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土高原

增加 90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黄土高原1.jpg|有框|右|[http://img01.tooopen.com/Downs/images/2010/5/9/sy_20100509103116951078.jpg 原图链接][https://www.tooopen.com/view/63310.html 来自 素材公社 的图片]]]
''' 黄土高原 ''' 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地表被切割成千沟万壑,加速了风蚀、水蚀、重力侵蚀的相互交融,增大了雨洪及干旱灾害的产生频率,植被破坏、植物退化、生态功能急剧衰退,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乃至黄河流域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 <ref>[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8215/28575/28576/2023006.html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纪实],人民网 2003年08月18日16:13</ref>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自然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mm,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200mm和400mm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旅游景区==
 
===陇中高原===
 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墚、峁、沟谷、垄板地形 陕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点多,土层厚而松,夏季气象易变,遇暴雨天气容易发生泥石流
===陇东、陕北高原===
 
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墚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  
===山西高原===
 
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  
===渭河平原===
 
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旅游指南==
 
===交通===
 
[[File:西安铁路枢纽.jpg|缩略图|右|西安铁路枢纽[http://img1.gtimg.com/xian/pics/hv1/194/147/2235/145368554.jpg 原图链接][https://xian.qq.com/a/20170829/038871.htm 来自腾讯网 图片 ]]]
 
总的来说有的地方不错(如汾水谷地等),但是有的地区交通不发达。  
==历史文化==
 
===环境变迁===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古气候的标志====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环境的变迁===
 
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对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著。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6000万年前的环境===
 
文物工作者和地质人员最近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彭阳县等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证实,约在6000万年前,黄土高原全是湖水,现在的山峰则是当时湖水中的孤岛。  
宁夏固原地区很早以前是一片海洋。在距今6000万年前,地壳发生剧烈断块式上升与下降,到了距今24万年前,六盘山、月亮山等发生剧烈的上升运动。此后,随着山区间歇式继续上升,广大的丘陵区均沉积了厚度不等的风成黄土,在盆地中心或山麓地带则有冲积的砾岩和粘土,大量的黄土堆积,覆盖了山坡丘陵,形成了目前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分区论述==
 
