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620
次編輯
變更
汉剧
,無編輯摘要
'''汉剧'''(也称''' 广东汉剧''' )是一种传统[[ 客家]][[戏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和“兴梅汉戏”,被誉为“南国[[牡丹]]”,是 [[ 广东 ]] 省的三大剧种之一,也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之一。该剧种主要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等地部分[[客家地区]],演绎以[[中原]]地区的古调为准,发音近似于现在的[[普通话]]。<ref>{{cite news |title=广东汉剧“南国牡丹” |url=http://www.xijucn.com/html/hanju/20091204/12703.html |accessdate=2019-09-02 |publisher=戏剧网 |date=2009年12月4日}}</ref>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州地区、惠阳地区、韶关地区等闽粤赣边区各地。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被周总理誉为" “ 南国 [[ 牡丹" ]]” 。
广东汉剧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 [[ 雍正 ]] 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 [[ 京剧 ]] 、 [[ 湘剧 ]] 、 [[ 祁剧 ]] 、湖北 [[ 汉剧 ]] 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 [[ 脸谱 ]] 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 [[ 昆曲 ]] 、 [[ 高腔 ]] 、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等。
2008年6月7日,广东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称
广东汉剧
外文名称
Guangdong HANCHU opera
公脚、老生、小生、正旦、丑脚等
渊源关系
徽剧、湖北汉剧、祁剧、京剧等
代表人物
梁素珍,李仙花,黄桂珠,黄粦传
== 简介 == 汉剧,原名“''' 外江戏''' ”或“兴梅汉戏”,又称“乱弹”,在[[晚清]]被诸多举人士绅崇为雅乐。
1933年,[[汕头]][[公益国乐社]]出版社刊《公益社乐剧月刊》,主要介绍外江戏剧目、[[汉乐]]曲调、[[潮州音乐]]等相关资讯。作为刊物主编的[[大埔縣|埔籍]]学者[[钱热储]],在内文《汉剧提纲》中,提及此剧种似有创自[[汉口]]之可能,遂倡议并将其定名作“汉剧”<ref>{{cite web |url=http://www.chaoju.com/lianzai/jinxianzaicsxj/67.htm |title=第四章 外江戏(广东汉剧)(1) | |author=陈韩星 |date=}}</ref>。
==历史==
其源流始祖说法不一,有称“来自[[徽班]]”<ref>{{cite book|editor=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title=《中国戏曲曲艺词典》|origyear=1981年9月|url=http://www.cnhakka.com/bbs/read-htm-tid-49957.html|edition=一版三印|date=1985年2月3日|publisher=上海辞书出版社|pages=第217页|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07073342/http://www.cnhakka.com/bbs/read-htm-tid-49957.html|archivedate=2014年4月7日}}</ref>、“源于[[湖北汉剧]]”<ref>{{cite web |url=http://www.huadu.gov.cn:8080/was40/detail?record=2&channelid=4374&searchword=%BE%E7%D6%D6%D4%B4%C1%F7 |title=广东汉剧不是源于徽班而是源于湖北汉剧| |author=丘煌、罗恒报 |date=}}</ref>、或是“秦戏班底”等等。但据现有资料记载和考证,当数与[[湖南]][[祁阳戏]](亦称“楚南戏”)关系密切。
