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正殿

增加 48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中正殿.jpg|缩略图|右|中正殿[http://2img.zhuokearts.com/images2/2012/11/28/fu_000000000093055s5a12ar0.jpg?r=0.03985072929106115 原图链接][http://news.zhuokearts.com/html/20121128/186523.html 来自卓可艺术网 图片 ]]]
'''中正殿''',清宫佛堂区的统称,为清朝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清代档案、文献中,常把以中正殿为中心的一组佛堂建筑(计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香云亭]]、[[宝华殿]]、[[雨花阁]]、雨花阁东西配楼、[[梵宗楼]]10处)总称为“中正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中正殿念经处”,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 <ref>[https://www.sohu.com/a/62411616_219795 紫禁城内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藏传佛教世界”],搜狐网 2016-03-08 11:56</ref> 。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建[[福宫花园]]南。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宫大火,殃及该殿,仅存遗址。2012年12月4日中正殿遗址复建工程竣工。
==功能简介==
中正殿掌管宫中藏传佛教佛堂的一切佛事活动以及藏传佛教的铸造、绘画佛像等宗教艺术活动。
每年岁末,这里举行藏传佛教特色的打鬼活动,届时,皇帝和驻京的西藏高僧都要出席,成为宫中一年佛事活动的高潮和结束的标志。它前面的八角亭供奉了八座大小不等的金塔和珍贵的佛像。前面的[[宝华殿]]为每年举行较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外两边的经幡就是其中重要的证物。这里以度母像而著名,念度母经成为这里佛事活动的主要内容 <ref>[https://weibo.com/p/230418a8fe30fc0102v8no 故宫小记——走进神秘的非开放区],新浪博客 2014年11月28日 15:05 </ref> 。清代中正殿一带,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极宝殿,后渐次更名为[[隆德殿]]、中正殿。
==相关记录==
踏入[[春华门]],进入[[紫禁城]]西北部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中正殿”的庭院,在三重檐、四面出厦的雨花阁前,东西各一幢面阔三间的二层配殿。东边的这座,是[[乾隆]]的国师、三世章嘉的影堂,西边的这座,是六世班禅的影堂,影堂是专门供奉逝者画像的地方。
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六世[[班禅]]专程从[[西藏]][[日喀则 ]] 扎什伦布寺]] 赶过来为[[乾隆]]皇帝祝寿。六世班禅是藏传佛教领袖之一、“精通五明的学者”,当时他在中正殿、[[宁寿宫]]等多处佛堂做了佛事。后来,他在[[北京]][[黄寺]]圆寂了。乾隆皇帝很难过,敕建黄寺清净[[ 化城塔]] ,安放他的衣冠。还命专人画了他的像,就供在这里。六世班禅的奏书及贺礼,故宫博物院一直保存着。
17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人到[[ 扎什伦布寺]] ,企图与[[西藏]]直接建立联系,六世[[班禅]]答复说,西藏属于中国领土,一切要听从中国大皇帝的圣旨办事。
[[乾隆]]时期,是[[清朝]][[中央政府]]治理西藏政策的成熟期。1793年,乾隆皇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完善了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地方的多项制度,其中明确规定:[[达赖]]等大活佛转世须经金瓶掣签认定,并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从此,这项规矩成为定制。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藏传佛教佛堂的规模已经蔚为壮观。故宫现存的65处清宫藏传佛教殿堂,几乎全部是[[乾隆]]时期新建或在旧建筑基础上改建的。它们组成了紫禁城内一个神秘的藏传佛教世界。
