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谷县

增加 21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甘谷县'''是 [[ 甘肃省 ]] 天水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 [[ 甘肃 ]] 东部, [[ 天水 ]] 西北部, [[ 渭河 ]] 流域,古称“冀”,是秦人的重要发祥地,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孔子七十二贤人石作蜀、蜀汉大将军 [[ 姜维 ]] 、清 [[ 翰林院侍 ]] 读学士 [[ 巩建丰 ]] 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以 [[ 大像山 ]] 石窟、毛家坪遗址、姜维墓、巩建丰纪念馆最负盛名。
中文名称甘谷县 外文名称GanGuXian 别 名冀县,伏羌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甘肃天水 下辖地区13镇2乡 政府驻地大像山镇 电话区号0938 邮政区码741200 地理位置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 面 积1572.6平方千米 人 口63万(2012年户籍) 方 言中原官话-秦陇片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尖山寺森林公园,古坡风景区,蔡家寺,大象山等 机 场天水机场 火车站甘谷站 车牌代码甘·E 县委书记申君明 [6] 县 长吴健 [6] ==概述==
概述 甘谷历史悠久,是 [[ 中华民族 ]] 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人文 [[ 始祖 ]] [[ 太昊 ]][[ 伏羲氏 ]] 出生在甘谷县 [[ 白家湾 ]] [[ 蒋家湾 ]] 村的 [[ 古风台 ]][[ 太昊山 ]] 。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史,是中国最早建县的地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 秦武公 ]] 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冀,为今甘谷县。[1]
全县共有405个村委,2210个村民小组, 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乡共15.2万户,总人口61.2万人。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 [[ 大象山镇 ]] , 邮政编码:741200,电话区号:0938。
===13镇===
[[ 六峰镇 ]] [[ 安远镇 ]] [[ 新兴镇 ]] [[ 大像山镇 ]] [[ 磐安镇 ]] [[ 金山镇 ]] [[ 礼辛镇 ]] [[ 武家河镇 ]] [[ 大石镇 ]] [[ 大庄镇 ]] [[ 八里湾镇 ]] [[ 西坪镇 ]] [[ 古坡镇 ]]
===2乡===
[[ 白家湾乡 ]] [[ 谢家湾乡 ]] 。  
===历史沿革===
甘谷县[2]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 [[ 雍州 ]] ,建县已有2695年的历史,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冀戎,置 [[ 冀县 ]] 为甘谷县之始。
[[ 秦始皇 ]] 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全国分三十六郡,本地仍为冀县,属陇 [[ 西郡 ]]
汉初沿秦制, [[ 汉武帝 ]]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郡为天水郡,设县十六仍为冀县,属天水郡。
[[ 东汉 ]][[ 灵帝 ]][[ 建宁 ]] 元年(168年), [[ 凉州 ]][[ 刺史 ]][[ 治冀县 ]] ,冀为 [[ 凉州 ]] 治。
[[ 三国 ]] 晋魏时(220年),凉州移治武威, [[ 甘谷 ]] 仍为 [[ 冀县 ]] ,属天水郡。
[[ 晋武帝 ]][[ 泰始 ]] 五年(265年),分 [[ 雍州 ]] 之陇西五郡,凉州 [[ 金城郡 ]] ,梁州 [[ 阴平 ]] 凡七郡,置 [[ 秦州 ]] ,治冀。
[[ 泰康 ]] 七年(267年), [[ 秦州 ]] 迁置上邽为天水郡,冀属之。
[[ 永嘉 ]] 元年(307年),废冀。
[[ 北朝 ]] [[ 魏武帝 ]][[ 太平真君 ]] 八年(447年),将冀县改为当亭县,属天水郡。
北朝北周时(557年),改当亭县为 [[ 冀城县 ]] ,后又并入 [[ 黄瓜县 ]]
[[ 隋炀帝 ]][[ 大业 ]] 二年(606年),改黄瓜县为冀城县,属天水郡。
[[ 唐高祖 ]][[ 武德 ]] 三年(620年),改为 [[ 伏羌县 ]] ,属 [[ 秦州 ]] 天水郡 [[ 中督都府 ]] 。是年以伏羌及 [[ 渭州 ]] 之陇西置 [[ 伏州 ]] [[ 永宁县 ]] [[ 武德 ]] 八年州废,县还故属( [[ 秦州 ]] )。
