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维米尔

增加 28,16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维米尔
| 图像 =
[[File:369d5ee3af7c077d6594a5965925d5f0 1-140223210F4W9.jpg|缩略图|居中|250px| [https://image.so.com/view?q=维米尔&src=tab_www&correct=维米尔&ancestor=list&cmsid=9fecebb73a0836f9f12266e22cc54d55&cmran=0&cmras=0&cn=0&gn=0&kn=50&fsn=128&adstar=0&clw=295#id=369d5ee3af7c077d6594a5965925d5f0&currsn=0&ps=101&pc=101 原圖鏈接] [http://www.8791.org/image/916283107/ 来自乐乐简笔画]]]  
| 出生日期 = 公元1632年 
| 国籍 =
| 职业 = 画家
| 知名于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br>《倒牛奶的女仆》</br> </br> </br> </br>
}}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
==人物生平==
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与哈尔斯、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维米尔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他在艺术风格上也别具特色,他的绘画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和谐,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之外还使人感到一种信仰上的真实感。
<ref>[http://www.sohu.com/a/149981206_526353 “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维米尔作品 ],搜狐网,2017-06-18</ref>
维米尔出生在代尔夫特一个画商家庭,父亲去逝后便继承父业,同时从事绘画创作。21岁的维米尔加入了[[代尔夫特]]画家公会,并先后两次做过公会的领导人,在当时的画坛享有一定的声誉。但由于子女众多(生了11个儿女),生活十分贫困,有时不得不用油画去抵偿面包铺的债务,如此穷困潦倒,使他作品流散严重。1675年,画家参加了防御[[法兰西]]军队的入侵而过度劳累,生活又陷于极端贫困,在贫病交加中,留下妻子儿女去世了,终年43岁。从此维米尔在荷兰画坛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尔发现,并竭力寻求整理他的遗作公布于世,才使这位埋没了近两个世纪的伟大风俗画家再度光照史册。
维米尔作品大多数描绘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他尤其喜欢画女性的形像和活动。他流传下来的肖像画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仅13位。其油画内容通常是一、两个人在室内劳作或休闲,光线一般从左侧照来。
维梅尔喜用黄色、蓝色和灰色,他对色彩的把握和光线的处理非常出众。通常布局简单,尺寸不大,但往往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 他使用了以微小的画点组合(点画法),并且善于使用光线的来源,使画面产生一种流动、优雅的气氛,因而被称为光影大师。
没有人了解维米尔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使用当时罕见的暗箱技术(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线和色彩。当时荷兰著名的科学家[[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是维米尔的好友,此人精通显微镜和光学透视,维米尔显然从他那里学到了这门技术。
他对画面非常讲究,不论是画面构图、人物比例、光影变化都精致得跟照片一样逼真。以致有评论家认为这不是艺术,但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人们并没有把绘画当成一种艺术,而只是一种手工艺,一种谋生技能而已。他的画作通常要花很长时间,基本上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但每一幅都堪称精品。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荷兰17世纪中期杰出的风俗画家和代尔夫特风俗画派的代表人物。
维米尔的绝大部分绘画内容是他的日常生活,他多以当地殷实的家庭妇女为主体形象,刻意描绘充满阳光的室内陈设、环境与人物活动,往往采用平面透视,使画面产生一定的深度,通常画两个套间,室内的悬挂和摆设,反映出代尔夫特地区富裕家庭生活的平静、安逸,以及自我满足的精神境界。
他刻画织物精湛技艺使无数画家叹为观止,对光线与色彩的应用更是这样直入画境.他的作品,往往是在平凡中现出悠远的寓意和深刻的哲理,既通俗朴实,又神秘莫测。他的作品中流露着和煦与宁静,那细小而精湛的笔触足以让他在自己的时代汇聚成耀眼的光芒。存世真迹35幅,代表作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维米尔这位在逝世以后被湮没达两个世纪的绘画大师, 是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第三个重要代表。 荷兰在十七世纪是欧洲经济繁荣的强国,文化艺术相当发达,产生了哈尔斯、伦勃朗,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维米尔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十七世纪中期的大家。正值荷兰的文化艺术逐渐丧失其民主传统的时候、 荷兰的德尔夫特市成为先进的艺术中心,而约翰内斯·维米尔 (1632-- 1675)就出生在这个城市并终其一生于此。然而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虽曾为人所知却一贫如洗,负债累累,正当年力强之时,却又溘然长逝,只活了43 岁。死后又被人遗忘,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才被艺术评论家们重新发现,从此名声日隆,给了他以应有的地位。他被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是“谜一样的画家”。他的生平也逐渐为人探索考证,始得知其概观。
