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正殿

增加 43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中正殿.jpg|缩略图|右|中正殿[http://2img.zhuokearts.com/images2/2012/11/28/fu_000000000093055s5a12ar0.jpg?r=0.03985072929106115 原图链接][http://news.zhuokearts.com/html/20121128/186523.html 来自卓可艺术网 图片 ]]]
''' 中正殿 ''' ,清宫佛堂区的统称,为清朝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清代档案、文献中,常把以中正殿为中心的一组佛堂建筑(计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 [[ 香云亭 ]] [[ 宝华殿 ]] [[ 雨花阁 ]] 、雨花阁东西配楼、 [[ 梵宗 楼10 楼]]10 处)总称为“中正殿”。 [[ 康熙 ]] 三十六年(1697年)设“中正殿念经处”,主管宫内 [[ 喇嘛 ]] 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位于 [[ 紫禁城 ]] 内西北隅建 [[ 福宫花园 ]] 南。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宫大火,殃及该殿,仅存遗址。2012年12月4日中正殿遗址复建工程竣工。
==功能简介==
 
中正殿掌管宫中藏传佛教佛堂的一切佛事活动以及藏传佛教的铸造、绘画佛像等宗教艺术活动。
每年岁末,这里举行藏传佛教特色的打鬼活动,届时,皇帝和驻京的西藏高僧都要出席,成为宫中一年佛事活动的高潮和结束的标志。它前面的八角亭供奉了八座大小不等的金塔和珍贵的佛像。前面的 [[ 宝华殿 ]] 为每年举行较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外两边的经幡就是其中重要的证物。这里以度母像而著名,念度母经成为这里佛事活动的主要内容。清代中正殿一带,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极宝殿,后渐次更名为 [[ 隆德殿 ]] 、中正殿。 
==相关记录==
===六世班禅===
踏入春华门,进入紫禁城西北部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中正殿”的庭院,在三重檐、四面出厦的雨花阁前,东西各一幢面阔三间的二层配殿。东边的这座,是乾隆的国师、三世章嘉的影堂,西边的这座,是六世班禅的影堂,影堂是专门供奉逝者画像的地方。
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 === 六世 [[ 班禅 专程从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赶过来为乾隆皇帝祝寿。六世班禅是藏传佛教领袖之一、“精通五明的学者”,当时他在中正殿、宁寿宫等多处佛堂做了佛事。后来,他在北京黄寺圆寂了。乾隆皇帝很难过,敕建黄寺清净化城塔,安放他的衣冠。还命专人画了他的像,就供在这里。六世班禅的奏书及贺礼,故宫博物院一直保存着。]]===
1774年 踏入[[春华门]] 进入[[紫禁城]]西北部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中正殿”的庭院,在三重檐、四面出厦的雨花阁前,东西各一幢面阔三间的二层配殿。东边的这座,是[[乾隆]]的 东印度公司派人到扎什伦布寺 师、三世章嘉的影堂 企图与 西 藏直接建立联系 边的这座 六世班禅 答复说 的影堂 西藏属于中国领土,一切要听从中国大皇帝 影堂是专门供奉逝者画像 圣旨办事 地方
