郡改名泾州;太宗贞观时,全国设10道,泾州属关内道。泾州领5县:安定、鹑觚、临泾、良原(今灵台梁原)、阴盘;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全国改10道为14道,改州为郡,泾州为安定郡;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乱”,避安禄山之讳,改安定郡为保定郡,安定县改为保定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泾州,领保定、灵台、良原、临泾、潘原(今崆峒四十里铺)5县;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春,设泾原节度使,管理泾州、原州,治所在泾州;光化二年(公元899年),陇山以东属岐王李茂贞的彰义军节度使管辖,治所在泾州。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 [[ 李茂贞 ]] 向后唐朝贡称臣,泾州并入后唐。
[[北宋]]时期,宋初泾州为彰义军节度,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彰化军;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全国设15路,泾州属秦凤路,领保定、灵台、良原3县;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升保定县长武镇(今泾川泾明长武城)为县,一年后改降为长武寨;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复设长武县。泾州领保定、灵台、良原、长武4县。时泾川分属保定、长武2县;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鄜(fū)延、庆环四路,泾州属泾原路。 [[ 范仲淹 ]] [[ 韩琦 ]] 开府泾州。
金时,泾州属庆原路。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保定县为泾川县,意为泾水之川。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迁州治于长武(今泾川泾明长武城),不久又迁回泾川。泾州领泾川、长武、良原、灵台4县。
元时,泾州初属都元帅府,曾在泾州立总司,辖邠州,后属巩昌总帅府; [[ 忽必烈 ]]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灵台并入泾川;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长武县并入泾川,复灵台县,将良原县并入灵台;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泾川改属陕西行中书省平凉府;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泾州改为直隶州,领泾川、灵台2县。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泾州降为散州,属平凉府,撤泾川县,县事由州直理。由于洪水冲毁泾州城,州衙由水泉寺古城迁至泾河南的皇甫店,即今县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泾州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平凉府,领灵台1县。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陕西布政使司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领平凉、庆阳、临洮、巩昌四府。乾隆六年(公元1667年),右布政使司改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治所由巩昌移至兰州,泾州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府。 [[ 乾隆 ]] 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泾州升为省直隶州,领灵台、镇原、崇信3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泾州改名泾县,属泾原道,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复名泾川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泾原行政区为 [[ 甘肃省 ]] 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泾川属之。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泾川县改属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区划详情==
722,5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