维米尔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市一个经营客店兼贩卖画的中产阶级家庭。据考证,他曾经向伦勃朗最有才华的弟子法布里乌斯学过画。1653 年,他正成为故乡的画师,加入过公会,而且在1663、1669年两次被选为公会的会长。根据 1663年一位国收藏家专程拜访过维米尔求画一事推断,他在生前已经享有荣名,并且他在画坛的地位也已为社会所认可。据专家们鉴定,维米尔共存34 幅真迹,其余的三十多幅都是别人伪托的赝品。这34幅作品除少数肖像、风景和宗教画外,绝大多数是描绘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而且绝大部分以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为主,表现她们读信、弹琴、织花边、假寐以及种种杂务。
==部分作品==
[[File:8b13da875c5d9990b6d8f9e98a754110 143325294.jpg|缩略图|居左|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维米尔&src=srp&correct=维米尔&ancestor=list&cmsid=9e544e2995f7112522cbd680a157bccd&cmran=0&cmras=0&cn=0&gn=0&kn=50&fsn=128&adstar=0&clw=295#id=8b13da875c5d9990b6d8f9e98a754110&currsn=0&ps=101&pc=101 原圖鏈接] [https://cul.qq.com/a/20170424/005959.htm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来自腾讯]]]  
维米尔留下的风景画非常少,但是每一幅画都非常精致,为人熟知的有《代尔夫特的风景》、《小巷》,《织花边的少女》<ref>[http://collection.sina.com.cn/2017-02-22/doc-ifyarrcf5412372.shtml 维米尔《织花边的少女》:柠檬黄、淡蓝和珍珠灰],新浪网,2017年02月22日</ref>等。在《小巷》一画中,整个画面完全把时间凝固了,无论是在巷中洗衣的女人、坐在门前缝补的妇女,还是在路边游戏的小孩,她们原本正进行的动作,在维米尔的画笔下,完全停滞下来。在这幅画前,我们的心灵得以沉淀,发出清淡的忧伤,我们在其中感受到身旁的时间正悄然地划过脚趾。
维米尔喜欢画忙碌的仆人,像《倒牛奶的女仆》、《拿酒杯的少女》、《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尽管这些画中的人物多是受雇维米尔画像而打扮成女仆模样的富家少女,但是在维米尔创造出来的画面中,她们却是那样大方质朴,丝毫没有做作之气。维米尔虽一生以卖画为生,艰难度日,但他并没有因为金钱而贬低自己的艺术,每一幅作品都流露着他真实的内心。因为维米尔很清楚,他是在为自己画画,甚至在有些时候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创作意图而不惜得罪画商。在这些画面里,维米尔大胆地使用蓝色与柠檬黄,往往在画面之一角设置一扇窗户,那照射进房间的轻柔阳光让整个画面显得清新自然。
维米尔一生都在捕捉光的微妙变化,光中的色彩,似乎是他沉静内心的思考,窥见了光辉中的栖居者,然后在画面中表露出来,再穿透每一个观者的心。
在今天看来,维米尔是一个优秀风俗画家,更多时候也是一个阳光下的抒情诗人。我们揭开那细小的笔触,透过绘画的表面,依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思”。那“思”的轨迹正是画中闪动的光点,在细微处跳动,沉浸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在这一幅画中,画家描绘了一位正临窗专心看信的女子,她神情专注、庄重大方,仿佛正在被信中的内容所吸引,她周围的一切都在沉静中消失而不复存在。这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室内宽畅而简朴,仅有的帷帘、台毯显得质感厚重沉稳,具有一种崇高冷峻的美感。维米尔还曾画过另一幅立于室内光照下已有身孕的读信女子。除了环境陈设稍有变更外,人物动态形象大致相似。
《花边女工》是维米尔的优秀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作以诗意化的方式描述一个在编织蕾丝的女工那种专注平和的神情,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维米尔与同时代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以极端、甚至颤抖的感光度来表现光线,喜欢用蓝色和柠檬黄两种色彩组成十分和谐的色调。他的作品中特别的光感,实际上是借由一种新的技巧而达成的。这种技巧部分依靠光学实验,但主要是依靠着观察,以及对色彩微妙的渗透反映的直觉。他捕捉色彩光亮的方法相当特别,以微小的如珍珠的亮点构成物体轮廓,作品中的焦距平均分配,因此显得平静与客观。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维米尔最伟大的作品,被誉为荷兰的[[《蒙娜丽莎》。]]
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画中女子惊叹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的明暗变化,尤其是女子侧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与之媲美。画中女子的真实身份,亦如《蒙娜丽莎》一样,是一个千古遗谜····并不是每一部好读的小说,都能既给人以阅读的快乐,又能深刻地走进油画的世界……并不是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能有这样的运气--作者以绝世的视角,天才的想象,走近绘画大师,给了一幅不朽名作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尽管有关维米尔声望的争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但他的作品却不容忽视,且备受尊重。令人困惑的是:这些大多以描绘17世纪一个有着25,000人口的荷兰小城--德尔夫特家居生活为内容的绘画,怎么会成为欧洲人关注的中心。维米尔好像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人。他一生没有画很多画,其中也很少表现什么重大的场面。很难论述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样简单而平实的画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它的神奇特点大概还能够被描述出来,不过很难解释清楚。
 
