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甘谷县

移除 1,00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甘谷县 ''' 是甘肃省天水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部,天水西北部,渭河流域,古称“冀”,是秦人的重要发祥地,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孔子七十二贤人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以大像山石窟、毛家坪遗址、姜维墓、巩建丰纪念馆最负盛名。 
中文名称甘谷县 外文名称GanGuXian 别 名冀县,伏羌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甘肃天水 下辖地区13镇2乡 政府驻地大像山镇 电话区号0938 邮政区码741200 地理位置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 面 积1572.6平方千米 人 口63万(2012年户籍) 方 言中原官话-秦陇片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尖山寺森林公园,古坡风景区,蔡家寺,大象山等 机 场天水机场 火车站甘谷站 车牌代码甘·E 县委书记申君明 [6] 县 长吴健 [6]
概述
 
甘谷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史,是中国最早建县的地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冀,为今甘谷县。[1]
===13镇===
 
六峰镇、安远镇、新兴镇、大像山镇、 磐安镇、金山镇、礼辛镇、武家河镇、大石镇、大庄镇、八里湾镇、西坪镇、古坡镇。
===2乡===
 
白家湾乡、谢家湾乡。  
===历史沿革===
 
甘谷县[2]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雍州,建县已有2695年的历史,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冀戎,置冀县为甘谷县之始。
1949年8月5日,甘谷县解放,县委、县政府设于城内东大街。
 
1950年5月设天水专区,辖甘谷等县。
 
1958年底撤销甘谷与漳县,并入武山县;
 
1962年元月,甘、武、漳分县,恢复原甘谷县治。
 
1985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改为地级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辖2区及甘谷等5县。
 
==地理位置==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
==自然气候==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境内长度41.6公里。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乡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
==旅游景区==
 
甘谷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695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甘谷八景==
 
===悬崖大像===
==旅游指南==
 
===交通===
 
甘谷的交通以铁路和公路为主。渭河北有东西延伸的陇海铁路,境内有两个车站(甘谷站、盘安站),路长37公里。渭河南G30连霍高速自天水以关子隧道经小沙沟特大桥引入甘谷,出大象山隧道后在渭河南岸县城以西3.5公里处杨赵村设甘谷出口,甘谷收费站以西设盘安收费站;渭河南G316国道(福州至兰州)自天水市秦州区关子镇引入自东向西下山后顺渭河过境,境内路长40公里。
===美食===
 
甘谷甜醅
甘谷人的风味小食,既能充饥,也可佐餐。《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有“细索凉粉”面市。甘谷凉粉品种繁多,制作考究,风味各异,白凉粉用豌豆制成,黑凉粉或褐凉粉用荞麦制成,黄凉粉用扁豆、黄豆、蚕豆等制成,洋芋凉粉用洋芋淀粉精制而成。在县内,洋芋、荞麦凉粉最常见。白凉粉晶莹透明,食时,于手内切成一寸见方的大丁,有的还用旋子旋成面条状。甘谷凉粉调料讲究,有芥末、酱油、醋、芝麻酱、油泼辣子,有些人还喜欢加点味精和花椒面,拌几节香菜、胡萝卜丝或嫩芹菜,看起来白红带油亮,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
肉加馍
肉加馍又称肉夹子、卷子肉。制作时,选用新鲜猪肉和传统醋汁,配以花椒、大香、鲜姜、八角、茴香、肉桂等传统煮炖佐料,经过独特烹调工艺煮成腊肉,其肉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色泽金黄。后用快刀将蒸熟的热馒头切成薄片,腊肉切成小肉片,猪肚切成肉丝,把肉片、肚丝夹入热馒头,形成四夹六夹。不论春夏秋冬食之,都很适口,甘谷人很喜欢吃。在甘谷肉夹馍中,尤以卷子肉而著称。其软馍选择精制面粉,发酵成起面以独特的手工蒸成,既软又柔,俗称“刀把子”。肉为大卤肉,以肋条肉为最佳。将肉切成片状夹入馍内,撒盐少许食之,柔软可口,味美醇香。县内一些著名的老字号实行“一条龙”作业,蒸馍、选猪、宰杀、配料分工明确,严把质量关。炖煮卤肉采用多种原料,按比例加上陈年老汤秘制而成,“薄如纸,细如丝”是他们切肉时基本刀功的真实写照。
=== 甘谷酥圈圈===
在甘谷县,有一道地方小吃——甘谷酥油圈圈,甘谷酥油圈圈是以精细白面为主料,
==特产==
 
