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道夫·冯·拜尔

大小無變化,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冯·拜尔'''({{lang-de|'''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bd|1835年|10月31日|1917年|8月20日|}}),[[德国]]化学家,因成功合成了[[靛藍]]<ref>{{cite journal | title= Darstellung von Indigblau aus Orthonitrobenzaldehyd | author=Adolf Baeyer, Viggo Drewsen | journal=[[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 volume=15 | issue=2 | pages=2856–2864 | year=1882 | url= http://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906950/f1258.image.langEN | doi=10.1002/cber.188201502274 }}</ref>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 ]] 化学奖]] 。<ref name="meijere">''Adolf von Baeyer: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1905 '' Armin de Meije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4, Issue 48 , Pages 7836 – 7840 '''2005'''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abstract/112190460/ABSTRACT Abstract]</ref>
* 1871年,拜爾發現[[酚酞]]是由[[鄰苯二甲酸酐]]的[[縮合反應]]及在[[酸性]]條件下2當量的[[苯酚]]所合成的,並且因此而得名。
2,34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