维米尔绘画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他无意于情节上的引人入胜,而是着力从平凡、普通的生活场面中发掘诗意。维米尔显然没有伦勃朗的雄厚博大,也不如哈尔斯那样豪放不羁,但却颇能以朴实真挚的抒情打动人心。这位在德尔夫特土生土长、很可能从未出过国门一步的画家,画的是自己身边的生活和女性。有一幅名为《写信的女人与女佣》作品,描绘的是在房间的一个角落,光线从窗户照射进来,两位女子站在一帧大幅油画前--在桌旁写信的女子和婷立远眺的女佣。人们会注意两位女子间的差别:女主人和卖弄风情的女佣,上下两个不同的阶层。然而,维米尔也注意到穿着相似的艳俗绿色衣裙的两位女子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女主人低头写信,而另一个并未侍侯她的主人,却抬头往别处张望。人们也许会想到:绘画的艺术促使维米尔考虑到一个女人的两面性而把她分解成两个造形来表现。
 
但在最初的视觉印象之后,人们开始注意此画的奇妙之处。再看画中的人物,维米尔向我们展示了更多的东西:颇具魅力的女主人的袖边和她左肩上的衣饰是灰绿色的,而右肩已变白。她左肩后面的墙是令人惊异的苍白,墙上坑坑洼洼的表层与暗色的袖子形成反差。而对照右肩袖子亮白,墙上呈现一片灰朦朦的调子,从窗户射入的光线并没有对画面起什么效果。
 
一般说来,在维米尔的作品中,人物周围的光线和显示人物轮廓的光是很杂乱的。在这些精心构思的作品中存在着混乱的说法也许让人难以接受,然而,这种光的效果在这幅画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但人物的精巧构图分散了我们注意力。各种各样的恐怖潜藏在没有光线的阴暗之中,我逐渐感到维米尔画中的人物都向往着消除恐惧的柔和光线。
 
在《写信的女人与女佣》中,人们注意到,维米尔非常看重手指的放置,一只手臂上的手指显得特别亮,而另一只手臂的手没露出手指(尽管使人能够联想到一个拇指),这种空缺被多次发现:在没拇指的《花边女工》、《小巷》中在门边缝纫的遮没脸部的妇女的手。在《读信的蓝衣女子》、《拿水杯的少妇》、《用珍珠项链打扮自己的少妇》、《称天平的女子》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光线都是漫射而下,每个妇女都摆着专注于某事的姿态,近处是桌子或椅子,后面的墙壁上有地图或油画。在这些作品中,有两个妇女的头部精心地包裹在头帕里,另外两个妇女的头部裸露着。她们有的在读信,双手举在胸前;有的右胳膊前伸,手扶窗框,另一只手拿着水杯的把手;有的在戴项链,双手举至喉咙附近;有的在审视天平,一手抬起拿着天平,另一只稍低的手倚在桌旁。她们的面部都是没有表情的,相比较手却有许多细微的变化。若用蒙德里安的眼光来看待维米尔,在某种意义上,可把这四个妇女的形象看作是一种不断重复的创造。这虽是部分人的观点,但却是有根据的。
 