[[ 武德 ]] 九年(626年),析治 [[ 盐泉县 ]] [[ 贞观 ]] 元年(627年)更名夷宾,三年省,并入伏羌。
[[ 唐代宗 ]][[ 广德 ]] 元年,被 [[ 吐蕃 ]] 所占领。
[[ 宋太祖 ]][[ 建隆 ]] 三年(629年),置 [[ 伏羌寨 ]] [[ 宋神宗 ]][[ 熙宁 ]] 三年(1070年),升为伏羌城。
[[ 元世祖 ]][[ 至元 ]] 十三年(1276年),又改为 [[ 伏羌县 ]] ,明、清两代沿用。
[[ 民国 ]] 十八年(1929年),改伏羌县为甘谷县。
1949年8月5日,甘谷县解放,县委、县政府设于城内东大街。
1950年5月设天水专区,辖甘谷等县。
1958年底撤销甘谷与 [[ 漳县 ]] ,并入 [[ 武山县 ]]
1962年元月,甘、武、漳分县,恢复原甘谷县治。
==地理位置==
甘谷县位于 [[ 甘肃省 ]] 东南部位于天水市西北, [[ 渭河 ]] 中游。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 [[ 秦安县 ]] [[ 麦积区 ]] ,南接 [[ 秦州区 ]] [[ 礼县 ]] ,西与 [[ 武山县 ]] 接壤,北与通 [[ 渭县 ]] 相连。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
==自然气候==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 [[ 渭河 ]] 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境内长度41.6公里。南部山区为 [[ 秦岭山 ]] 脉西延,北部山区为 [[ 六盘山 ]] 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 [[ 六峰镇 ]][[ 觉皇寺 ]] 村东),最高2716米( [[ 古坡乡 ]] 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
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温25.4℃,最低(1月)月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雨水较多。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华盖寺===
[[ 华盖寺 ]] 石窟,位于甘谷县城西十里,渭河南岸的二十村东。因山顶绿草如茵,恰似一顶红教僧帽,戴在状如圆柱的红色悬崖之上,故当地人叫它 [[ 喇嘛 ]] 帽顶。又因山势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云端,如一把红缦绿顶的华盖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参差错落,状如蜂房故称华盖洞。
华盖寺,西接朱山,红断晚霞;北临渭水,绿波萦回;南依 [[ 秦岭 ]] ,空凌险绝。山下定天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自古及桑梓胜境,是为佛家习禅,道家演道的理想处所。
华盖寺现存可骗号的洞窟18个,有佛、道、儒三教及 [[ 祖先 ]] 崇拜四个内容,占主导地位的是道教洞窟。18个洞窟中共有塑像60身,其中60厘米以上塑像44身,13厘米以下的袖珍雕塑13个,还有福绿寿三星的三个精美头像。其中道教造像46身,占整个塑像的四分之三。从塑像组合上看,除 [[ 无量殿 ]] [[ 玉皇洞 ]] 为群塑, [[ 孔子洞 ]] [[ 伏羲 ]] [[ 灵官洞 ]] 为单体塑像外,其余洞中全部是一主尊二待者的造像布局。壁画的绘制和布局在各洞窟中表现基本一致,除无量殿和 [[ 释迦洞 ]] 有故事画外,其它均是在左右两壁绘单俱物画,窟顶为圆光扇面或书画。
华盖寺石窟开凿于泰定年间。 [[ 明世宗 ]][[ 嘉靖帝 ]] 信奉道教,排斥佛教,许多寺院被改为道观。明清时期三教合流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大像山是以 [[ 唐代 ]] 为主的佛教场所,但在明清时除大佛高大而幸存外,其余石窟全部改为道教或三教合一的形式,因此明清时期的 [[ 大像山 ]] [[ 显龙洞 ]] [[ 华盖寺 ]] 都是以道教为主。只不过其它石窟造像全部破坏,唯有华盖寺石窟的塑像因地处避境而幸存。
===蔡家寺===
[[ 蔡家寺 ]] [[ 甘肃 ]] 甘谷县 [[ 东北 ]][[ 渭水 ]] 峪火车站(陇海线)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级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达山顶。据清 [[ 乾隆 ]] 《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寺庙建于 [[ 元顺帝 ]] 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县志语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 [[ 蔡家寺 ]] 村,顾名思义,村人大率当为蔡姓,就像河对岸斜对的 [[ 蒋家寺 ]] 村,其村民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不闻有过蔡姓之人。这一点,至迟在清 [[ 乾隆 ]] 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 [[ 李兆甲 ]] 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逊乙,号椒园。笔者今尚存有其《椒园诗钞》誊稿一卷,其诗多经其师 [[ 临洮 ]][[ 吴镇 ]] [[ 无锡 ]][[ 杨芳灿 ]] 等评定。