中正殿是这个“神秘世界”的中枢,遍布其中的珍贵文物,见证着藏传佛教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留下的那些历史印记 <ref>[http://www.sohu.com/a/28767910_115412 故宫会说话的藏传佛教文物 ],搜狐网 2015-08-22 16:23 </ref>
===三世章嘉===
文献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世[[达赖]]圆寂,三世[[章嘉]]曾奉旨进藏主持寻认七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他是[[乾隆]]时期一位著名藏传佛教领袖,是一位精通汉满蒙藏梵诸种文字、造诣高深的佛学大师,多次以朝廷特使身份办理蒙藏事务。
[[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到[[北京]]觐见[[顺治皇帝]]。次年,顺治皇帝给五世达赖颁发了金册金印,封其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同时,也给实际操控西藏政权的顾始汗颁赐金册、金印,一举确定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教领袖之间君臣关系 <ref>[http://gngj.gog.cn/system/2015/08/22/014503502_01.shtml 故宫会说话的藏传佛教文物 ],多彩贵州网 2015-08-22 13:26 </ref>
五世达赖朝觐,是清代[[西藏]]佛教领袖第一次到[[北京]]拜见皇帝。原贮放于[[紫禁城]][[慈宁宫]]花园的金嵌珊瑚松[[石坛城]],即为五世达赖所献,现存[[台北]] 故宫博物院 ]]
大约13世纪,藏传佛教进入中原,在民间虽不普及,但得到了宫廷的接纳与信任。[[元朝]]皇帝尊萨迦派教主[[八思巴]]为帝师,专奉萨迦一派。中央政府设立释教总制院和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军政、宗教事务,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颁行西藏。
清朝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紫禁城]]内,藏传佛教殿堂开始日渐增多。
故宫内现存的佛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其中有九座保持着原来的内部陈列,被称为“原状佛堂”,[[雨花阁]]是其中的一座,也是宫中最大的密宗神殿,其高耸的身躯颇显突兀,几乎封住了[[春华门]]向北的视线。这种情形在紫禁城建筑群是罕见的
===雨花阁===
这座佛堂是[[乾隆皇帝]]根据西藏[[托林寺]]内金殿的型制仿建的,虽然从外观看与宫廷建筑并无二致,但是仔细观察建筑内外大量采用了藏传佛教的装饰元素。托林寺是阿里国王支持佛教复兴的象征,其中金殿据说是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与藏族大翻译家[[仁钦桑波]]的住所,阿里地区佛教的兴起正是仰赖王室的支持和二人的努力。[[雨花阁]]的建立正是乾隆皇帝决心复兴藏传佛教的标志。
这个故事在乾隆帝的国师三世[[章嘉若必多吉]]的藏文传记中有明确的记载。传记中提到,乾隆帝曾经当面问章嘉国师西藏佛教是如何复兴的。章嘉国师估计提到了阿里王室对于佛教复兴所做的种种努力,包括[[托林寺]]金殿的历史,乾隆帝于是表示在宫内也要建筑同样一座建筑 <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d011fa9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0.html 【经典】故宫雨花阁:清宫里的隐秘坛城 ],百度文库 2019-02-16 </ref>
[[雨花阁]]内陈设有密教三大本尊珐琅坛城,还有大量藏传佛教艺术珍品唐卡、金铜佛像、法器等,其中有清宫造办处工匠与中正殿造佛喇嘛的杰作,也有来自于西藏地区和[[印度]]、[[尼泊尔]]不同时期的珍贵作品,是藏蒙等地向皇帝敬献的贡品。
