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7
次編輯
變更
张相文
,無編輯摘要
==技术成就==
<p style="text-indent:2em;">张相文由一个旧学基础非常扎实的文人而成为潜心关注和研究地理学的学者,纯粹是因心怀一片爱国心所使然。 [[ 甲午战争 ]] 后,他见到列强入侵,十分痛心。特别是看到一些位居要职的封疆大吏,也常不知国家版图若何,竟致"坐资强敌,外交失败,边事日亟,虽欲划疆自守,聊固吾圉,而犹不可得。"所以,张相文希望通过普及地理教育,加强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此,他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即编著出版了《初等地理教科书》(共2册)和《中等该国地理教科书》(共4册),前后刊印达200万册,是中国第一部地理教科书。地理学史家曹婉如对他做了充分的肯定:"他(张相文)是一位卓越的地理教育家,他编写的各种地理教科书,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地理方面的人才,以及促进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兴起,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张相文通晓日文,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参考日本书籍编写出版了《新撰地文学》,这是中国的第一部自然地理学。该书是按星界、陆界、气界、水界和生物界讲述,相当于所谓宇宙、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体系讲述,内容比较丰富。张相文还在宣统元年(1909),根据日本横山又次郎的《地质学》,并参考其他书籍编译成《最新地质学教科书》(共4册),此书曾被认为"文笔流畅,取材丰富",是"考求地理及研究矿学之善本"。这也是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部地质学教科书。张相文深知一国之矿产资源对国计民生影响甚大,而欲洞悉一国矿产资源之情况,则非研究地质不为功。虽然,此前有了叶瀚、陈文哲等人撰写的《地质学》出版,但多是翻译之作,"例证多他国之事,实未足为国民教育道"。及至"张相文出,独树一帜,一切例证悉以中国之事实为本,而张氏新撰地文、地质两书,尤亲切详瞻,诚教育国民之善本,言地质地文者多宗之。"这是当时学者对张相文两部书的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1909年9月28日,当时任 [[ 天津 ]] 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的张相文,为了发展中国地学,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白毓昆等发起,在天津成立中国地学会。1912年会址迁至北京。这个学会是中国最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地学学术团体。它的成立是中国地学界和中国地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p style="text-indent:2em;">张相文所以要成立中国地学会,其出发点还是从爱国主义出发,因目睹当时国弱民穷之现状,心存忧患,亟欲唤起民众,奋发图强,特别是想通过地学知识之传播和爱国思想之宣传,使群众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以求达到强国富民、振兴中华之目的。
<p style="text-indent:2em;">为达此目的,张相文不抱成见,不拘一家,把各方面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如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水利学家、地图学家、方志学家、舆地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等等,尽量团结在地学会中,以便形成一个人才荟萃的学术团体。
<p style="text-indent:2em;">张相文还尽力联络和聘请当时在政学各界有影响、有权威的人士,担任学会的重要职务,以便加强地学会的活动能量和社会影响。当初地学会的组织机构设总理(后改称总裁)、评议员、会长、干事部长、编辑部长等职。1909年,总理一职即由直隶提学使傅增湘担任。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张相文聘请蔡元培任地学会总裁。北洋大学校长蔡儒楷、直隶提学副使袁希涛等也都担任过地学会评议员。此外,如实业界知名人士张謇、知名学者 [[ 梁启超 ]] 、国学大师 [[ 章炳麟]](号太炎)、 [[ 南开大学 ]] 校长张伯苓等也都是地学会的积极支持者。至于会长一职,从学会成立至1930年基本上都是由张相文担任,仅1924年由张相文委托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担任。
