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天干地支

移除 66 位元組, 4 年前
干支纪年
== 干支纪年 ==
[[s:御批歴代通鉴辑览_(四库全书本)/卷001#作甲子|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 》载记[[轩辕 ]][[ 黄帝]]「作甲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谓之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谓之枝,枝干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纳音。」创立'''干支纪年法''',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之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 (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四分历]]与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 (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将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 ]]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 ]] 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甲子年;1865年为乙丑年,1925年同为乙丑年,依次类推。这种作记法俗称为「天运岁次○○年」。
=== 公历→干支纪年 ===
717,1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