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马踏飞燕

增加 16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马踏飞燕.jpg|有框|右|<big>十大国宝文物(之一)马踏飞燕</big>[http://www.guoxue.com/wp-content/uploads/2018/11/20181120_019.jpg 原图链接][http://www.guoxue.com/?p=54378 来自国学网 的图片]]]
''' 马踏飞燕 ''' [[ 东汉 ]] 铜奔马的别称之一,其次还有叫马超龙雀、 [[ 铜奔马 ]] 、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ref>[https://wuwei.cncn.com/jingdian/leitaihanmu/profile 武威雷台汉墓简介],欣欣旅游网</ref>,现藏于 [[ 甘肃省 ]][[ 博物馆 ]] ,国宝级文物。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东汉铜奔马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ref>[http://www.gansu.gov.cn/art/2018/6/6/art_36_363874.html 省文物局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铜奔马”名称不宜轻易改动],日期:2018-06-06 08:49 甘肃省人民政府 </ref>。
2018年12月12日, [[ 中国旅游 ]] 徽标交接仪式在“铜奔马”出土地甘肃省 [[ 武威市 ]] 举行,35年前从这里走出的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徽标如今重回故里<ref>[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8-12/12/c_1123842746.htm 中国旅游徽标重回“铜奔马”出土地],2018-12-12 15:29:52 来源: 新华网</ref>。
==发掘出土==
===甘肃雷台===
位于甘肃武威城区北关中路,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301年~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ref>[http://www.gsliangzhou.gov.cn/zjlz/lzls/140249.htm 灵钧台 海藏寺] ,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ref>。《资冶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 [[ 古建筑 ]] 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十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
1969年在雷台下发现一处东汉晚期(186年~219年)的大型砖石墓葬,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处,出土有 [[ ]] [[ ]] [[ ]] [[ ]] [[ ]] 、骨、石、 [[ 陶器 ]] 等文物231件,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
1969年,正是备战备荒的年代。9月初, [[ 武威县 ]] 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9月10日,挥舞着 [[ 镢头 ]] 的村民,挖到了坚硬的石头,村民将浮土层刨开后,发现是一块砖头。随即发现了砖头砌的墙体。于是村民们将砖拆开,发现是一个墓室。
大队的干部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他们带着马灯、武器由地道进入墓室,进行查看。这时发现,这是一个古代的墓葬。一些墓室中,放着 [[ 铜马铜车 ]] ,这些铜车马并不是很高。很快,墓葬中的各种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队部。当时,发现墓内有铜车马和其它文物就让生产队会计负责,用麻袋将这批文物搬运到生产队的库房保管,队干部们还列出了一个入库文物清单。
尽管如此,村民还是采取了封锁消息的做法。尽管强调保密,但消息还是传到了公社里。新鲜公社书记对此非常重视,他以视察防空洞为由,来到生产队。提出了一个明确说法,出土的古文物,不能变卖,更不能毁坏,要给上级政府反映。至此,这个消息才被上报。
雷台汉墓出土铜车马武士仪仗俑和一件罕见的铜奔马,在甘肃省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实属少见,说明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后来,武威的文物工作者党寿山先生亲自用架子车,将文物搬运到武威文庙<ref>[https://wuwei.cncn.com/jingdian/wenmiao/profile 武威文庙简介],欣欣旅游网</ref>大殿保管起来。到11月和12月间,雷台汉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后两次被调到了省上。不过此时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铜奔马的价值。
真正认识铜奔马价值的是 [[ 郭沫若 ]] ,他是铜奔马的 [[ 伯乐 ]] 。当郭沫若第一眼看到铜奔马时,就对铜奔马的造型赞叹不已,认为它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据亲历者说,当时,让郭老大加赞赏的两件国宝是 [[ 唐代 ]][[ 金银棺 ]] [[ 东汉 ]] 铜奔马,并且说“这两件拿到 [[ 北京 ]] 可以引起轰动。你们好好宣传,我回去也给你们宣传宣传。”后来,铜奔马在北京的展览上才 [[ 一鸣惊人 ]]
==创作技巧==
东汉铜奔马在创作上运用了高度写实的手法。中国在 [[ 先秦 ]] 时代, [[ 雕塑 ]] 尤其是纯粹的塑作品不是艺术的大宗。 [[ 青铜器 ]] 雕塑主要以拟形器或局部装饰存在。
在造型方法上,与青铜器纹饰样也是装饰性强,写实性差。在这一点上与 [[ 古希腊 ]] [[ 罗马 ]] 雕塑造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到了秦汉时代,塑不仅多起来,而且在艺术手法上走向了写实的高峰,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深入细微,如秦陵出土的 [[ 兵马俑 ]] 以及铜车马就是这样的。
汉代塑虽然不如 [[ 秦代 ]] 的高大与细致,但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写实性,相比秦代雕塑的静穆,更多了些运动感。东汉铜奔马也是如此,比例匀称,造型精准,虽然没有过多细节的刻画,却概括性地传达出其基本形体与动势。
==文物鉴赏==
关于此马的名称,其定名为东汉铜奔马,这也是被认可的名称,除此以外还有马踏龙雀、飞燕骝、紫燕骝、天马、马神天驷、 [[ 马踏飞燕 ]] 等说法。对于一件艺术品的命名有这么多的说法,这在艺术史中绝无仅有,可见其在艺术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在马足下加鸟形底座的做法是此雕塑的一种创新。
===构思之精巧===
它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合平力学原理,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这正是它的高超之处。东汉铜奔马是一件在 [[ 三维空间 ]] 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具体而言,鸟形底座平,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鸟的头、双翅、尾呈现伸展状,增大了稳定性,这道理正如三角支架。所有这些,使马的重心通过足踏于飞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稳,构思之精巧无出其右。 
其次,东汉铜奔马用鸟形底座,在艺术上也是一种创造。
将底座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这一大胆而又巧妙的做法,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 [[ 奔马 ]] [[ 飞鸟 ]] 绝妙地结合在一起,大胆地让马的右后蹄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鸟身上。
这样就衬托出马的迅疾,使一匹静止的铜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东汉铜奔马身躯粗壮圆浑,但其动作轻盈,用一足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鸟身上,这显然是经过了周密的计算。小鸟似乎正吃惊地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简直就是“扬鞭只共鸟争飞”的真实再现。
东汉铜奔马是东汉 [[ 青铜艺术 ]] 的精品之作,是一种程式化的创作模式,在形态上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造型,并且在马足下加上鸟形物以支撑稳定,这是一种创造。整体上看,东汉铜奔马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底。
文物价值编辑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东汉铜奔马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为 [[ 甘肃省 ]] 博物馆镇馆之宝。
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 [[ 良马 ]] 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重要展览==
1973年,东汉铜奔马参加了古代历史文物出国展,在 [[ 英国 ]] [[ 法国 ]] 展出。
2014年02月17日,由 [[ 国家文物局 ]] 主办、 [[ 中国文物报社 ]] 承办的“奔马迎春——中国马文物”图片展在河南博物院举行,东汉铜奔马在列。
==社会评价==
[[ 上海 ]] 市新闻学会副会长 [[ 张林岚 ]] 《一张文集·卷六》:“飞马超越龙雀的艺术意境和雕塑表现的浓郁民族风格,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此马出土,‘一洗天下凡马空’,先秦以来的马俑为之黯然失色,画家为之搁笔。”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胡杨 ]] 《传世国宝全档案》:“这件铸造于两千年前的青铜骏马,造型生动,比例准确,四肢所呈现出的动势完全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令中外许多考古学家与艺术家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719,9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