<p style="text-indent:2em;">自从西学东渐、西方科学逐渐引入中国以来,对中国古老文化形成很大的冲击,在学术界出现革新与保守两派的尖锐对立,而张相文总是站在革新立场上,既继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又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理论。他的这种观点,反映在许多方面。从中国地学会的名称来看,便值得人们仔细思索。地学乃指地球科学,此前在中国从未有过这样术语。张相文将学会定名为中国地学会,实际上就包含着突破古老舆地传统、适应时代潮流、兼容并包、综合发展的意思。从地学会人事组成的骨干力量来看,也反映了张相文的这种思想,例如中国最早去日本留学的地质学家章鸿钊(字演群),刚从国外归来,1912年便被聘为干事部长(相当于秘书长)。章鸿钊是中国地质学界的老前辈和知名学者,对于中国地学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地学会派会员姚士鳌参加德国柏林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纪念大会。1930年,委派会员张天泽参加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纪念大会。众所周知,这两个学会成立较早,是世界上很有影响的学会。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因" [[ 七七事变]]"爆发,地学会暂停一切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地学会恢复活动。著名地理学家林超曾经说过:"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萌芽时期。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和它的活动,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1950年8月,中国地学会和成立于1934年的中国地理学会合并,重新组成中国地理学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国地学会成立的第二年即1910年,便刊行《地学杂志》,直到1937年止,共发行181期。《地学杂志》是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的唯一地学刊物,也是中国的第一种地学学术刊物。
<p style="text-indent:2em;">(1)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地学杂志》共刊载文章1520 多篇(杂志中的"邮筒"、"本会纪事"、"杂俎"等未统计在内),各种地质图、矿产图、地形图等140余幅。文章中包括天文、气象、地质、矿产、地形、水利、交通、民族、人口、地图、探险、考古、旅游、方志、中外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基本反映了中国20世纪初期的地学研究水平。由于当时《地学杂志》是中国唯一的地学刊物,所以它为地理学界、地质学界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学者提供了发表成果和讨论问题的重要论坛和阵地。据本文作者统计,《地学杂志》的作者先后共有540多人,其中不乏一些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如章鸿钊、张相文、张謇、白眉初、翁文灏、章太炎、梁启超、邹代钧、王桐龄、谢家荣、王恒升、李春昱、谭锡畴、竺可桢、徐炳昶、谭其骧、朱士嘉、黄国璋、邹豹君等。众所周知,邝荣光编绘的中国第一幅地质图--《直隶地质图》便发表在《地学杂志》第一年(1910)第一号上。
<p style="text-indent:2em;">(2)注意地学动态,传播当代地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学会经常组织学术报告会,然后把报告内容经过整理在《地学杂志》上发表。二是通过派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书刊交流等,掌握地学动态及发展情况。三是经常刊登翻译作品,及时把国外著作及理论引入国内,经统计在《地学杂志》上共发表翻译文章230多篇。四是请留学回国的学者及时介绍国际学术动态或情况。如章鸿钊在《地学杂志》(1910)上连续发表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介绍各国的地质研究机构、著名学者及著作等。在上个世纪初期,有许多西方理论如人类起源、 [[ 石油 ]] 成因、黄土形成、 [[ 冰川 ]] 成因与冰期、地形轮回说、地盘升降、世界气候变迁、 [[ 南极 ]] 探险、哈利(雷)彗星、文明与气候、人生地理学等等,都纷纷引进中国。无疑,《地学杂志》便是重要渠道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3)维护民族尊严,贯彻爱国主义思想。《地学杂志》中有许多文章反映了这种情况,充满了反映时代使命的呼声。例如,当年日、俄都想蚕食中国东北领土,因此《地学杂志》发表了很多关于黑龙江、乌苏里江、额尔古纳河、满洲宝藏等考察文章。又如,帝俄时代一再侵占中国领土,中国人民非常关心边疆问题,《地学杂志》发表了如《边疆失地史略》、《中俄交界记》、《中俄划界蹙地考》、《中俄国界史地考》、《吉林旧界变迁纪要》、《逊河调查边务日记》等许多文章。《地学杂志》还发表了三幅《中俄交界详图》,其中包括 [[ 雍正 ]] 五年的中俄界线详图。这些材料无疑是很宝贵的。同样,《地学杂志》也刊登了揭露日本经营满蒙、英国侵略西藏等类的文章。
[[File:张相文8.jpg|缩略图|right|张相文[https://p1.ssl.qhimg.com/t01fb21f0f8e04a5562.jpg 原图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