作为佛教庙宇的 [[ 蔡家寺 ]] ,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松柏映翠,梵宇玲琅,在甘谷县内,不论其宗教环境、建筑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仅次于 [[ 大像山 ]] ,但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大像山是个释道二教杂陈的所在,而蔡家寺却是一处甚为规格的佛教建筑群,且有藏经楼与经板之珍。更无论寺内匾额、楹联及铭文,多为邑名士 [[ 潘钦岳 ]] (清初)、 [[ 何鸿吉 ]] (民国)所撰所书,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呢,有意者何不前往一游,相信你一定大有所获!
===姜维墓===
今甘肃甘谷县 [[ 六峰乡 ]][[ 姜家庄 ]] 世传为 [[ 姜维 ]] 故里,有姜维衣冠冢。传说姜维兵变被杀后,暴尸原野,魏派专人监视,不得掩葬。随从设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乡人民非常悲愤,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别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称。
[[ 姜维墓 ]] 位于甘谷县 [[ 六峰镇 ]] 姜家庄村南 [[ 将军岭 ]] 靴子坪上,距县城东5公里,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1997年甘 [[ 谷县 ]] 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 [[ 天水 ]][[ 冀城 ]] (今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人。是 [[ 甘肃 ]] 早期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姜维逝世后,忠骨埋于 [[ 四川 ]] ,但故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军,在距县城东5公里的姜家庄的 [[ 将军岭 ]] 上,修建了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姜维衣冠冢和 [[ 姜维纪念馆 ]] [[ 杨成武 ]] 将军亲笔题写了 “姜维故里”碑。千百年来,姜维孝感天地、气贯长虹的高贵品质,启迪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甘谷儿女。每逢姜维诞辰,故乡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为了弘扬“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的姜维精神,充分发挥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宣传、审美教育、旅游观赏等各项功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和属地乡镇党委政府均把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工作规划之中,从设施建设、活动建设和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真正发挥了该基地启迪爱国意识、激发建设热情、灌输民族精神、营造和谐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等多项功能,在县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悬崖大像===
甘谷 [[ 大象山 ]] 石窟,位于 [[ 天水市 ]] 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山上松桧丛生, [[ 丁香溢彩 ]] [[ 亭台楼阁 ]] 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千多年。
[[ 大佛洞窟 ]] 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 甘谷大佛 ]] [[ 释迦牟尼佛 ]] [[ 大象山 ]] 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 [[ 长赵朴初 ]] 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 [[ 释迦牟尼 ]] “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大象山位于 [[ 天水市 ]] 甘谷县。距离火车站有8公里。在车站有直达甘谷的汽车,也可乘火车直接从甘谷车站下车。
