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彼得·魏斯

增加 12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生平 ==
魏斯出生于[[勃兰登堡]]的Nowawes(现在属于[[波茨坦]]—[[巴伯尔斯贝格]]的一部分),父亲是匈牙利籍[[犹太人]],母亲是[[基督教徒]]。3岁时,他随家人迁徙到[[布莱梅]],随后又移居[[柏林]]。他的青春期是在柏林度过的,并在那里接受了后来使他走上视觉艺术家生涯的基本训练。1934年,他的家搬到了英国伦敦东南部的小镇Chislehurst,在那里他进入摄影工艺学校(the Polytechnic School of Photography)学习摄影,之后的1937年至1938年就学于[[布拉格美术学院]](the Prague Art Academy)。1938年在,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之后,他的家人逃亡到瑞典,而魏斯本人则去了[[瑞士]]。1939年,他又移民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的余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1946年,他正式成为瑞典公民。<ref>[https://www.goethe.de/ins/tw/cn/kul/mag/20863524.html 矛盾而撕裂的自我]</ref>
魏斯有过三段婚姻:1943年,和画家Helga Henschen;1949年,Carlota Dethorey;1964年,和Gunilla Palmstierna。作为[[瑞典共产党]]党员,他参与政治活动,并于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参加了的“[[罗素法庭]]”(这是一个由[[罗素]]和[[萨特]]发起的民间法庭,主要反对[[越南战争]])。1970年,魏斯罹患心脏病后停止了写作,1982年于斯德哥尔摩逝世。
《马拉/萨德》的中译本由胡其鼎翻译。
==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瑞典人]]
[[Category:畫家]]
98,5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