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厢记

增加 21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西厢记'''》是[[中国]]《[[六才子书]]》之一。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莺莺传|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此前有[[宋朝|宋]]人[[赵令畤]]以此题材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朝|金]]人[[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然影响力均远不如杂剧《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汉语|语言]]、[[中国文化|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
== 历史沿革 == 
西厢记的故事题材最早来自[[唐代]][[唐诗|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莺莺传|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描写他自己“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讲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一美丽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莺莺”邂逅,认为自己“善补过”,“智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王实甫原作使用[[北曲]],也称为《北西厢》。[[李景云]]有传奇戏曲《崔莺莺西厢记》,已失传。[[崔时佩]]、[[李日华]]着有《[[南西厢记]]》,人物情节与《北西厢》相同,曲文亦多沿袭王实甫《西厢记》。[[陆采]]对李日华《南西厢记》不满意,重编《北西厢》为《南西厢曲》。
== 故事梗概 ==
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书生张珙(字君瑞),偶遇扶柩回乡在寺中西厢借住的原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由于互相吟诗而产生爱慕。叛将孙飞虎带手下慕名围寺,要强抢崔莺莺,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莺莺的母亲老夫人郑氏宣称谁能救他女儿就将女儿许配他,张生向他一位故旧“白马将军”蒲州杜太守写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惠明)突出包围送出,杜太守发兵解围。过后老夫人因门第不当悔婚,只是赠金并让莺莺拜张生为义兄以谢搭救。张生在悲恸之下患病,莺莺也大为伤痛,后来在莺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两人暗通书信,并最终成功幽会。最后私情被老夫人发现,欲责罚二人,但由于红娘据理力争,无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张生上京赶考,如能蟾宫折桂便真的把莺莺许配与他,于是张生进京赴试,考中并回来迎娶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艺术成就==
 
《西厢记》有人举之为元代最佳[[杂剧]],剧情曲折,善于塑造人物,能因应不同人物的身分写出不同的曲词或[[宾白]],突出地展示人物的心灵活动。《西厢记》又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西厢记》打破元[[杂剧]]一人独唱的成规,改为可由多人对唱。元剧惯例一本四折,间或一本五、六折,《西厢记》则全剧共五本廿一折,铺叙组织之功,突过前人。《西厢记》融化古诗词中优美的词句,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的曲词,文辞优美清丽。
== 文化影响 == 
《西厢记》剧本完成后,迅速流行,几乎[[中国]]所有几百个剧种都以其为原本上演过这部戏,以后的许多著作都提过这部剧本,《[[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引用过这部剧本中的原词“银样鑞枪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等,但都表现出是市间流传,大家公子不允许读的态度。《西厢记》中许多人物都是民间耳熟能详的,“[[红娘]]”更成为[[汉语]]语言中“媒人”的代名词,甚至成功的中介都被称为“红娘”。以后有许多故事和剧本受其影响,开始表现基于爱情,冲破“门当户对”的封建礼教观念的美满婚姻或悲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天仙配]]》《[[宝莲灯]]》等。《西厢记》可以说是首开先河,在世界上是第一部表现纯爱情的长篇作品,艺术成就甚高。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 山西永济普救寺== 在中国 [[ 山西省 ]] 西南端,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 [[ 永济市 ]] 蒲州镇,有一处“普天下佛寺无过普救,有三檐经阁,七层宝塔,百尺钟楼”(出自《董西厢》)的佛教十方禅院,名为“普救寺”。它位于黄河东岸约八公里的峨嵋塬头上,与 [[ 鹳雀楼 ]] 、蒲州故城等景区连成一线。