===石鼓擎雪===
在县城南朱圉群峰中,为朱圉山之最高峰,远望如石鼓,近瞧似卧牛。雪落其上,冰峰入会。风景区以草原风景为主,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34.2%,并有 [[ 石鼓山 ]] [[ 黑潭寺 ]] [[ 石门峰 ]] [[ 龙台峰 ]] [[ 花园崖 ]] [[ 老虚崖 ]] 等几十处景点。其中,位于 [[ 朱圉山 ]] 主峰之上海拔2625米的石鼓山,因 [[ 郦道元 ]] 《水经注》中有“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的记述,而备受史学家重视。建于元至正年间的 [[ 黑潭寺 ]] 傍山取势、葱林环抱,寺潭相依、典雅之至。古坡景区内有14万亩的天然的牧场,这里森林茂密、山甜草茂、物产丰富,牛羊满坡,是附合现代旅游“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胜地。
===天门春晓===
位于甘谷县城南,海拔1500米,是甘谷县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自古以来有“天门春晓”的美誉。山巅有始建于 [[ 秦汉 ]] 、重建于 [[ 宋仁宗 ]][[ 天圣 ]] 年间(公元1023年—公元1031年)的 [[ 东岳庙 ]] ,有 [[ 泰山之神 ]][[ 东岳天君 ]] 的塑像,苍柏环抱的古庙是采伐本山原始松木所建。塑像壁画,庄严肃穆;殿宇楼阁,巧匠精工;楹联匾额,出于名家。庙院内两株红白牡丹植于北宋,系珍贵的文物树木。天门山山势巍峨连峰耸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锦。南岭渠水,潺潺环绕;盘山公路,直通山顶。正如《 [[ 甘肃 ]] 通志》描述甘谷县城的景色:“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复岭重网。”是观赏城区景色的最佳去处。每当旭日东升,登临山顶,晨雾中环视四野,但见层峦叠嶂,绵延起伏,颇为壮观;俯瞰渭水平川,烟雾缭绕,玉带蜿蜒,高楼林立,霞光映彩。夕阳西照时,则四野涂金,山峦辉映。清康熙年间伏羌(今甘谷)县令曹思义赋诗曰:
秦陇名山眼底收,天门翠耸更无侔。
===灵凤耸翠===
[[ 尖山寺 ]] ,又称 [[ 灵风山 ]] ,位于甘谷西南25公里的尖山之上,最早古迹建于汉魏六朝时期,全山有森林5000多亩,其中有林地8727亩,森林覆盖度为39%,森林蓄积量11880立方米。海拔1800-2100米之间,相对度差3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属南部半湿润气候型区,年平均气温2.4-8.1,无霜期100天左右。境内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山势雄伟,森林茂密,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保护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形成了园内别具一格的森林特点。主要森林植物有 [[ 油松 ]] [[ 落叶松 ]] [[ 华山松 ]] [[ 白桦 ]] [[ 山杨 ]] [[ 漆树 ]] [[ 辽东栎 ]] [[ 椴树 ]] [[ 青肤杨 ]] [[ 山杏 ]] [[ 山李 ]] 等。灌木层有 [[ 榛子 ]] [[ 山核桃 ]] [[ 刺五加 ]] [[ 枸子 ]] [[ 珍珠梅 ]] [[ 沙棘 ]] [[ 山樱桃 ]] [[ 野花椒 ]] [[ 卫茅 ]] 等,荟萃100多种针阔乔灌木、草本植物及中药材。林中有 [[ 梅花鹿 ]] [[ 金钱豹 ]] [[ 锦鸡 ]] 等十余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青山、绿水、怪石、雄峰、人文古刹、神奇传说、异花异草,构成了 [[ 尖山寺 ]] 森林公园独特景色。
1995年1月被 [[ 甘肃省 ]] 林业厅命名为 [[ 尖山寺 ]] 省级森林公园。
=== 南岭清波===
在县城南,从古坡河引水至大像山一带,渠如游龙婉转山岭,水质清洌甘甜,微风吹时,清波如鳞。宏伟,其工程宏伟,被联合国水利家称为“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
=== 鼍峰旭日===
峰在县城东渭水峪峡南。朱崖上有。“禹奠朱圉“勒刻,颇富声名。落日熔金,半天霞锦。
===美食===
 
甘谷甜醅
甘谷甜醅也称酒醅,是一种酒味香醇的甜食,四季皆宜,具有健胃消化、提神益中的功效,是甘谷最为得意的小吃之一。
甘谷甜醅有两种,一种为小麦所酿,一种为莜麦所酿,但酿造方法却基本相同。即将优质冰糖色白小麦或莜麦在石碾上去皮后,在簸净,淘净,煮熟,凉干,放在大笸箩里散热.按季节掌握一定的温度.用湖北陕西名酒曲配合发酵工艺一曲字为主,关键在于掌握温度,发酵醅料四季是放在木床上用麦草偎着的,上盖棉被.发酵时所反应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不仅味道特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城内大十字王玉玺家的甜醅一直被誉为上品,他老祖是从清代就开始经营的.