清代[[翰林院]]编修[[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中记载了这些佛事的情景:“腊八日中正殿下之左设小金殿(黄毡圆帐房也),圣驾御焉。御前大臣左右侍。众喇嘛于殿下唪经。[[达赖]]喇嘛、[[章嘉呼图克图]]至圣驾前拂拭衣冠,申祓除之义,佛事毕乃散,谓之‘洞黎’,清语吉祥也,俗谓之‘送岁’”。
关于“跳布扎”,[[吴振棫]]在丛录中写道:“十二廿九日或廿七、八等日,中正殿前殿设供献,并设冠袍带履诸物,圣驾御小金殿。喇嘛一百八十四人手执五色纸旗,旋转唪护法经。又有喇嘛扮二十八宿神及十二生相,又扮一鹿,众神获而分之,当是‘得禄’之意。殿侧束草为偶,佛事毕,众喇嘛以草偶出,至[[神武门]]送之,盖即古者‘大傩逐厉’之义,清语谓之‘跳布扎’,俗谓之‘打鬼’” <ref>[http://news.cntv.cn/2015/08/22/ARTI1440219981857591.shtml 故宫会说话的藏传佛教文物 ],央视网 2015-08-22 </ref>
在这个宫廷最高规格佛事活动中,清帝与漠北蒙古的大喇嘛[[哲布尊丹巴]]、[[漠南]][[蒙古]]的[[章嘉]]国师、[[西藏]][[达赖]]或[[班禅]]的使者并坐。在这里,皇权明显凌驾于神权之上。同时,皇帝又把自己扮成一位佛教信徒,而这些喇嘛则把皇帝的亲自出席作为最大的恩宠,莫不以有幸参加为荣。
[[罗文华]]通藏、梵、英、德等多种文字,是国际著名的藏传佛教学者,专著颇多,其中的一本《龙袍与袈裟:清宫藏传佛教文化考察》,对清朝皇帝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作出揭示——
 
[[File:文殊菩萨.jpg|缩略图|右|文殊菩萨[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26/244/1845/120033471.jpg 原图链接][https://foxue.qq.com/a/20150522/042907_all.htm 来自腾讯网 图片 ]]]
清帝继承了元以来西藏地方势力对于[[北京]]皇帝的称呼‘[[曼殊室利]]大皇帝’。‘曼殊室利’也称‘[[文殊室利]]’,即[[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一位极为特别的尊神,是佛部的最高菩萨,即佛的法子,代表佛的智慧,左手持般若经,右手持智慧剑,般若经代表着佛教的正确思想和智慧,智慧剑代表以佛教理论和智慧的强大力量,对错误的、愚昧的、异教徒的思想的批判和清除。
故宫博物院藏有宗教文物4.2万件,其中80%是藏传佛教的文物,大约15%是道教的,还有别的宗教的。藏传佛教的文物最多,有2.3万尊佛造像,还有前面提到的1970幅唐卡。这些都为故宫成为一个藏学研究权威机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故宫在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方面已经发挥出了很大作用,包括填补了一些研究领域的空白,比如对[[ 四川]] 西部[[ 甘孜]] 地区[[ 摩崖石]] 刻的调查与发现。现在,我们正在筹备《笈多艺术与中国:从法显、玄奘到义净(400~700年)》展览,这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呼应。
[[ 宝华殿]] 以北,是2012年修复的中正殿大殿与[[ 香云亭]] 一组建筑。“中正殿”是清廷专门管理宫中藏传佛教的机构“中正殿念经处”所在地,负责办造皇宫的佛像、供器、法器,而实际承担主要制作工作的是养心殿造办处。“中正殿念经处”有画佛喇嘛负责画佛像、塑铜佛蜡样,与造办处工匠及如意馆画师们共同协作完成,而较为重要的佛像制造,是要由皇帝钦定、验收的。
这处[[ 紫禁城]] 内重要的藏传佛教建筑1923年遭遇大劫。是年,中正殿北侧的建福宫花园被焚,火势向南,中正殿大殿、[[ 香云亭]] 等被毁,[[ 宝华殿]] 部分被焚。
据说是[[ 溥仪]] 的太监在这里行窃后,为销赃灭迹放了一把火,一些珍贵的文物被毁掉了,其中包括西藏地图、[[ 乾隆]] 皇帝为了仿造西藏寺庙绘制的建筑图,以及藏于此处的[[ 达赖]] [[ 班禅]] 等给皇帝上的奏书等。
火灾后仅存的一尊[[ 释迦牟尼佛]] 造像,手上还有被火烧的痕迹,这尊佛像极其精美,来自[[ 喀尔喀]] 蒙古,由[[ 尼泊尔]] 工匠在遥远的漠北高原铸造。[[ 释迦牟尼佛]] 右手施苦行印,左手持袈裟一角,面相年轻俊美,鼻梁修直,身躯健壮,观者几乎能感受到其肌肤的温度和青春的气息,透过一层薄薄的袈裟传递而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陆续举办了《清宫藏传佛教艺术展》《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特展》,与西藏文管会合办了《西藏文物精粹展》,在[[ 澳门]] 举办了《妙谛心传——故宫藏传佛教艺术展》,并在伦敦举办的《盛世华章——康雍乾三代艺术展》中,专辟藏传佛教展区 <ref>[https://www.docin.com/p-1536408701.html 故宫中的西藏佛教艺术瑰宝(一) ],豆丁网 </ref>