维米尔绘画的特点之二是作品充满神秘感。技术检查表明,《称天平的女子》中的女主角并不忙于称量她的财宝(X光检查证明,称盘里闪光的东西并不是人们猜想的金子,而是空盘)。但在后人了解这个称盘之前,维米尔已通过表现她拿着天平的紧张的小手指和压在桌面上的另一只手的手指,暗示她刚称过天平并没有可恶的虚荣心。如此一个注意力专注的画家却把原先画好的东西从画面中取出来,这似乎很奇怪。总之,人们理解了维米尔探索的目的:几乎像实验室,在特定的绘画体系下,把某种人与自然的现象作为不断研究的题材。
 
维米尔绘画的艺术特点之三,是他的表现手法中运用漫射光线的微妙变化。维米尔在表现物体的质地、色彩和形状上达到了煞费苦心的绝对精确,却又不使画面看起来有任何费力或刺目之处。像一位摄影师有意要缓和画面的强烈对比却不使形状模糊一样,维米尔使轮廓线柔和了,然而却无损其坚实、稳定的效果。正是柔和与精确二者的奇特无比的结合使他的最佳之作如此令人难以忘怀。它们让我们以新的眼光看到了一个简单场面的静谧之美,也让我们认识到艺术家在观察光线色彩时有何感觉。
 
维米尔画中的室内景物始终是那些:"米什兰"老屋及新居的房间;左侧的窗扇;土耳其桌毯、蓝天鹅绒靠背的椅子、镌刻着"音乐是欢乐的伙伴、是医治忧伤的良药"一语的那架古钢琴及其它几件乐器、墙上挂着的荷兰地图,以及不同质地的日用器皿等……。但是,引人注目的是每幅画的光线都不一样,都有晨昏昼夕和强弱明暗的变化。这不仅使画面充满空间感,而且给他的狭小的天地抹上一层抒情的色彩:明亮而温暖的阳光给人以宁静的愉悦之感,朦胧而晦暗的冥色使人生出惆怅、忧郁之情。维米尔的光线就有这样的妙用。他的风景画在追求光的效果上,同样达到了惊人的造诣。《德尔夫特》堪称是一件"通体发光"的作品。考虑到维米尔比印象派对光的研究要早两个世纪,这就使人不得不对他表示由衷的钦佩。除了光线与色彩之外,维米尔的造型也颇有独到之处,似可用"简洁洗练、朴实凝重"个字加以概括。他注重用大色块描绘近似于几何形的大形体,而不屑于在细枝末节上作纤毫毕露的刻画。由于他的写实功力极深,他的作非但不失之于简陋单调,反而给人以深成大气的印象。《包头帕的少女》、《读信的蓝衣女子》、《用珍珠项链打扮自己的少妇》以及其它不少作品,都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维米尔也许并不能吸引后现代时期的艺术家,许多评论家认为:当今众多的艺术著作--将他奉为成功的典范,是迫于维米尔绘画的卓尔不群,甚至是神秘莫测。现今的评论家和艺术家是以同样的方式与世界相联系,报刊上随处可见艺术家表述自己作品的言论。但维米尔的绘画根本不需要语言,将这些绘画作品转变成语言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它们已被大量的文字评论过。当人们一眼瞥见《德尔夫特》一画时,它最惹人注目的是什么?人们理解为什么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流年》中有关作家伯戈特死于信仰的著名描写竟不能与维米尔画中一小块黄颜色的墙面(实际上是被阳光直射的屋顶)等量齐观。法国人在评论维米尔时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将《德尔夫特》当作绘画典范加以崇拜。这种感觉是完全源自于作品的本质,而并不需要人们去经历画中表现的一切。别的绘画作品能够这样吗?
 