 
酿皮
酿皮又叫面皮,制作时,选用优质面粉加水并少许蓬灰(一种青绿色食用碱),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分离出的蛋白质装入平底容器入锅蒸熟,俗称面精。游离水中的淀粉,待其沉淀于容器底,清去上面的黄水,再加入纯净水及适量蓬灰水,调和成稀糊状,随即舀入大平底盘中,上笼入锅蒸熟。吃时切成长条,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胡萝卜或黄瓜丝,色艳味美、油浓汁足、柔韧酸辣、凉爽利口。酿皮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肴,可凉可热,四季皆宜。许多宾馆将酿皮摆入盘内造型,名“五星面皮”,深受宾客好评。
浆水面  又叫“酸饭”。《吕氏春秋》载:“文王嗜菖蒲菹酸菜,孔子闻而服之,缩頞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这说明酸菜在周文王时就已被人食用。古冀县与周初建国之地陕西岐山相近,这里的人都喜欢吃酸菜与浆水面,故甘谷浆水面是周朝遗风的继续与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浆水有“调中行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消食,利小便、白肌肤、止呕吐、治泻痢”的功效。浆水中饱含乳酸,亦有抵制腐败菌和抗衰老的作用。浆水制法简单,先把白菜、萝卜、包菜叶、芹菜、苦苣等新鲜蔬菜洗净切碎,然后在沸水中煮片刻,并配以少量麦粉或豆面、玉米面,后倒入缸中,再加入现成浆水数碗或发酵的引子,然后加入适量滚沸的开水,搅拌均匀后用塑料袋、棉布等密封缸口,一二日后启封,其内色白的水曰“浆水”,菜曰“酸菜”。做浆水面时,先在锅内倒入少许食用油,将葱花、盐或蒜片、辣椒丝放入,炸成焦黄,倒入浆水,叫炝浆水,烧开后,浇在煮好的面条上,再加上炒好的葱花或韭菜,便是酸香溜爽的浆水面。在“酸饭”里夹杂一些用沸水煮烂的洋芋块,则风味更佳。  甘谷油炸洋芋
甘谷油炸洋芋,在甘谷县街头,常见一个个卖油炸洋芋片的小摊,油炸洋芋,
其实甘谷人称之为油煎洋芋。他们把洋芋去皮后切成厚片或薄片,放在油锅中煎炸,待黄亮熟透后从油锅中捞出,稍凉一会,待变脆后,撤上用辣椒面、花椒粉、精盐等配制的调味品即可食用。这种油炸洋芋片,色泽美观,香味扑鼻,吃起来脆香可口,油而不腻。通常在街头卖的油煎洋芋是把洋芋切称较大块的,而还有一种是每年腊月时每家每户都通常煎些小快的,用来做汤菜。这用小块的也用于婚丧事中做汤菜。
甘谷凉粉  甘谷人的风味小食,既能充饥,也可佐餐。《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有“细索凉粉”面市。甘谷凉粉品种繁多,制作考究,风味各异,白凉粉用豌豆制成,黑凉粉或褐凉粉用荞麦制成,黄凉粉用扁豆、黄豆、蚕豆等制成,洋芋凉粉用洋芋淀粉精制而成。在县内,洋芋、荞麦凉粉最常见。白凉粉晶莹透明,食时,于手内切成一寸见方的大丁,有的还用旋子旋成面条状。甘谷凉粉调料讲究,有芥末、酱油、醋、芝麻酱、油泼辣子,有些人还喜欢加点味精和花椒面,拌几节香菜、胡萝卜丝或嫩芹菜,看起来白红带油亮,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  
===甘谷酥圈圈===
7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