汉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清[[光绪]]年间至[[中华民国]]前期,外江戏在[[潮州]]的上流社会呗崇为雅乐。自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后,讲[[官话]]的戏剧在广东受到官府器重,也为士绅文人所推崇。普通百姓认为看官戏是有身份的象征,故称之为“雅乐”,受到平民的追捧。广州地区和潮汕地区普通话基础差,且各有地方戏剧,如粤剧和潮剧,官戏则因此在这些地方式微。而[[梅州]]地区则官话较为普及,百姓亦把官戏看作一种知识追求,因此汉剧重心逐渐转移到梅州。<ref>{{cite book |author1=胡旭红 |title=客家文化 |date=2013年8月 |publisher=嘉应音像出版社 |location=梅州 |accessdate=2019-09-02}}</ref>
1950年代末, 漢劇 汉剧 又按分布地 區 区 不同,逐 漸 渐 分成「 廣東漢劇 广东汉剧 」和「[[ 閩 闽 西 漢劇汉剧]]」 兩 两 大 類 类 , 領 领 奏的[[胡琴]](主弦)均 為为[[ 頭 头 弦]],都 屬於 属于 板式 變 变 化 豐 丰 富的[[皮 黃黄]] 劇種 剧种 。
==角色行当==
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小生)、旦、丑、公(老生)、婆、红净、乌净七大行。此外还有包单、杂(打杂),俗称小行。大行中的生、旦、丑、 公还可细分为各" “ 当" ” ,如" “ 公" ” 行中分白须、掺白须、乌须老生、武老生等;" ;“ 生" ” 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 ;“ 旦" ” 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 ;“ 丑" ” 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
===生行===
又称小生,主要扮演青、壮年男子角色,用男声假嗓唱念,身段稳重大方,动作文雅潇洒。生行主要分文小生、武小生两种,文小生表演时" “ 行如秋风,站似玉树" ” ,注重翎子功、 [[ 扇子 ]] 功和水袖功,扮演的人物如《闹严府》的曾荣; ; 武小生表演时干净利索,讲究力度节奏,注重把子功,所扮人物如《战徐州》的赵云。此外,还有《贩马记》扮赵宠的官袍小生,《三娘教子》扮薛倚哥的娃娃生,《三官堂》扮韩琪的箭衣小生。
===旦行===
扮演青年、中年妇女的各种角色,用女声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见长。旦行又分正旦、青衣、花彩旦三种,正旦也称乌衣,表演端庄娴淑,要求" “ 行不动裙,笑不露齿" ” ,所扮人物如《 [[ 秦香莲 ]] 》的秦香莲; ; 青衣,又称闺门旦,表演要求与正旦相同,所扮人物如《林昭德》的王金爱; ; 花彩旦,要求身段动作" “ 动如燕,行如风" ” ,所扮人物如《花灯案》的陈彩凤。此外,还有花旦,如《凤仪亭》的 [[ 貂蝉 ]] 。
===丑行===
扮演各种滑稽诙谐的人物,用男声原嗓唱念,动作夸张,常走矮步或单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时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行内有“二偷活洛练五冬,偷油活捉最见功”的戏谚,意思是丑行演员必须学会《偷油》、《偷鸡》、《活捉三郎》和《洛阳失印》四出主要的丑戏。丑行有官袍丑,扮《昭君出塞》的王龙;项衫丑,扮《打花鼓》的公子;袈裟丑,扮《僧尼会》的小和尚;短衣丑,扮《偷油》的黄巢;童子丑,扮《蓝继子》的蓝继子;武丑,扮《时迁偷鸡》的时迁;女丑,扮 《铁弓缘》的 [[ 萧氏 ]] 。
===公行===
又称老生、须生,扮演各种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声原嗓唱念,仪态庄重大方,步法以稳健的" “ 八字步" ” 为基础。公行有白须老生,动作较为迟缓,重须功和发功,如: : 扮《百里奚认妻》的 [[ 百里奚; ]]; 乌须老生,扮《 [[ 孔明 ]] 请东风》的孔明; ; 黪白须老生,扮《状元媒》的宋王; ; 武老生,扮《群英会》的黄忠。
===婆行===
又称老旦、老妈,扮演老年妇女角色。有贫婆,扮《清风亭》的张元秀妻; ; 贵婆,扮《白虎堂》的 佘 畲 太君; ; 丑婆,扮《金莲裁衣》的王婆。
===乌净行===
又称乌面、大花脸,既扮演英雄豪杰,也扮演权奸神怪,用炸音发声,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 大动作,要求" “ 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 ” 。乌净有黑花脸 ,扮《 [[ 太行山 ]] 》的 [[ 姚刚; ]]; 白花脸,扮《击鼓骂曹》的 [[ 曹操; ]]; 青花脸,扮《齐王求将》的公孙衍; ; 金花脸,扮神话戏中的天王神将; ; 二花脸,扮《三气周瑜》的 [[ 张飞 ]] 。
===红净行===
== 流传范围 ==
* [[广东]][[梅州]](如[[梅县]]和[[大埔县|大埔]])
* [[福建]][[龙岩]]、[[漳州]]的部分地区和[[三明市]]的部分地区
== 经典剧目 ==
* 《百里奚认妻》
* 《齐王求将》
== 知名演員 ==
*[[李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