故宫博物院出版了《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图像与风格:清宫藏传佛教造像》《藏传佛教唐卡》等专著,梳理了紫禁城内佛堂的分布、建筑构造特点,建筑与佛教文物的关系,对佛像、唐卡、佛经等进行专项文物研究,并有计划地整理重印了满文《大藏经》,参与了[[ 布达拉宫]] [[ 罗布林卡]] 等西藏重点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工程,对[[ 四川]] 甘孜地区藏传佛教艺术和民族关系进行了长期考察和研究。
===从景山眺望故宫博物院一角===
西方对[[ 西藏]] 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尤其是在[[ 喜马拉雅]] 地区的研究方面。但是,国际上早期研究西藏的学者都是[[ 印度]] 学和[[ 中亚]] 学的学者,他们闯入西藏后,发现这里保存了如此丰富的原始资料,十分惊叹。
在15世纪以后,西藏的文明就进入了汉文化的发展轨道。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有八座之多,它们均是由[[ 乾隆]] 皇帝在[[ 三世章嘉]] 的指导下,依照藏传佛教的修行次第和神系供奉仪轨造办,内部陈设是对密教四部神系完整化和系统化的建构,是最为丰富、最为庞大的藏传佛教图像学和神系研究的宝库。
这八座佛楼,一座在北京[[ 圆明园]] [[ 长春园]] ,叫[[ 梵香楼]] ,被英法联军烧毁;三座在[[ 承德]] 避暑山庄,其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西群楼、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西群楼,楼还在,但里面陈设的东西全没了,还有一座叫[[ 众香楼]] ,已经被毁,只剩下遗址。紫禁城内有四座,其中的[[ 慧曜楼]] [[ 淡远楼]] ,毁于1923年的那场大火,现在留下的[[ 宝相楼]] [[ 梵华楼]] 两座中,宝相楼内的部分陈设在抗日战争时期随故宫文物南迁,目前分散在[[ 南京]] 博物院和[[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只有梵华楼完整地保持了内部陈列。
===梵华楼===
[[ 梵华楼]] 共有七间,包括楼上楼下两部分,一层明间供明代铜鎏金[[ 释迦牟尼]][[ 旃檀]] 立身佛像,二层明间供奉木胎金漆藏传佛教[[ 格鲁派]] 创建者[[ 宗喀巴]] 像。一层二层左右两边各三间,称为六品间,一层每间分别供奉佛塔一座,都是[[ 乾隆]] 亲自主持设计的,其中一座汉式建筑风格的佛塔,在四方形二重檐和八角形二重檐之上,立于一圆形三重檐建筑形象,如同天坛祈年殿,将汉藏文化融为一体。
梵华楼的二层,有一幅讲述[[ 宗喀巴]] 大师生平的唐卡,其中出现了几位身着明代官服的汉人形象。文明讲解道:“这是明[[ 永乐]] 皇帝派去的官员。[[ 明朝]] 先后两次派员请宗喀巴大师,大师均无法前往,后派遣他的大弟子[[ 释迦也失]] ,前后两次前往[[ 南京]] [[ 北京]] 朝觐。宣德时,释迦也失被赐封[[ 大慈法王]] ,收到丰厚的赏赐,其中包括大量的宫廷佛教造像、唐卡、佛经和仪仗等物。正是这些宫廷的赏赐品,深刻地影响了西藏艺术的发展。”
[[ 印度]] 的佛教衰落是从其西北部开始,一直蔓延到[[ 孟加拉]] ,这个过程超过三百年。在这三百年中间,印度佛教的经书、佛像、优秀僧人,一部分到了其他国家,而相当一部分是到了我国的西藏。现在故宫保存的铜佛像从7~20世纪初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产地包括今天的[[ 巴基斯坦]] [[ 印度]] [[ 尼泊尔]] 、中国[[ 西藏]] [[ 蒙古]] 高原等广阔地区,唐卡和法器具有宫廷和西藏特色,系统完整,特色明显,满、蒙、汉、藏等藏文大藏经的编纂、部分佛经的翻译和整理等,都是国内外独特而重要的研究资料。
==视频==
<center>80余年前被焚毁 中正殿复建竣工<center>
<center>{{#iDisplay:d00118pu6yy |650|480|qq}}</center>
 
==参考资料==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