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7
次編輯
變更
张相文
,→地学考察
<p style="text-indent:2em;">(一)<br> <p style="text-indent:2em;">张相文是淮河流域人,曾多次到淮河中下游考察,对淮河中下游水系情况,了解较深。著有"论导淮不宜全淮入江"、"导淮一夕谈"等文,对治理淮河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民国初年,曾有导淮入江之议,张相文反对全淮入江。他认为如全淮入江,大部淮水必将穿运河东堤诸涵洞入地势低下的里下河,危害里下河鱼米之乡,"此其为害者一"。全淮入江,"水之所至,沙即随之",则江阴以下的江心,必将增加大量淮河泥沙的淤积,易使"沙洲连互,横塞江心,则江流不畅,"此其为害者二"。将来黄河若"复溃而南,即由淮河入江,则江河合一,其景象当复若河,此其为害者三"。民国初年,亦有倡循淮河故道导淮入海之议。但淮河故道已被黄河淤高,河口外海水又浅,河水出海不畅,故他认为"故道不可复",因而主张淮河之水,宜"分注江海"。入江之路,可"自蒋坝而东,循高邮宝应诸湖,会运河,由瓜洲三江营入江"。入海之路,可"自成子河穿运河而北,会六塘河,由灌河口入海"。他的意见,显系仅从宣泄淮水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似欠周。因水也是宝贵资源,应加利用。
[[File:张相文6.jpg|缩略图|right|西北考察[https://p1.ssl.qhimg.com/t0109152ed22c20739f.jpg 原图链接]]]
<p style="text-indent:2em;">(二)<br><p style="text-indent:2em;">在清末民初期间,张相文曾到黄河中下游以及塞外高原山区,实地考察,对各地区的自然现象及人文现象,观察甚详。游热河时,在广仁岭见"石色皆浑黑多孔",认为"概由火山岩(浆)凝结而成者也"。游山东时,曾登舟沿山东半岛海岸观察,见龙口左近海岸,类多断崖,崖下间有平地,狭长如带",有的地方甚至"山足直伸入海,崖下殆无寸土"。这样,他不仅说明 [[ 山东 ]] 半岛海岸的岩岸性质,而且说明这些海岸由沿海地层断裂而成。他到济南,见城区之北"则鹊、华诸山,互相拱抱,冈岭相连,由西而东,隐隐若长堤。城南则历山高峙,环其三方;由是而悟济南会垣,地形凹下,成一盆地,缘城诸泉,皆由南山下注,而为北方诸山冈所束,流路缩狭,地下水因之随地而出"。这样,便将济南诸泉形成的原因,阐明清楚。他游 [[ 五台山 ]] 时,"时见阴云四合,未有半日晴爽者,午后降雨尤多"。他解释说:"盖水蒸汽之为物也,其分量因较空气为轻,空气压之,自必激而上升,……遇低温,必先聚而为云,……若遇高山丛杂空气静稳之地,即蟦漾弥漫,游离而为云海,迨达饱和度时,遇气温下降,则必落而为雨,此山地所以多雨之原因也。"他这种见解,虽不尽善,但对山地多雨原因,基本上阐明了。
<p style="text-indent:2em;">(三)<br> <p style="text-indent:2em;">张相文出生于农民家庭,到外地考察,对各处农田水利情况,特别重视。见晋、鲁以及口外高原等地,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民生贫困,非常痛惜,因而提出了一些防止水土流失的宝贵意见。
<p style="text-indent:2em;">宣统年间,张相文到热河一带考察,在从北京到避暑山庄的一路上,见到有好多行宫,"宫墙以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可是在广大的热河高原,每见"四山皆童濯孤露,无树木以芾蔽之,每逢六七月间,雨水暴注,则砂石泥沙俱下,向之所为良田者,悉被冲刷,随流而去,以致其民贫困特甚"。张相文将此景与帝王行宫内树木参天的情况对比一下,认为热河广大地区所以如此,乃由"人之不能用地,非其地之果无用也"。又如他在山东泰山地区考察时,看到好多地方,"地皆旁颓四下,以是雨水暴注,乃冲刷而为涧壑;天晴雨过,又皆直泻而无余"。他认为"水泉之利,固无穷也",山水听任流去,岂不可惜。所以他对中国北部的高原山区,主张大力植树造林,用以涵养水源。至于西北高原诸省,往往因雨则一泻无余,旱则赤地千里,水旱为灾,岁不绝书,……今欲补偏救敝,造林固属要图,而尤莫要于造湖(修水库)。如汾、渭、泾渚大水,"皆当就其天然湾环处,造为闸坝,以停蓄之。即山间细流,亦当就其平衍狭曲处,聚石作坝,使山谷深〖FJF〗釽〖FJJ〗,各潴为湖沼。如此则土质天候,必渐为润湿,然后从事造林,亦易于繁茂"。由此可见他认为要防止水土流失,最好采取植树造林的生物措施与建造大小闸坝和水库的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直至今日,他这种见解,仍被人们视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途径。
<p style="text-indent:2em;">(四) <br> <p style="text-indent:2em;"> 张相文根据在华北山区以及口外高原考察所得,觉得不良的地理环境,诚影响人类的经济生活;但他认为人可以通过劳动,改变不良的环境为有利的环境。这就是说,他初步体会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所以宣统三年,热爱地学的王某写信问他:"黑省荒凉落漠,数百年来几视为弃地。……将来尚有可期者欤?"他回答说:"黑省现时之荒凉,乃人事之未尽,非天然之缺憾也。"接着他便指出黑省平原肥沃广大,林矿资源又丰,"苟悉力经营"前途大有希望。
[[File:张相文7.jpg|缩略图|right|张相文[https://p1.ssl.qhimg.com/t01af9dac53da7db189.jpg 原图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