1780年[[ 乾隆 ]]皇帝七十大寿 是清朝中央政府治理 六世[[班禅]]专程从[[ 西藏 政策的成熟期。1793年,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赶过来为[[ 乾隆 ]] 皇帝 颁布《钦定 祝寿。六世班禅是 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完善了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地方 传佛教领袖之一、“精通五明 多项制度 学者” 当时他在 明确规定:达赖 正殿、[[宁寿宫]] 大活 多处佛堂做了 转世须经金瓶掣签认定 事。后来,他在[[北京]][[黄寺]]圆寂了。乾隆皇帝很难过,敕建黄寺清净[[化城塔]] 并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安放他的衣冠 从此 还命专人画了他的像 就供在 项规矩成为定制 里。六世班禅的奏书及贺礼,故宫博物院一直保存着
17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人到[[扎什伦布寺]],企图与[[西藏]]直接建立联系,六世[[班禅]]答复说,西藏属于中国领土,一切要听从中国大皇帝的圣旨办事。 [[乾隆]]时期,是[[清朝]][[中央政府]]治理西藏政策的成熟期。1793年,乾隆皇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完善了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地方的多项制度,其中明确规定:[[达赖]]等大活佛转世须经金瓶掣签认定,并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从此,这项规矩成为定制。 与此同时, [[ 紫禁城 ]] 内,藏传佛教佛堂的规模已经蔚为壮观。故宫现存的65处清宫藏传佛教殿堂,几乎全部是 [[ 乾隆 ]] 时期新建或在旧建筑基础上改建的。它们组成了紫禁城内一个神秘的藏传佛教世界。
中正殿是这个“神秘世界”的中枢,遍布其中的珍贵文物,见证着藏传佛教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留下的那些历史印记。
===三世章嘉===
乾隆皇帝住在宫中的时候,每天早上,从 [[ 养心殿 ]] 过来,一个殿一个殿烧香,一直到后花园,然后走到他的办公地 [[ 乾清宫 ]] 去吃早饭,每天都如此。足见这个佛堂区对他有多么重要。
文献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世 [[ 达赖 ]] 圆寂,三世 [[ 章嘉 ]] 曾奉旨进藏主持寻认七世 [[ 达赖 ]] 的转世灵童。他是 [[ 乾隆 ]] 时期一位著名藏传佛教领袖,是一位精通汉满蒙藏梵诸种文字、造诣高深的佛学大师,多次以朝廷特使身份办理蒙藏事务。
[[ 顺治 ]] 九年(1652年),五世 [[ 达赖 ]] [[ 北京 ]] 觐见 [[ 顺治皇帝 ]] 。次年,顺治皇帝给五世达赖颁发了金册金印,封其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 [[ 达赖喇嘛 ]] ”,同时,也给实际操控西藏政权的顾始汗颁赐金册、金印,一举确定了中央 [[ 政府 ]] 与西藏地方政教领袖之间君臣关系。
五世达赖朝觐,是清代 [[ 西藏 ]] 佛教领袖第一次到 [[ 北京 ]] 拜见皇帝。原贮放于 [[ 紫禁城 ]][[ 慈宁宫 ]] 花园的金嵌珊瑚松 [[ 石坛城 ]] ,即为五世达赖所献,现存 [[ 台北 ]] 故宫博物院。
大约13世纪,藏传佛教进入中原,在民间虽不普及,但得到了宫廷的接纳与信任。 [[ 元朝 ]] 皇帝尊萨迦派教主 [[ 八思巴 ]] 为帝师,专奉萨迦一派。中央政府设立释教总制院和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军政、宗教事务,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颁行西藏。
到了明代,朝廷对佛教各派一视同仁,其中藏传佛教在宫廷宗教活动中相当活跃,明宫 [[ 英华殿 ]] 就是藏传佛教佛堂。 [[ 中央政府 ]] 则在 [[ 西藏 ]] 多封众建,给西藏各地宗教领袖封以“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同时,西藏地方领主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只有皇帝遣使册封,新领主的身份才算名正言顺。