===甘谷辣椒===
甘谷辣椒产量高、质量好,该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要高出一般辣椒许多,是世界辣椒品种中的佼佼者,在国内外市场上独占鳌头,也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渠道,90%以上出口创汇。目前,已多系列、多品种开发,有辣椒面、丝、片、丁、酱、油等几十种,远销韩国、日本、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受到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的高度赞誉,被外商誉为“辣椒之王”。
=== 甘谷花椒===
甘谷县大像山镇二十铺村837户农民有730户种植花椒,面积达3000余亩,户均4亩以上,花椒种植户户均收入近4000元,全村农民仅此收入270万元,小花椒变成了大产业,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果“银行”。
2009年全国名优果品(西安)展评会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联合国工业组织中国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果蔬种植大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甘谷县选送的蒋老五牌花椒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甘谷县“中国花椒之乡”匾牌一面。
=== 甘谷开心果===
开心果,又名必思答,绿仁果等。传说五世纪时的波希战争中,波斯人英勇无比,在恶劣的环境中愈战愈勇,最终打败了希腊人,其“秘密武器”就是士兵们吃了一种神奇的干果——开心果。因此,古代波斯国国王将开心果视为“仙果”。开心果也被称为是“美国花生”。
目前甘谷县成为中国唯一良种开心果繁育基地,被称为“中国开心果之乡”。
=== 甘谷月季===
花中皇后月季又称“月月红”,自然花期5至11月,开花连续不断。月季花种类主要有切花月季、食用玫瑰、藤本月季、大花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地被月季等。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
甘谷实验月季园是2002全国劳动模范姚天基创办的西北地区第一家集月季花专业技术研究与生产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全县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该园先后从上海、浙江、北京以及国外等地引进960多种月季花新优品种,创出了名优品牌,曾在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得14块奖牌6枚,令园艺界为之侧目。实验月季园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 甘谷黑梨===
黑梨产量极高,往往一棵大树能摘几十担、数千斤。摘下来还不能吃,需先用麦草编成的围栏存放三个月。春节前后是食用的最好时节。食用前,放于室外盆中,盛水,冻一夜,结成冰疙瘩。这时梨既黑又亮,外地人不识,误认为是坏梨,烂梨。食用时,将黑梨放在冷水中浸泡一会儿,梨子外围的冰层便可脱落,就可以吃了。咬一口酸甜甘美,神清气爽,有止咳润肺、清热解火之功效,深得老人、小孩喜爱,深受人们的赞誉,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 甘谷麻鞋===
甘谷县地处渭水中游,属温带季风半湿润地区,雨量适中,适宜大麻的种植。甘谷大麻栽培历史悠久,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陇上大麻的主产区之一。甘谷及周边区县种植的大麻,色白有光泽,耐湿且抗腐,韧长弹性好。由于甘谷盛产优质大麻,麻鞋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以前。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对加工工艺不断完善,麻鞋的制作在唐代已趋成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在陇上民间手工产品中享有盛誉,唐代杜甫“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可为佐证。新疆吐鲁番阿斯它那唐墓出土的麻鞋,式样与今天的甘谷传统麻鞋别无二致。
==历史文化==
 
甘谷县古为冀县,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名人==
  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相传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当地建有伏羲陵,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不远万里到鲁国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杨 阜——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魏明帝。
姜 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尹夫人——西凉昭武皇后尹夫人(363~437),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甘肃武威)。
姚 苌——姚苌:(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公元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杨 机——杨机:字显略,北魏名臣,天水冀人,今甘肃省甘谷县。生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死于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
巩建丰——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王 权—— 晚清学者(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县人,晚清学者。
张 海——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1874年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
魏绍武——魏绍武(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
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
石新贵——生于1947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少将军衔,系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 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长安书画院副院长。
巩作义——号渭舟,男,1950年生于甘肃甘谷,著名书法家,南京大学毕业,现居山东济南。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山东水彩画院副院长。
贾斌1938年生,出版家,笔名西贝、钟文,甘肃甘谷人,兰州大学毕业。中共党员,编审,原为中国社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2008年病逝于北京。
牛勃(1964~)中国作协会员,笔名思翔,甘肃甘谷人,天水市文联委员,市作协副主席,甘谷县政协委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各类作品420余篇,160万字。
李淑英(1984~),女,甘肃甘谷人,甘肃省歌舞剧院女高音独唱演员,代表歌曲有《人有精神心有根(甘谷县歌)》,《啊朋友,来吧!》,《东方之光》,《塞上行》等。
牛跟道(1955~),男, 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现供职于陇南烟草公司,他喜好文学,在诗、词、曲、文、歌多方面取得骄人成就。他兼爱音乐,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人生》、《乡思》、《我的老父亲》、《我的母亲》等数十首歌曲,并被多家歌曲出版社所刊登,制有本人《歌曲创作专集(光碟)》。
==甘谷民俗==
 
