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塔塔尔族

增加 43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塔塔尔族1.jpg|有框|右|新疆塔塔尔族努合慢-莎帕夫妇和两个孙子[http://i1.itc.cn/20150211/2b0d_520cd884_dd82_8a7d_217a_31f9d2d0ed7a_4.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ohu.com/20150211/n408929691.shtml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塔塔尔族''' ( '''Chinese Tatars''', 韃靼語:'''Кытай татарлары'''),或稱'''塔塔爾人''', 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少的民族。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塔塔尔族在国内共有3556人。主要散居在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境内天山北部地区,以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 乌鲁木齐 ]] 市等地区人数较多。比较集中分布在乌鲁木齐、 [[ 伊宁 ]] [[ 塔城 ]] [[ 奇台 ]] [[ 吉木萨尔 ]] [[ 阿勒泰 ]] [[ 昌吉 ]] 等地。塔塔尔族人口主要生活在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到了54.6%,多从事教育、工业、商业等职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乡是全国唯一的以塔塔尔族为主体的民族乡<ref>[http://www.sohu.com/a/228486302_180407 奇台县大泉塔塔尔 民俗文化旅游度假区],搜狐网 2018-04-16 22:15 </ref>。地处著名的博格达山脚下,山地草场广袤,平原植被繁盛,自然景观优美,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乡辖7个行政村,其中3个农业村,4个牧业村。土地面积辽阔。 [[ 大泉塔塔尔乡 ]] 地势北低南高,大致分为北部大泉湖农业区和南部天山牧业区两部分。南部天山牧业区,面积158.5万亩,叠峦起伏,山川交错,水草茂盛,属中温带大陆性温湿气候,冬暖夏凉,春秋较长,从东往西四条沟依次分布着4个牧业村,主要发展畜牧业生产;北部平原农业区,面积约7万亩,分布着3个农业村和4个牧业村的定居点,主要从事种植业生产。这里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冬夏气温相差较大,全年无霜期达100多天;春季雨水较多,冬季降雪较少。其经济生产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同时间种打瓜、油葵等经济作物。
==名称由来==
“塔塔尔”是本民族自称“tatar”一词的音译。其名称最初见于突厥碑文《阙特勤碑》中, [[ 唐代 ]] 文献称“达旦”,之后文献里出现的“达旦”、“达达”、“ [[ 达怛 ]] ”、“达靼”、“ [[ 鞑靼 ]] ”等,都是“塔塔尔”的不同音译。
塔塔尔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 唐代 ]] 时,为我国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一个部落。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 [[ 突厥汗国 ]] 衰亡后,鞑靼逐渐强大,唐以后“鞑靼”一名成为对中国北方诸部落的泛称。蒙古兴起后,鞑靼成为蒙古汗国统治下的一个部落。13世纪蒙古西征时,中亚人和 [[ 欧洲 ]] 人仍将蒙古人统称为“鞑靼”, [[ 明代 ]] 史书则将东部蒙古各部称为鞑靼。
塔塔尔语属 [[ 阿尔泰语 ]][[ 系突厥语 ]][[ 族克普恰克语 ]] 支。 [[ 塔塔尔语 ]] 是在 [[ 保加尔语 ]] 和克普恰克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 古回鹘语 ]] [[ 喀卡尼亚语 ]] [[ 古乌孜别克语 ]] 都对它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塔塔尔族使用文字的历史很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先后使用过 [[ 突厥文 ]] [[ 回鹘文 ]] 和以 [[ 阿拉伯字母 ]] 为基础的 [[ 塔塔尔文 ]]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塔塔尔族对原有的老塔塔尔文进行了改革。现代塔塔尔文语音由10个元音单位、24个辅音音位组成。由于塔塔尔族长期与 [[ 哈萨克族 ]] [[ 维吾尔族 ]] 人交错杂居,往来频繁,联系密切,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已成为塔塔尔族人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居住在 [[ 阿勒泰 ]] [[ 塔城 ]] [[ 奇台 ]] 等地的塔塔尔族多使用哈萨克语语言文字,乌鲁木齐、 [[ 伊宁 ]] 等城市的塔塔尔族则多使用 [[ 维吾尔 ]] 语言文字。
==历史沿革==