===山地区===
黄土高原西部涅水与黄河谷地之间的拉脊山、马衔山等海拔3000-4000米,相对高差1000-2000米,地势高亢,河谷深切,谷坡陡峭,是黄土高原海拔最高的石质山地。黄土高原中部的六盘山、白于山、唠山、子午岭、黄龙山、关中盆地北侧的北山等主要为石质或土石中山。六盘山主脊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东西两侧地貌差异较大,是黄土高原中西部之间-条重要的地形界线。白于山海拔1500-1800米,是洛河、延河、无定河、清涧河等的发源地,山体黄土厚度50-70米,岭脊起伏和缓,山坡流水侵蚀、重力侵蚀活跃,是黄土高原典型的土石山地。子午岭、黄龙山,岭脊和缓,受人为采伐、开垦,植被破坏严重,流水侵蚀,重力侵蚀严重。关中盆地北部的北山,由娄敬山、宝鉴山、碑子山、尧山等构成,海拔900-1200米,山势疏缓低矮,南陡北缓,主要由寒武、奥陶系灰岩构成,岩溶地貌发育。黄土高原东部山地主要有吕梁山、太行山、中条山等,以石质中山为主。吕梁山北起管浑山,南到龙门山,山体宽度30-100千米,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山势北高南低,山顶起伏和缓,局部保留有宽展平坦的古夷平面。中条山位于晋豫之间,走向北东东,主脊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雪花山1994米,山势西高东低。[1]
===丘陵区===
丘陵区是黄土高原面积最为辽阔的地貌区,占黄土高原面积的56.79%。由于丘陵区面积广大,各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甘肃临夏、和政、渭源等地为土石丘陵,海拔1900-2300米,相对高差150-250米,坡面沟谷侵蚀强烈。甘肃定西、渭源、通渭、会宁等地分布着面积广大的黄土梁状丘陵。陕西白于山、子午岭、唠山的外围地区,以及富县、宜君-带丘陵多呈纵长的梁状,梁面坡度和缓、梁坡陡峭、坡面沟谷侵蚀活跃。分布于山西河曲、保德、兴县、临县等黄河沿岸,以及陕西绥德、米脂、佳县、清涧、神木、府谷等地的饰状丘陵是黄土高原最典型的丘陵地区,饰顶海拔1200-1400米,呈错落的馒头状,赤坡多凸形坡,地面异常破碎,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区。山西临县、离石、柳林、永和、汾西、古县等地,以及陕西延安、安塞等地为黄土梁筛丘陵,一般海拔1300-1600米,相对切割深度150-200米,梁赤坡面沟谷密布,坡面流水侵蚀、重力侵蚀活跃。陕西榆林、横山等长城沿线梁筛丘陵表层有薄层片沙覆盖,可称为沙盖梁筛丘陵。分布于陕西富县、宜川,陇东环县、庆阳、镇原等地的残源梁饰丘陵是黄土源长期受侵蚀切割,源面缩小,残破而成。[1]
===塬区===
黄土塬区主要分布在陕甘宁盆地南部与西部以及陇西盆地北部,洛川源、董志源、长武源、白草源是黄土塬的代表。洛川源位于子午岭和黄龙山之间的洛河中游,基底为三趾马红土覆盖的山间盆地,第四纪黄土厚度120-150米,塬面向洛河倾斜。董志塬位于陕甘宁盆地西南,介于径河支流马莲河与蒲河之间,塬面海拔1250-1400米,走向为西北-东南。董志塬受基地古盆地控制,塬面宽畅开阔,长约80千米,宽5-10千米,最宽处近20千米。白草塬位于祖历河中下游,在第三纪古盆地基础上形成,第四纪黄土厚度200米左右,塬面海拔1750-1900米,相对切割深度180-200米,塬面比较完整。长武塬位于径河流域,是陇东黄土塬的南延部分,塬面海拔1000-1300米,地势向东南倾斜,塬面比较完整。此外在黄土塬的外围如山西曝县、大宁、吉县等地:太原盆地北部的黄寨、大孟一带;陕西宜川云岩河与仕望河流域;陇东环江流域等分布着大面积的黄土残塬。黄土残塬是黄土塬被沟谷分割的结果,源面成条块状。[1]
===台塬区===
黄土台塬区主要分布在关中盆地、汾河谷地、豫西、晋南黄河沿岸。关中黄土台塬沿渭河两侧作东西向分布,渭河北岸面积更为宽广。渭河以北自西向东主要有陵塬、贾村塬、周塬、咸阳塬、合肠阳-澄城塬等。渭河以南自西向东主要有五丈塬、翠峰塬、神禾塬、少陵塬、乐游塬、白鹿塬、铜人塬、代王-马额塬、阳郭塬、孟塬等。关中黄土台塬呈阶梯状向渭河倾斜,塬面平坦。豫西山地北麓台塬沿黄河南岸东西沿伸,较大的有张村塬、张汁塬、苏村塬、阳店塬、焦村塬、程村塬等,塬面呈阶梯状向黄河倾斜。晋南黄土台塬分布于中条山南麓苗城、平陆一带及峨眉台地,其中峨眉塬面积最大。汾河谷地黄土台塬沿汾河两侧分布,汾河下游浮山、翼城、翟山附近台塬面积尤为宽广。[1]
===河谷平原区===
关中平原、汾河谷地平原和伊洛河下游平原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三个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300千米。西安附近宽可达40千米。渭河沿线的河漫滩宽窄不一,宝鸡附近0.5-0.7千米,西安北郊4-6千米,华县、华阴附近5-7千米。渭河两岸有1-3级河流阶地,其中汁河与溺河之间阶地最宽可达10-20千米。渭河北岸河流阶地在径河以东最为宽广,由径河、石川河、洛河共同形成,阶地宽度可达20-30千米。汾河谷地平原主要分布在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盆地,其中太原盆地长130千米,宽15-30千米,是汾河流域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临汾盆地长150千米,在临汾、洪洞一带最宽可达20千米。伊洛河下游平原西起洛阳,东到巩县,面积达670平方千米。此外在湟水、大夏河、挑河、祖历河、延河、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皇甫川、三川河、径河、洛河及黄河干流分布着由河漫滩和河流阶地构成的河谷平原。黄河干流永靖至靖远平原呈串珠状沿河谷分布,以兰州、靖远面积最大。兰州平原长35千米,宽5-6千米,发育有1-2级低阶地。煌水河谷地宽谷和峡谷相间分布,宽谷段形成宽广的河谷平原,如西宁段阶地宽可达4-5千米。无定河在鱼河堡至绥德四十里铺段形成长60千米,宽1000米的河谷平原,米脂县城1-2级阶地宽1300-1500米,上盐湾-鱼河峁附近宽度在2000米以上。[1]
==典型列举==
 