===甘谷武术===
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地方特色突出,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习武人数广泛,有着庞大的群众队伍,县、乡两级武术协会健全,经常进行大型、分散的习武、比武、交流活动和开展武术研究、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活动,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武术套路,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使武术之花在姜维故里越开越艳。
=== 安远宫灯===
甘谷安远的宫灯,历史悠久,古老而神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广为人们传颂。安远古城建于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人文积淀深厚,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宫灯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的晚上,是安远人民欢度春节的高潮,长长的老街上挂满绚丽多彩的宫灯,花树夜放,星雨纷落,动人心弦。这种灯会,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的历史。
安远宫灯的形制与规模,以及内容之特殊,实为国内罕见。安远灯会,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启迪了群众的才情智慧,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向人们普及了历史知识,给广大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味和无限的追思。可惜糸列宫灯大部分毁于一九六六年,现仅剩《三国演义》部分,实为珍贵的文物。
=== 甘谷脊兽===
甘谷脊兽为传统民间工艺,始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尤以新兴镇永安村最为驰名,现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甘谷脊兽历史悠久,盛名远播,享誉西北。
“甘谷脊兽”工艺美观大方、庄重典雅、光泽晶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及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古建艺术中的奇葩。制作的蛟龙踏云、二龙戏珠、孔雀戏牡丹、鸳鸯闹莲等工艺品深受用房喜爱,畅销陕、甘、宁、青、新及东南亚等地。2004年“甘谷脊兽”被甘肃省列入“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
=== 甘谷高台===
甘谷县流传着一种演变于900多年前军队习惯的古老民间社火――“高台”。今年的正月十四,周边村镇搭起的“高台”照例将进城表演,届时这个小县城会万人空巷。
在甘谷,正月十四“高台”进城表演已经成了每年春节的一个固定节目,似乎看不上“高台”当地人的这个年过的就不怎么像年了。长期以来,当地流传着安远镇和盘安镇的两种风格的“高台”。由于盘安镇属于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所以这里“高台”的风格受长安文化的熏陶,多以《西厢记》《西游记》《八仙过海》等文戏为主。而安远镇则是大宋和西夏展开拉锯战的必争之地,所以“高台”造型偏向《杨家将》《隋唐演义》等武戏。
=== 甘谷唢呐===
甘谷历史悠久,早在秦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就建立了冀县,为中国最早建县之地,被誉为“华夏第一县”。而作为甘谷民俗民间文化的唢呐,以羲里秦乡为特征,尤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渭水流域民间文化活动中,以其粗犷的性格,高昂的旋律,独特的风韵,多采的曲牌,成为黄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甘谷扇鼓===
甘谷扇鼓作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乐器,之所以在甘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甘谷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据《甘谷县志》记载,甘谷是全国最早建县之地,被誉为华夏第一县。早在新石器时代,甘谷就是渭河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此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扇鼓如同师传徒、父传子、子传孙一样,一直传到了现在,成为人们群众驱邪、希望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主要表现形式。
扇鼓是粗犷豪放的,她虽然流传于民间,但鼓声具有明显的号召力,鼓声一起,农民们就要同时左手执鼓,右手拿椎,一边打鼓,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形成了歌声鼓声相互交织,鼓声歌声节奏合一,唱中夹话白,呼中有人应的独特风格。每年春节、二月十九、三月八、七月会,便是扇鼓的天下,在甘谷凡是有喜庆活动,就有扇鼓参加,整个会场扇鼓声声,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好一幅万民同乐的流动画卷!
=== 甘谷道情===
道情古代也称为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唐朝《续仙传》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可能是对早期道情的最具体的描写。唐朝中期时,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喜爱中国传统的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一时道教大兴。唐玄宗为了表达对道教的推崇,还与道教理论创始人老子李耳,续起了家谱并亲切地称老子为自己的远古祖先。甘谷道情历史渊源已不可考,但从十六国时期西秦王朝形成的西秦腔和甘谷道情中七声燕乐音阶的特征来看,它的形成也应在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王朝,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具有一定道教传播色彩的演唱形式。
甘谷道情的唱词有古老的传统道情,也有歌唱者自己制作的新唱词,还有演唱艺人随口随唱、现场自编自唱的歌词。甘谷道情是一种说唱音乐形式,艺人手持渔鼓、简板、盘腿而坐,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形式上以一人演唱为主,亦有一唱众和的形式。受现代生活娱乐方式的冲击,甘谷道情的生存环境逐渐缩小。现有艺人,大多年龄偏大,部分艺人离世,使曲牌、唱腔不断失传,已濒临灭绝。
=== 甘谷刺绣===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刺绣是甘谷的传统工艺制品,早为点缀装饰之品,花纹为写实性图案。甘谷刺绣吸收了苏、湘、蜀绣的绣法,结合地方民情习俗,形成了巧拙相济的格调。其图案形式多样,囊括了绘画题材的各个领域,有的图文并茂,有的纳福求财,有的驱邪祝愿……由于制作者的主观意图有别,在材料、花色图案上有一定差异。姑娘们作嫁妆用的刺绣花纹图案以绣牡丹象征美满幸福,“喜鹊闹梅”喻喜上眉梢,“龙凤合欢”寄托家庭和睦,“鱼儿钻莲”喻姑娘隐藏的爱情秘密,鞋垫上“正”字示丈夫走正道……。妇女们家庭用的刺绣,图案以山水、花草、树木为主。遗存于甘谷民间“三寸金莲”绣花鞋,小巧别致,绣工精细,色调柔和,堪称工艺精品。老年人的刺绣以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和传说人物为主,其构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突出主题。
<center>{{#iDisplay:h0834i4psm2|650|480|qq}}</center>
 
==参考文献==
7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