[[ 清朝 ]] 正式确立了 [[ 达赖喇嘛 ]] [[ 班禅额尔德尼 ]] 的封号和政治、宗教地位。此后,历世 [[ 达赖 ]] [[ 班禅 ]] 均由中央政府册封。从1727年开始,清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管理西藏地方行政,先后派遣驻藏大臣百余人。
清朝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 [[ 紫禁城 ]] 内,藏传佛教殿堂开始日渐增多。
故宫内现存的佛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其中有九座保持着原来的内部陈列,被称为“原状佛堂”, [[ 雨花阁 ]] 是其中的一座,也是宫中最大的密宗神殿,其高耸的身躯颇显突兀,几乎封住了 [[ 春华门 ]] 向北的视线。这种情形在紫禁城建筑群是罕见的。。
===雨花阁===
[[File:雨花阁.jpg|缩略图|右|雨花阁[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e/2017/1026/1508993897339118.jpg 原图链接][http://www.naic.org.cn/html/2017/gjjg_1026/30486.html 来自建筑网 图片 ]]]
这座佛堂是 [[ 乾隆皇帝 ]] 根据西藏 [[ 托林寺 ]] 内金殿的型制仿建的,虽然从外观看与宫廷建筑并无二致,但是仔细观察建筑内外大量采用了藏传佛教的装饰元素。托林寺是阿里国王支持佛教复兴的象征,其中金殿据说是印度佛学大师 [[ 阿底峡 ]] 与藏族大翻译家 [[ 仁钦桑波 ]] 的住所,阿里地区佛教的兴起正是仰赖王室的支持和二人的努力。 [[ 雨花阁 ]] 的建立正是乾隆皇帝决心复兴藏传佛教的标志。
这个故事在乾隆帝的国师三世 [[ 章嘉若必多吉 ]] 的藏文传记中有明确的记载。传记中提到,乾隆帝曾经当面问章嘉国师西藏佛教是如何复兴的。章嘉国师估计提到了阿里王室对于佛教复兴所做的种种努力,包括 [[ 托林寺 ]] 金殿的历史,乾隆帝于是表示在宫内也要建筑同样一座建筑。
[[ 雨花阁 ]] 内陈设有密教三大本尊珐琅坛城,还有大量藏传佛教艺术珍品唐卡、金铜佛像、法器等,其中有清宫造办处工匠与中正殿造佛喇嘛的杰作,也有来自于西藏地区和 [[ 印度 ]] [[ 尼泊尔 ]] 不同时期的珍贵作品,是藏蒙等地向皇帝敬献的贡品。
三大本尊 [[ 珐琅坛城 ]] 非常经典,独一无二,是用掐丝珐琅工艺做的,景泰蓝烧出很准确的颜色,一个个零部件烧成后再组合装配。这对做工的要求很高。外面用了紫檀木框配进口玻璃罩住。整个都是 [[ 乾隆 ]] 时期的,保存十分完好,没有做过任何修复。
按照年班制度, [[ 达赖 ]] [[ 班禅 ]] 两年一次轮流入贡。王公贵族与各大 [[ 呼图克图 ]] [[ 清朝 ]] 授予蒙藏地区喇嘛教上层大活佛的封号)按地区分若干班次进京入贡。日积月累,大量的佛教艺术珍品荟萃于宫廷,使清宫佛堂成为世所罕见的藏传佛教艺术珍品库。
其中,就有 [[ 达赖喇嘛 ]] 进贡的一件 [[ 银曼达 ]] ,上有黄纸签,墨笔楷书:“达赖喇嘛接办藏务叩谢天恩,呈进银曼达一个。”按清代制度,每一世达赖到了一定的年龄,奉旨正式册封其达赖喇嘛称号。待圣旨到 [[ 拉萨 ]] 以后,择定吉期,由 [[ 摄政 ]] 、驻藏大臣和各寺高僧、官员陪同前往 [[ 大昭寺 ]] ,先向殿中的“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牌位献 [[ 哈达 ]] ,再进内朝拜 [[ 释迦牟尼佛 ]] 像,然后到 [[ 布达拉宫 ]] ,在 [[ 日光殿 ]] 举行“坐床典礼”。仪式后,新的 [[ 达赖 ]] 正式确定,开始使用达赖的金印、权力。
上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开始了对藏传佛教的研究。2009年10月,专门成立了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后来,这个中心改为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
===龙袍与袈裟===
[[ 雨花阁 ]] 往北,迈入 [[ 昭福门 ]] ,便是 [[ 宝华殿 ]] 前小广场。这里是清宫举办大型佛事活动的场地,其中最主要的活动是一年一度的“送岁”“跳布扎”。