塔塔尔族主要是由古代保加尔人、钦察人和突厥化了的 [[ 蒙古 ]] 人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保加尔是继 [[ 匈奴 ]] 西迁之后出现在里海以北草原上的一个游牧部落。公元7世纪前后,由于其他游牧部落的不断袭击,保加尔部落被迫迁徙,其中一部分来到了 [[ 伏尔加河 ]] 中游和 [[ 卡玛河 ]] 一带,征服当地土著居民,组成了“伏尔加-卡玛河保加尔部落联盟”,并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改营农业。这些保加尔人成为后来喀山地区塔塔尔人的重要来源之一,直到20世纪初,还有些塔塔尔人自称为保加尔人。
13世纪中叶,西征的 [[ 蒙古 ]] 人摧毁了“伏尔加-卡玛河保加尔部落联盟”。 [[ 成吉思汗 ]] 之孙 [[ 拔都 ]] ,建立了地跨欧亚的金帐汗国。其居民主要是以 [[ 保加尔 ]] 人和 [[ 操突厥语 ]] [[ 奇卜察克 ]] 人(钦察)为主体。汗国的统治者蒙古人在当地居民的影响下,逐渐采用了突厥语,并在14世纪时改信了 [[ 伊斯兰 ]] 教。
15世纪, [[ 金帐汗国 ]] 逐渐衰落,在 [[ 汗国 ]] 统辖的 [[ 伏尔加河 ]] 中游及卡玛河一带,代之而起的是 [[ 喀山汗国 ]] 。其首领自称为蒙古人的后代塔塔尔。此后“塔塔尔”逐渐成为喀山汗国及其附近部落居民的名称。
我国的塔塔尔族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以后陆续从现在 [[ 俄罗斯]](前 [[ 苏联]])统治下的 [[ 喀山 ]] [[ 乌法 ]] [[ 斜米列齐 ]] [[ 斋桑 ]] 等地迁来的。塔塔尔族迁入我国的时间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在19世纪20—30年代。19世纪以后, [[ 俄国 ]] 的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伏尔加河、卡玛河一带塔塔尔人的土地被大量侵占,被迫逃亡各地,有的经过伏尔加河下游、 [[ 西伯利亚 ]] [[ 哈萨克斯坦 ]] 来到我国 [[ 新疆 ]] 北部的 [[ 布尔津 ]] [[ 哈巴河 ]] 等地,他们多数是贫困不堪的牧民;有的南下到中亚,又通过 [[ 帕米尔 ]] [[ 塔什库尔干 ]] ,进入我国新疆南部。现在居住在阿勒泰、布尔津等地的塔塔尔族大多是这些人的后代。
第二时期是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1851年和1881年,中俄签订了《中俄伊犁巴哈台通商章程》和《中俄伊犁条约》,使沙俄攫取到在新疆通商贸易的许多经济特权。一时间,大批俄商接踵而至,喀山地区的塔塔尔商人也闻风而来,许多人因经商留居新疆。在这一时期迁入的,还有一些塔塔尔知识分子和宗教职业者。他们在新疆创办了一些学校和修建了一些清真寺。直到20世纪初,从俄国来到新疆的塔塔尔人,仍然络绎不绝。这部分塔塔尔族商人和知识分子、传教士不少人后来主要居住在城镇,分布比较零散。
第三个时期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迁入新疆的塔塔尔人数量相当多,原因很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批不愿充当帝国主义战争炮灰的塔塔尔族青年流亡到新疆。十月革命以后,又有不少塔塔尔的小业主、手工业者、农民、知识分子为了逃避前苏联的强制集体化来到了新疆。在这一时期,迁来新疆的塔塔尔人中也有少数是十月革命的打击对象,如资本家、地主和富农等。
首批进入新疆的塔塔尔人,有的来到 [[ 阿勒泰额尔齐斯河 ]] 流域,在 [[ 哈萨克族 ]] [[ 喀拉喀斯 ]] 部落安家落户。其后代为了摆脱喀拉喀斯部落束缚,先是向准 [[ 噶尔盆地 ]] 东南边缘迁徙,后于20世纪初迁徙到了 [[ 吉木萨尔 ]] [[ 奇台县 ]] 交界处的 [[ 白杨河 ]] 两岸。其后又有一些境外的和 [[ 乌鲁木齐 ]] 等地的塔塔尔人来此定居。随着塔塔尔人口和牲畜的增多,经过上书请求,清政府准许将西至小东沟、东至四泉沟的一片草场划给他们从事游牧生产,从而在今天的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
1944年—1949年的三区革命时期,不少塔塔尔族人民积极参与,为三区革命事业都做出了贡献。
[[File:塔塔尔族服装.jpg|缩略图|右|塔塔尔族服装[http://xj.people.com.cn/mediafile/201105/16/F201105161053114716606236.jpg 原图链接][http://xj.people.com.cn/GB/188533/14647911.html 来自人民网 图片 ]]]
新疆和平解放前商业是塔塔尔族的主要经济领域。19世纪20-30年代迁来 [[ 新疆 ]] 的塔塔尔人,多以经商为业。他们主要居住在 [[ 塔城 ]] [[ 阿勒泰地区 ]] 。当时这些地区不仅商品交易不发达,而且人口也很稀少。当时塔城市区内只有两个“巴扎”(集市)。塔塔尔族商人将 [[ 茶叶 ]] 、盐、布匹等日常用品运到牧区出售,并从牧民那里收购畜产品带到城市里贩卖。当时驻在这一带的清政府军队也是他们的贸易对象。随着新疆对外贸易的开展,塔塔尔族的商业活动逐渐发展。少数塔塔尔族大商业资本家,与国外商业资本直接联系,拥有的商品种类多、档次高。开始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开设“洋行”和商号,还远至内地一些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他们主要向 [[ 俄国 ]] 出口活畜、皮毛、 [[ 棉花 ]] 、肠衣、茶叶、丝绸等;进口棉布、丝、 [[ 毛布 ]] 、铜、铁、糖、服装、 [[ 玻璃 ]] 等。有的商人为了垄断原料,增加输出额,还附设与经营项目有关的各种加工工厂和兼营畜牧业。当中有一些人由于盈利丰厚,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新疆的巨富。此外,塔塔尔族的中、小商人的活动形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除部分商人继续跑牧区、农村外,一些商人参加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中,把新疆的一些畜产品运到俄国,换回各种日用工业产品。