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无毒不丈夫

增加 42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现代汉语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可这句俗语亦非其原来面目。溯其本源,许多人都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的。他们认为,“无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气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起来正好构成“度量”一词,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度”字才被讹传为“毒”。这种解释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却是想当然之说,理由有二:其一,“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之说严重违反了汉语对偶句的平仄规律;其二,在明代以前的典籍中找不到相关的书证。
  其实,追根溯源,俗语 量小非君子, 无毒不丈夫” 是由 在元代用例很多,单用的有如[[刘致]]《[[上高监司尧民歌]]》: 恨小非君子 法则有准使民服 期于 毒不丈夫”演变而来的 刑佐皇图 其大体意思是 :对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 与当途 对敌人不狠 的人成 了大 丈夫 ,为如如把平生误 在元明清三朝的笔记、话本、传奇、杂剧、小说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这句俗语的用例多得举不胜举。如: 元·[[ 关汉卿王实甫]]《 望江亭 [[西厢记]] 杂剧 五本第四 折:“ 便好道‘恨小非君子 你不辩贤愚 ,无毒不丈夫 。”而加上前一句就不一样了,它可不同于“量小非君子 · .[[ 马致远 ]] 《[[汉宫秋]]》 杂剧第 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 ·[[ 兰陵笑笑生关汉卿]]《[[ 金瓶梅词话望江亭]]》 第98回 杂剧第二折 :“ 常言说得 便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 清·[[李玉]] 。无名氏 《[[ 清忠谱谢金吾]]》第 折:“ 〔付〕 王枢密上云:‘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文中所说的是“恨小非君子”并非是“量小非君子”。原句的意思应该是面对敌人,不恨人,不复仇的人不配作一个君子。心慈手软,不忍心的人终究做不了大丈夫<ref>[http://www.sohu.com/a/227763464_100145299 是“无毒不丈夫”,还是“无度不丈夫”],搜狐网,2018-04-10</ref>。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一俗语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自[[元朝]]以来,正统的[[儒家]]伦理文化、道德价值体系、社会政治及伦理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市井[[流氓]]文化急剧膨胀,诸如“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无奸不成商,无谎不成媒”之类带有浓厚流氓文化色彩的俗语在民间大量产生,并被人们广泛使用,而“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这句俗语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正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在其产生后正统儒家文化的维护者们试图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将“毒”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他们又将“恨”替换作“量”,使“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是或许是由于“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生命力太强、对人们影响太深的缘故吧,“度”字始终没能将“毒”替换下来,结果就形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并流传至今  大家看,“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产生于元朝市井流氓文化为大背景的情况下,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笔者还是更愿意接受“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参考资料==
17,8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