===黄土塬===
 
[[File:黄土塬.jpg|缩略图|右|黄土塬[http://spider.ws.126.net/e6c91a4ab03612fd715962b6993d3ebc.jpe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L22N9A405324XHY.html 来自网易网 图片 ]]]
黄土塬是指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围为沟谷所环蚀,边缘由于受沟谷的向源侵蚀而参差不齐。它可以是黄土堆积在侵蚀切割不强、地势平坦的大片古地面上而成;也可以是充填山间或山前低地中的平坦黄土面受沟谷分割而成。它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保存完好而宽广的平坦地面。是中国西北黄土地区的特有地貌。塬面高出谷底约一百余米,黄土厚度达数十米,地下水埋深普遍在20米以下。[2]
  
 
===黄土梁===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  
水保试验站,经过30多年的建设,位于黄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保试验站。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安塞县,始建于1973年,是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台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点重点站 <ref>[http://www.iswc.ac.cn/ywtz/asstbczhsyz/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ref> 。 
目前这个试验站已建成山地、川地试验场,其中包括农田水分平衡试验场、养分循环试验场、土壤侵蚀试验场等160个小区以及先进的山地自动气象站和农林旱地微气候观测站,占地75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面积和规模最大的水土保持试验站。  
==民族精神==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黄土高原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黄土高原像一位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亲。他高高在上,平时默不作声,就像不存在一般。但他却用水土俱下的方式影响着黄河母亲,行使着丈夫和父亲的职责。当他忍不可忍,沉下脸来的时候,正是黄河母亲用洪水作长鞭教训儿女之日。
 