普救寺建筑群立于高约30米的塬头之上,南、北、西三面临壑,唯东面依塬平展,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居高临下。寺院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塬而建,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普救寺乃蒲郡名刹,据《续高僧传》载,隋初已有之。唐武周时代得到大规模扩建,成为[[武则天]]的香火院。传说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节度使作乱,朝廷派兵围城讨伐但久攻不克,百姓甚苦。有僧献策:“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翌日破城,不戮一人,从此该院更名为“普救寺”。
普救寺乃蒲郡名刹,据《续高僧传》载,隋初已有之。唐武周时代得到大规模扩建,成为武则天的香火院。传说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节度使作乱,朝廷派兵围城讨伐但久攻不克,百姓甚苦。有僧献策:“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翌日破城,不戮一人,从此该院更名为“普救寺”。 此剧初登戏台便惊倒四座,元末明初戏剧评论家贾仲明称誉:“西厢记天下夺魁”。《 [[ 西厢记 ]] 》诞生至今七百余年,仍活跃在 [[ 京剧 ]] [[ 越剧 ]] [[ 豫剧 ]] [[ 蒲剧 ]] 等诸多戏种舞台之上,广为传唱。
塔院四周设回廊,《西厢记》中,张生“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从北洞门出去,忽见一美丽女子正拈花微笑,这一下“风魔了张解元”,“一场旖旎风流事,今日相逢在此中。”于是决定不去进京赶考,搬到寺中借住,一场风流千古的爱情故事萌生于这舍利塔之下,后来人们便俗称此塔为“莺莺塔”。
莺莺塔名声之大,不仅在于普救寺本身的名望和《西厢记》的影响,还因其拥有独特而神奇的回音效应。
普救寺莺莺塔与 [[ 北京 ]] 天坛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石磴琴声”共同成为中国仅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又与法国 [[ 巴黎 ]] 钟塔、 [[ 意大利 ]] 比萨斜塔、 [[ 摩洛哥 ]] 的香塔、 [[ 匈牙利 ]] 的音乐塔及缅甸的摇头塔等同处“世界六大奇塔”之列。
相传当年普救寺和中条山脚下的 [[ 万固寺 ]] 两寺住持同时请来师徒二人各建一座佛塔,徒弟选建万固寺塔,师父则建普救寺塔。徒弟心高气盛,在塔的外形上下足了功夫,砖雕叠涩、精雕细刻,妄图以此胜过师父。
竣工时众人确实都认为万固寺塔更为华丽精美。但此时师父说:“我建的塔是座宝塔,塔下压着一对宝贝金蟾,击地即有叫声。”众人当场一试果真如此,于是人人称奇,个个喝彩,徒弟顿时拜服。
经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 山西大学 ]] [[ 西安交通大学 ]] 等科研单位实地查勘,证实莺莺塔的声学奇观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塔体构造、优良的建筑材料等条件息息相关,从而产生了“普救蟾声”、“上下难辨”、“坐在塔下能听戏”等多种奇特的声学奇观,为普救寺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 相关作品 ==
{| class="wikitable" |- ! * [[电视剧]]|- | **《[[民间传奇]]》之西厢记 1976年 主演:[[夏雨]]饰张生、[[吕有慧]]饰莺莺、[[庄文清]]饰红娘|- | **《[[西厢传奇]]》 2001年 主演:[[陶慧敏]]、[[刘小峰]]|- | **《[[西厢奇缘]]》 2005年 主演: [[胡杏儿]]、[[叶璇]]、[[吴卓羲]]、[[马国明]]|- | **《[[西厢记 (2013年电视剧)|新西厢记]]》 2013年 主演:[[周奇奇]]、[[张晓晨]]、[[宋佳]]、[[王姬]]|- | |- ! * [[电影]]|- | **《西厢记》,默片,[[侯曜]]导演,[[民新影片公司]],1927年。|- | **《西厢记》,[[张石川]]导演,[[上海国华影片公司]],1940年。|- | **《西厢记》,[[吴回]]导演,[[中联影业公司]],1956年,主演:[[红线女]]、[[张活游]]、[[梅绮]]、[[少新权]]。|- | **《西厢记》,[[岳枫]]导演,[[王月汀]]编导,[[邵氏电影公司]],1965年,主演:[[凌波]]、[[方盈]]、[[李菁 (电影演员)|李菁]]、[[陈燕燕]]、[[李昆]]、[[杨志卿]]。|- | ** [[西厢艳谈]],1997年香港三级片。林义雄执导,主演徐锦江、川村千里、麦家琪、王书麒、姜嘉玲。|- | ** [[电视电影]]《[[中国传世经典名剧]]》之《西厢记》2005年|- | * [[舞台剧]]|- | ** 《[[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2011年|- | * [[歌剧]]|- | ** 《西厢记》,[[屈文中]]作曲,1986年|- | * 翻译本|- | ** [[法国]][[汉学家]][[儒莲]]曾将《西厢记》翻译成法文。|- | ** [[德国]][[汉学家]][[弗兰兹·库恩]]曾将《西厢记》翻译成德文。|- | **[[洪涛生]](Vincenz Hundhausen)是西厢记的[[德文]]翻译者。|}
* 翻译本
** [[法国]][[汉学家]][[儒莲]]曾将《西厢记》翻译成法文。
** [[德国]][[汉学家]][[弗兰兹·库恩]]曾将《西厢记》翻译成德文。
**[[洪涛生]](Vincenz Hundhausen)是西厢记的[[德文]]翻译者。
==视频==
249,0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