维米尔在人们的遗忘中"破土而出",仅仅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尽管今人对维米尔肃然起敬,尽管研究者蜂起,尽管专家们在"发掘" 维米尔的工作中做出很大努力,可是,关于这位"德尔夫特的斯芬克斯"是怎样绘制油画作品《德尔夫特》的,是哪个时期、用什么技法手段完成的,至今仍是个迷。
 
有许多文字资料称《德尔夫特》完成于1660年,并用了类似照相机的暗箱来观察物象,但最新的一些资料显示出作品的真实完成年代与先前人们认为的时间(1660)相左。
 
美的令人屏息,头戴桂冠的女子,身着繁复的华服,拿着长长的喇叭,托着过于沉重的书,整个人在晨光中发亮,神情一如中国诗人徐志摩的意境: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多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幅名为《绘画艺术》的作品,是17世界荷兰画家维梅尔的最爱,即使是最贫困时也拒绝出售,直到死后,被拿去抵债。但维梅尔决不会料到,在20世纪,该画以165万德国马克被世界上最邪恶的买家购得,他就是希特勒。
==德尔夫特==
维米尔在作品《德尔夫特》的右侧绘出了鹿特丹城门,它由高大的主楼和双塔桥头堡组成,城门的前面一座双拉索桥把观者的视线引向右侧远处斯希河旁的船坞。维米尔把斯希丹城门放在画面的中心,斯希丹城门的左侧是凯瑟尔(Kethel)城门,穿过城门便是斯希丹码头。在维米尔所生活的年代,斯希丹城门的双塔已经绝迹,主体建筑中唯有城门得以幸存。城墙由红砖砌成,砖层中镶嵌着沙岩石(这种建筑用的石材由当地生产,从外地进口十分昂贵)。在主城门后的左面,我们看到军械库的屋顶。今天,这些房子仍然矗立在那里。
 
这与荷兰艺术家简·德·比箫普在1663年一个更远的视点描绘的景观几乎一致。维米尔的作品中模糊的部分在他这幅钢笔淡彩画中被清晰地绘出:凯瑟尔城门,斯希丹城门还有河对岸鹿特丹城墙上的双塔。简·德·比箫普的画中有许多人站在码头和斯希丹城门的大坝附近,左侧城墙下是泥土筑成的坝,上面筑有半圆形的塔楼,一切都历历在目。斯希丹城门上的双塔桥头堡未被画出(这与1663年的历史情况相符),根据史料记载,斯希丹和鹿特丹城门是1394年之后开始动工的,但到了1514年仍未完工。
 
1590-1591年,建筑师们根据当时的建筑时尚和审美趣味,运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重新装修。他们绘制的鹿特丹城门和斯希丹城门(带双塔桥头堡)正面效果图完好地保存至今。到了1663年,斯希丹大门的桥头堡倒塌,继而夷为一片废墟。但大坝被保存了下来。18世纪上半叶,所有的城门都开始设卡,向从水陆两路经过此地的货物征税。从中可以知道维米尔于1663年完成作品《德尔夫特》。
==人物评价==
[[File:Dc2f2be9a15265b670dc57cce1776b3f Img309935751.jpg|缩略图|居左|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维米尔&src=srp&correct=维米尔&ancestor=list&cmsid=9e544e2995f7112522cbd680a157bccd&cmran=0&cmras=0&cn=0&gn=0&kn=50&fsn=128&adstar=0&clw=295#id=dc2f2be9a15265b670dc57cce1776b3f&prevsn=0&currsn=128&ps=159&pc=58 原圖鏈接] [http://roll.sohu.com/20110611/n309935720.shtml 来自搜狐]]]  
许多年来,艺术爱好者、业外人士和艺术史学家们一致认为,维米尔在作品《德尔夫特》中对他所生活的1660年的德尔夫特镇做了忠实的描绘,但是想要探明此画的创作真实时期,我们就得对17世纪的德尔夫特基督在马大与马利亚家作一次艺术的巡礼。
<ref>[http://roll.sohu.com/20110611/n309935720.shtml 靳尚谊先生携央美人《向维米尔致意》1(组图)],99艺术网网,2011年06月11日</ref>
人们在研究17、18世纪的德尔夫特时,把街区的地图和维米尔的作品进行了比较。但是无法确定上文提到过那个宽大的平屋顶究竟属于哪一幢建筑。也许它是德·培普格伊酒厂的,也许是为了构图的需要,维米尔在画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宽的屋顶,在横向上获得饰带般效果。鹿特丹大门的桥头堡也被移到画面的一侧,正是这个原因,城们之间的桥被画得扁长而无立体感。此外实际上德尔夫特城中的老教堂的塔和新教堂的塔一样宏伟壮观,但在维米尔的画中,老教堂的塔却很不显眼,而新教堂的塔却占据突出的位置,宽度是老教堂的两倍。而且,那座新教堂的钟楼竟然是空的(没有挂钟)。1660年夏天黑马利公司在对其进行修复时,又曾把它吊了下来。因而空的钟楼显示出的日期是1660年的某一天,这个标记好像验证了《德尔夫特》的作画时间,但是从其他的资料以及维米尔作画的技法特点看(维米尔作画十分认真,画得很慢,不时把这些画放在一边让它晾干),此画完成于1663年。
 