==人文历史==
 
===先秦时期===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在黄土高原南部分布广泛,尤其在汾渭河谷地和豫西地区最为稠密。当时人们以渔猎、采集为生,说明当时黄土高原南部维持着较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商周时期中国出现了文字记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变。商周时周人主要活动的北豳(庆阳、西峰一带)、古豳(彬县、长武一带)、周原(扶风、岐山一带)锄耕农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夏代中国有人口1355万,周代1371万人,其中1/2左右分布在汾渭河谷和豫西地区,这两地区人口密度30-40人/平方千米。即便如此,从《诗经》中仍可看到黄土高原南部野鹿成群,虎豹出没,森林面积广大,农耕面积有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犁耕农业逐渐代替锄耕农业,关中、汾河谷地、洛阳盆地、天水盆地农业进一步发展。战国时秦将自己的势力向渭河上游、陕北北部推进,赵则向晋北地区扩张,在这些地区建立城邑,开垦土地,发展耕作,但直到战国末农耕业主要集中在太原一龙门一天水以南地区,以北畜牧业仍占优势,整个黄土高原人口稀少,开垦指数不高。[1]
===汉唐时期===
据《续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永和五年(140年)黄土高原总人口为507.6万人,比西汉减少了43%。当时陕北及晋西北人口4.94万人,比西汉的130.55万人减少96%,人口密度减为0.5人/平方千米以下。西晋时黄土高原人口比东汉又有减少,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黄土高原总人口204万人,比东汉减少4%5。《晋书》中山西河曲、偏关、保德、陕北、陇东马连河流域为游牧民族居住区,无人日记载,人口当比东汉时更为稀疏。当时西安附近的京兆人口密度为34.88人/平方千米,关中东部的左冯诩为3.29人/平方千米,关中西部的右扶风为9.46人/平方千米,洛阳附近为55.85人/平方千米,天水附近为5.55人/平方千k/耐,比西汉时减少l2/以上。
隋唐时中国重新归于统一,而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黄土高原人口增加,农耕业逐步代替游牧业。《隋书·地理志》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黄土高原总人口为1104万人,是西汉的125%、西晋的5.14倍。陕北、晋西北人口密度己经赶上了西汉,径河上游、马连河上游己是西汉的数倍,唐初实行均田制,关中大兴水利,不仅使关中、汾河下游,洛阳盆地全部成为农业区,而且农耕业扩大到地势较高的黄上台源、北山南麓黄土覆盖的山前平源。农耕区还沿渭河向西到达天水、陇西,直至涅水湟水河谷地。天宝时(742一755年)唐代经济达到了顶峰,当时黄土高原人口1015万人,关中、汾河下游、洛阳盆地人口密度50-100人/平方千米。隋唐时期基本奠定了黄上高原南部农业生产的格局,人口增加,植被破坏,城镇兴起,对这一地区土壤侵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黄土高原中部、北部自然环境的总体破坏程度并不甚严重,黄土丘陵地区畜牧业仍占较大比重。[1]
===宋元时期===
===二十世纪===
20世纪前半叶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黄土高原人口有所减少,1935年总人口为2960万人,1949年为3936万人,人口分布和清末没有大的不同。建国后,黄土高原人口增长极快,70年代以前平均人口增长速度35.3‰。远高于中国的21.2‰的水平;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14.6-21.0‰,仍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1960年总人口达到4913.4万人,1980年达到7521.万人,1990年达到9031万人,人口的增加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少。1949-1985年黄土高原耕地增加393.3x10000平方百米,增长率为30.6%。耕地增加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地区,净增耕地272x10000平方百米,占黄土高原净增耕地的69%,使这些地区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经济、生态双重贫困 <ref>[1http://www.cas.cn/zjs/201909/t20190903_4712687.shtml 陈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中国科学院 2019-09-03</ref>。
===改革开放===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黄土高原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呈现持续的快速增长态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该地区2000年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占中国比重迅速提高的主要诱因,而晋陕蒙地区能矿产资源的开发则是其直接动因。黄土高原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两高一低”的带状分布格局,且这种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地随着时间受到极化增长的扰动和重塑。能矿资源开发、农业密集程度、人口分布状况和自然本底条件等是影响该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动最关键的因素。[15]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黄土高原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呈现持续的快速增长态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该地区2000年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占中国比重迅速提高的主要诱因,而晋陕蒙地区能矿产资源的开发则是其直接动因。黄土高原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两高一低”的带状分布格局,且这种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地随着时间受到极化增长的扰动和重塑。能矿资源开发、农业密集程度、人口分布状况和自然本底条件等是影响该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动最关键的因素。 黄土高原之上,沟壑纵横之间孕育着黄土地独特的文化,遍布在黄土高原沟沟壑壑上的窑洞,便是这种文化的直接体现。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陕北的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陕北一种古老的民居形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居穴。《诗经》曾云:“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ref>[16https://guoxue.ifeng.com/a/20150813/44418031_0.shtml 窑洞文化寻踪 记住失落的乡愁],凤凰网 2015年08月13日 08:54</ref>
==民俗风情==
 
===信天游===
“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广泛流行的一种民歌曲牌。“信天游”的风格朴野、简炼、豪迈,有浓郁的西北高原韵味。“信天游”的词文平白易懂,一般两句一段,每句70个字不等,多用比喻手法。“信天游”的曲牌共有几十种,大都高亢、嘹亮、刚健,内容广泛,多为即兴而歌,其中大部分歌咏爱情,表达对美好人生的渴望。比较著名的曲子有《走西口》等。[17]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其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032664115211830&wfr=spider&for=pc 安塞腰鼓 打出奋斗精气神 舞出幸福新时代],百度网</ref> 。 
==四大高原==
黄土高原 </br> 内蒙古高原 </br> 云贵高原 </br> 青藏高原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