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壶关县

增加 21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壶关县 ''' 隶属于 [[ 山西省 ]][[ 长治市 ]] ,位于山西东南部,东与 [[ 河南省 ]][[ 林州市 ]] [[ 辉县市 ]] 相连,西与 [[ 上党区 ]] [[ 潞州区 ]] 为邻,北与 [[ 平顺县 ]] 隔界,南与 [[ 晋城市 ]][[ 陵川县 ]] 接壤。截至2017年,壶关县辖5个镇、7个乡和1开发区,总人口29.93万人,面积1008平方公里,有汉族、回族、满族、壮族、白族、彝族、蒙古族等七个民族。 [[ 故西铁路 ]] [[ 荫林公路 ]] 横贯县境,是国家中部地区经济开发的重化工基地,也是晋豫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冲。壶关风景秀丽,旅游景点众多。
==名称缘起==
县因地形而得名。据《水经注》:“ [[ 漳水 ]] 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 [[ 黎国 ]] 也,有黎亭。县有 [[ 壶口关 ]] ,故曰壶关矣。”
==历史演变==
商、周时期,属 [[ 黎侯国 ]] ,为 [[ 冀州 ]] 域。
春秋,属晋。
[[ 战国 ]] 初期,属韩 [[ 上党郡 ]] ,后为赵所有。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属上党郡。
[[ 汉王 ]][[ 刘邦 ]] 元年,始置壶关县,属上党郡,因古壶关口山形似壶,且在此置关,古名壶关。
魏、晋十六国时期,属并州上党郡。
[[ 北周 ]] 建德七年,属 [[ 潞州 ]]
[[ 隋开皇 ]] 元年,更名上党县,仍属上党郡。
隋大业三年,并入上党县。
唐武德四年,复职壶关县,属河东道上党郡潞州。
[[ 北宋 ]] 太平兴国元年,改属河东路昭德大都督府威胜军节度。
元大德九年,为晋宁路潞州所辖。
明初,属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
[[ 清朝 ]] ,属山西省安府。
[[ 民国 ]] 元年,属山西省冀宁道。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属长治专区。
1959年,属晋东南专区。
壶关县辖5镇7乡1区:
镇: [[ 龙泉镇 ]] [[ 晋庄镇 ]] [[ 店上镇 ]] [[ 百尺镇 ]] [[ 树掌镇 ]]
乡: [[ 集店乡 ]] [[ 黄山乡 ]] [[ 五龙山乡 ]] [[ 东井岭乡 ]] [[ 石坡乡 ]] [[ 桥上乡 ]] [[ 鹅屋乡 ]]
开发区: [[ 常平开发区 ]]
==地理要素==
==风景名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阳护三嵕庙 ]] [[ 真泽二仙宫 ]] [[ 庄头天仙庙]]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 常行村民兵抗日窑洞保卫战斗遗址 ]] [[ 沙窟遗址 ]] [[ 秦庄东岳庙]]
壶关县文物保护单位: [[ 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 ]] ,位于境内东南部。
==历史文化==
===壶关迓鼓===
始于宋,兴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本县 [[ 百尺镇 ]][[ 鸦村 ]] [[ 赵村 ]] 一带,是当地群众迎神驱邪的一种民间民俗祭祀活动。
壶关“迓鼓”民间音乐的演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大鼓、马锣、小马锣、钹(包括大钹、小钹),狗嘶咬、拍板(也叫扎)等。在不断发展演变中,壶关“迓鼓”融打击乐(鼓乐)、表演为一体,以韵律多变的锣鼓曲牌,奇特多样的表演形式,古朴典雅的服装扮相,场面壮观的离奇阵法,形成了独特的锣鼓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
===壶关鼓书===
[[ 上党地区 ]] 民间说唱的另一种形式,曲调简单易学,唱腔优美动听,表演朴素自然。从道罢“提纲板”,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其歌词通俗易懂,合辙押韵;其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得广大群众喜爱。
壶关鼓书的源流、沿革,没有详实史料记载。因是在当地民间俚歌、小曲等基础上产生,所以也就不必再细加追究。壶关鼓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充分利用这种简便快捷的曲艺表演形式,宣传革命,鼓舞抗战士气,尤其在农村广为流传。
3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