在描绘光的具体手法上,维米尔有一手绝招:用点彩法表现明亮闪烁的光斑。他的点彩法在画面上产生了明暗和虚实的奇妙效果。这在《德尔夫特》中可以清楚看到。由于它与摄影中的某种效果--不在焦点上的物象发虚,其受光部位即出现光斑--十分相似,人们便推测维米尔很可能借助于某种带透镜的机械装置(暗箱),作为取景的手段,并且把远处的景象投影到画布上。《德尔夫特》是人类的灵巧双手的完美创造,对后人而言,这些各种各样的绘画处理都是不可预知的--堆积的颜料、轻抹的色彩,有着粗糙肌理(或颗粒状)的细部以及其他效果。维米尔正探索各种手段来表现一种自然景象。我们只要对《德尔夫特》作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维米尔在画透视时采用手艺人的手段多于数学透视原则的运用,他运用钉子、棉线和粉笔来布局,表现瓦块的位置并不以观赏者与绘画空间的关系为依据。这种视觉效果明显地说明在构思创作时,维米尔有意识地与物体以及客观对象保持距离。维米尔并没有把暗箱当作制作特殊的视觉效果的工具,而更愿把它看成他喜爱的、在一定距离上观察客观世界的参照。对于维米尔而言,要人为地完全把暗箱上的影像与画家在画布上描绘的形象割裂,似乎不是他所要做的。维米尔的绘画性探索不指向逼真模仿,指向我们都能明显感觉到的真实但又超出真实的绘画性中。他的《德尔夫特》常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是忠于写实对象的。其实正好相反,维米尔是绘画传统的继承人,他的出发点是传统写实的。在通常情况下,城市风景画是依据地图和地志画汇集而成的。《德尔夫特》摒弃了这些现象,它强调了所选择的形式并强化了被观察的客观世界。维米尔是高高地站在超越了客观世界的细节之上,他用自己的视觉方式紧紧抓住它们,或把它们区别开来。打动人心的不是对画室外部世界的"写真",而是画家表现出的特殊的绘画技巧。
从《德尔夫特》中,人们可以看到,维米尔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特别是最杰出的作品,具有极为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风格绝不与他人混同,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位以自成一家的卓异丰姿而跻身于古今世界绘画大师之林的人物。他在从艺之初,必然像别人一样,接受多方影响,风格比较庞杂,或者说,没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维米尔从法布里蒂乌斯学画,既接受了老师的抒情格调,又通过老师继承了伦勃朗的一些技巧。从维米尔的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伦勃朗的明暗画法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维米尔没有墨守成规,他并不是用这种明暗画法去强调戏剧性效果,而是减弱它的对比强度,用以造成微妙的光影变化和空间感,达到抒情的目的。此外,他也受到荷兰画家利奥纳德·布拉梅尔的影响--从意大利带回国的卡拉瓦乔主义。当然,对维米尔艺术产生更大、更直接的作用的,毕竟还是在荷兰发展起来的风景画、静物画和室内风俗画。维米尔的光、色、形,都与近、现代绘画的研究和趣味相合,并且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因此,他的艺术得到今人的理解和赞扬,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雷诺阿称《做花边的女子》为"世上最美的画";利伯曼认为《小巷》是"最美丽的架上作品";普鲁斯特竟断言:"维米尔是……他那个时代和他那个国家最完美的象征之一。"溢美过誉之词自是难免,但称他为"歌颂宁静生活的诗人"、"描绘光色变化的大师",则还是言而有据的。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人文社科艺术人物]]
1,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