清代 [[ 翰林院 ]] 编修 [[ 吴振棫 ]] 所著《养吉斋丛录》中记载了这些佛事的情景:“腊八日中正殿下之左设小金殿(黄毡圆帐房也),圣驾御焉。御前大臣左右侍。众喇嘛于殿下唪经。 [[ 达赖 ]] 喇嘛、 [[ 章嘉呼图克图 ]] 至圣驾前拂拭衣冠,申祓除之义,佛事毕乃散,谓之‘洞黎’,清语吉祥也,俗谓之‘送岁’”。
关于“跳布扎”, [[ 吴振棫 ]] 在丛录中写道:“十二廿九日或廿七、八等日,中正殿前殿设供献,并设冠袍带履诸物,圣驾御小金殿。喇嘛一百八十四人手执五色纸旗,旋转唪护法经。又有喇嘛扮二十八宿神及十二生相,又扮一鹿,众神获而分之,当是‘得禄’之意。殿侧束草为偶,佛事毕,众喇嘛以草偶出,至 [[ 神武门 ]] 送之,盖即古者‘大傩逐厉’之义,清语谓之‘跳布扎’,俗谓之‘打鬼’”。
在这个宫廷最高规格佛事活动中,清帝与漠北蒙古的大喇嘛 [[ 哲布尊丹巴 ]] [[ 漠南 ]][[ 蒙古 ]] [[ 章嘉 ]] 国师、 [[ 西藏 ]][[ 达赖 ]] [[ 班禅 ]] 的使者并坐。在这里,皇权明显凌驾于神权之上。同时,皇帝又把自己扮成一位佛教信徒,而这些喇嘛则把皇帝的亲自出席作为最大的恩宠,莫不以有幸参加为荣。
罗文华通藏、梵、英、德等多种文字,是国际著名的藏传佛教学者,专著颇多,其中的一本《龙袍与袈裟:清宫藏传佛教文化考察》,对清朝皇帝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作出揭示——
故宫博物院出版了《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图像与风格:清宫藏传佛教造像》《藏传佛教唐卡》等专著,梳理了紫禁城内佛堂的分布、建筑构造特点,建筑与佛教文物的关系,对佛像、唐卡、佛经等进行专项文物研究,并有计划地整理重印了满文《大藏经》,参与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西藏重点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工程,对四川甘孜地区藏传佛教艺术和民族关系进行了长期考察和研究。
 
 
===从景山眺望故宫博物院一角===
这八座佛楼,一座在北京圆明园的长春园,叫梵香楼,被英法联军烧毁;三座在承德避暑山庄,其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西群楼、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西群楼,楼还在,但里面陈设的东西全没了,还有一座叫众香楼,已经被毁,只剩下遗址。紫禁城内有四座,其中的慧曜楼、淡远楼,毁于1923年的那场大火,现在留下的宝相楼、梵华楼两座中,宝相楼内的部分陈设在抗日战争时期随故宫文物南迁,目前分散在南京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只有梵华楼完整地保持了内部陈列。
 
===梵华楼===
 
梵华楼共有七间,包括楼上楼下两部分,一层明间供明代铜鎏金释迦牟尼旃檀立身佛像,二层明间供奉木胎金漆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建者宗喀巴像。一层二层左右两边各三间,称为六品间,一层每间分别供奉佛塔一座,都是乾隆亲自主持设计的,其中一座汉式建筑风格的佛塔,在四方形二重檐和八角形二重檐之上,立于一圆形三重檐建筑形象,如同天坛祈年殿,将汉藏文化融为一体。
印度的佛教衰落是从其西北部开始,一直蔓延到孟加拉,这个过程超过三百年。在这三百年中间,印度佛教的经书、佛像、优秀僧人,一部分到了其他国家,而相当一部分是到了我国的西藏。现在故宫保存的铜佛像从7~20世纪初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产地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中国西藏和蒙古高原等广阔地区,唐卡和法器具有宫廷和西藏特色,系统完整,特色明显,满、蒙、汉、藏等藏文大藏经的编纂、部分佛经的翻译和整理等,都是国内外独特而重要的研究资料。
 
==视频==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