与此同时,伊宁、塔城、迪化等城市先后出现了一些由塔塔尔商人开设的商店。19世纪70年代以后,俄国资本家在伊宁、塔城、迪化等地开设了许多“洋行”,塔塔尔族的中、小商人沦为他们的附庸,少数大商人则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买办资产阶级。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期,军阀盛世才以种种“莫须有”罪名逮捕和杀害新疆各族人民, [[ 伊宁 ]] [[ 塔城 ]] [[ 迪化 ]] 等地的塔塔尔族富商几乎被关、杀殆尽,财产亦以“逆产”的罪名被没收“充公”。迪化原有50多家塔塔尔族商店,最后就只剩下十几家了。塔塔尔族商业特别是大商业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
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这十几家塔塔尔族商店只剩下了两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在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塔塔尔族工商业者大部分都参加了公私合营企业和合作商店。改革开放以来,塔塔尔族的经商传统得以恢复,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塔塔尔族在业人口中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占到了近17%。
长期以来,畜牧业是塔塔尔族仅次于商业的重要经济领域。在 [[ 布尔津 ]] [[ 奇台 ]] [[ 吉木萨尔 ]] [[ 青河 ]] 、和 [[ 布克赛尔 ]] [[ 哈巴河 ]] 等县及乌鲁木齐、伊宁、塔城等城镇都居住有为数不少的塔塔尔族牧业户,因其经济状况不同而分为牧主、个体牧民和牧工等。绝大多数牧民没有牧场和草场,只有少量维持生活的牲畜。
为了维持生活,他们还需兼营农业。牧工不仅为牧主放牧牲畜,为牧主操作杂务,还要为其从事农业劳动。牧工的家属则要为牧主做种种无偿的劳动,如砍柴、打水、挤奶、做饭、看孩子等。牧民在牧业户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他们所占有的牲畜一般都不多,一般没有牧场和草场,要租用牧主的牧场。为了维持生活,他们不得不从事少量农业生产。
===教育事业===
塔塔尔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早,知识分子人数较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塔塔尔族的宗教人士就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了以宗教教育为主的经文学校,课程内容除 [[ 古兰经 ]] [[ 伊斯兰教 ]] 史、伊斯兰教规等之外,还有一些算术、语文等文化课程。1941年创立的伊宁塔塔尔学校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新型学校之一。在当时,它对改革旧的宗教教育,传播科学知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f>[http://www.sohu.com/a/210476318_99904987 中国最“聪明”的少数民族,竟然是他们? ],搜狐网 2017-12-14 17:23中国最“聪明”的少数民族,竟然是他们? </ref>。
塔塔尔族在发展本民族的教育事业的同时,为创办 [[ 新疆 ]] 的教育事业做了很多工作。新疆最初的一批现代化学校,其中就有许多塔塔尔人参与举办,有许多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在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族学校中任教,培养了大批人才。1934年,塔塔尔族文化促进会在迪化成立,伊宁、塔城等地也成立了分支机构。促进会不仅开办了许多塔塔尔族学校,而且还开展扫盲运动,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许多塔塔尔族知识分子致力于办学、任教,有的还深入到农村和牧区。他们不仅在塔塔尔族人民中,也在 [[ 维吾尔 ]] 、回、 [[ 哈萨克 ]] [[ 锡伯 ]] [[ 乌孜别克 ]] 等民族人民中有着一定的影响。
===民族服饰===
===饮食习惯===
塔塔尔族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主食有“去买西”(烤面饼)、抓饭、馕、拌面、馅饼等;喜食牛羊肉,食用的蔬菜较少,主要有土豆、 [[ 南瓜 ]] [[ 番茄 ]] [[ 白菜 ]] 、洋葱、 [[ 胡萝卜 ]] 等。最富有特色的塔塔尔族风味食品是“ [[ 古拜底埃 ]] ”和“ [[ 伊特白里西 ]] ”。“古拜底埃”是将大米洗净后晾干,上覆奶油、 [[ 杏干 ]] [[ 葡萄干 ]] ,再放在火炉中烤制而成的一种饼,其味香甜可口;“伊特白里西”做法与“古拜底埃”相同,所不是的是材料是以南瓜为主,再加入米和肉。
素以长于烹饪著称的塔塔尔族妇女,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她们做出来的糕点,不仅味美可口、品种繁多,而且形状也很美观。塔塔尔族除喜欢饮各类茶外,还喜欢喝奶茶、马奶等。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饮料是“克尔西曼”和“克赛勒”。“克尔西曼”类似啤酒,是用蜂蜜和啤酒化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克赛勒”是用野葡萄的酒,这两种饮料都塔塔尔族人民最喜爱的饮料。
7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