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多丽丝莱辛

增加 1,14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多丽丝·莱辛'''
<p style="text-indent:2em;"> 英国女作家
== 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笔名 [[ 简·萨默斯 ]] [[ 英国 ]] [[ 作家 ]] ,代表作有 [[ 《金色笔记 ]] 》等,被誉为继 [[ 伍尔芙 ]] 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 [[ 诺贝尔 ]][[ 文学奖 ]] 提名以及多个 [[ 世界级 ]][[ 文学奖项 ]]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2007年10月11日, [[ 瑞典 ]][[ 皇家 ]] 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第十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7日去世,享年94岁 ,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多丽丝·莱辛
==人物生平==
===早年===
<p style="text-indent:2em;">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 [[ 伊朗 ]] ,原姓 [[ 泰勒 ]] 。父母是英国人。 在莱辛5岁的时候,她那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带着妻儿移居到 [[ 南罗德西亚 ]] (现津巴布韦),在一个农场工作。然而农场生活对于多丽丝的父亲绝非天堂,不过却是莱辛幻想的家园。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学校里,爱幻想的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没有白白浪费更多的时间。
<p style="text-indent:2em;">16岁时她开始工作,先后当过 [[ 电话接线员 ]] [[ 保姆 ]] [[ 速记员 ]] 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 [[ 殖民主义 ]] 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 [[ 共产党 ]] 。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 在 [[ 非洲 ]] 早年的艰苦生活中, [[ 十九世纪 ]][[ 小说大师 ]] [[ 狄更斯 ]] [[ 吉卜龄 ]] [[ 史汤达尔 ]] [[ 托尔斯泰 ]]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
===开始创作===
939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 年,莱辛和 [[ 法兰克·惠斯顿 ]] 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这段婚姻维持了4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 [[ 马克思 ]] 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 1945年,她与德国共产党人 [[ 戈特弗利·莱辛 ]] 结婚,生下儿子 [[ 彼德 ]] ,但两人的婚姻关系也只是维持了4年。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 [[ 《野草在歌唱》 ]] (1950年)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 [[ 《暴力的孩子们》 ]] ——即 [[ 《玛莎·奎斯特》 ]] (1952年)、 [[ 《良缘》 ]] (1954)、 [[ 《风暴的余波》 ]] (1958年)、 [[ 《被陆地围住的》 ]] (1965年)以及 [[ 《四门之城》 ]] (1969年),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辉煌时期===
<p style="text-indent:2em;">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 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p style="text-indent:2em;"> 莱辛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却用小说手法描写这段生活,并取名 [[ 《最甜蜜的梦》 ]] (The Sweetest Dream)。她在这本书里,通过讲 [[ 弗兰西斯 ]] 和其前夫 [[ 约翰尼 ]] 的故事,探讨“妇女如何在60年代转错方向”。“我不喜欢60年代,”莱辛说,“我不喜欢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像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p style="text-indent:2em;">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进入1970年代之后,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 70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 [[ 《简述下地狱》 ]] (1971年),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 [[ 《幸存者回忆录》 ]] (1974年)。 [[ 《天黑前的夏天》 ]] (1973年),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
<p style="text-indent:2em;"> 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 [[ 《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 ]] 的所谓 [[ “太空小说” ]] 。之后她从浪漫主义出发,探索超越理性与自我的领域,写下多部 [[ “内在空间” ]] 小说。后来又深受 [[ 伊斯兰 ]] 教神秘主义教派 [[ “苏菲派 ]] ”的影响,并将笔锋转向 [[ 科幻小说 ]] [[ 《什卡斯塔》 ]] (1979年)、 [[ 《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 ]] (1980年)、 [[ 《天狼星试验》 ]] (1981年)、 [[ 《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 ]] (1982年)等科幻小说,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p style="text-indent:2em;">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 [[ 诗歌 ]] [[ 散文 ]] [[ 剧本 ]] [[ 短篇小说 ]] 中也有不少佳作。像 [[ 《简·萨默斯日记》 ]] (1984年)和 [[ 《好恐怖分子》 ]] (1985年)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期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5月,时年75岁的莱辛开始了她仅有的一次访华,同行的还有英国作家 [[ 德拉布尔 ]] 及其丈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 [[ 迈克尔·霍尔洛伊德 ]] 。从5月2日到15日,莱辛先后访问了 [[ 北京 ]] [[ 西安 ]] [[ 上海 ]] [[ 广州 ]] 四个城市。 莱辛应邀以文化交流为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发表讲话。莱辛严肃地指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选择,取长补短,不要盲目跟风。如今在西方出现了一代 [[ “文明的野蛮人” ]] 。 [1]
<p style="text-indent:2em;"> 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88岁,是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也是第11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然而,莱辛本人似乎对授奖辞并不十分认同。10月11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 [[ 新闻主编 ]][[ 亚当·史密斯 ]] 打电话采访莱辛,询问她对于授奖辞有何感想,莱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您想是吗?”
<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她在 [[ 《泰晤士报》 ]] “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
===逝世===
<p style="text-indent:2em;"> 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她的出版商 [[ 哈珀·柯林斯 ]] 出版社宣布,多丽丝·莱辛于周日凌晨平静地离世。出于隐私方面的考虑,她的家属并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 “多丽丝·莱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英国负责人 [[ 查理·雷德梅 ]] 因接受 [[ 《卫报》 ]] 采访时说,“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热情,为了自己的信仰敢于战斗。” [2][3]
==作品年表==
{| class="wikitable"
|}
==写作特点==
<p style="text-indent:2em;"> 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作家,花样层出不穷,有前期的批判写实,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苏菲主义迷思,更有晚期的“内太空”探索——而她就是执拗,不愿意称之为“科幻小说”。她既写人的生存处境,也写动物(尤其是猫)的生存之道;既写成人复杂而多变的阴暗内心,也写儿童的丑陋与野蛮。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锐利,见解新颖,极具创造力。除了长篇小说,还着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
<p style="text-indent:2em;"> 莱辛小说的主题和风格,大致上可分为四类。
<p style="text-indent:2em;"> 第一类是以非洲殖民地生活为背景,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为题材的作品,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包括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短篇小说 [[ 《非洲故事集之一:这是老酋长的国度》 ]] [[ 《短篇小说五篇》 ]] [[ 《非洲故事集之二:阳光洒在他们脚下》 ]] 以及散文集 [[ 《回家》 ]] 等。
<p style="text-indent:2em;"> 第二类以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她们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为题材,在艺术形式技巧上大胆实验,并且试图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更深层次。此类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脍炙人口的《金色笔记》以及表现中老年家庭主妇悲惨命运的《黑暗前的夏天》。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地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她的作品有的带有半自传色彩,描写她在非洲的经历,有的着重刻画人和动物的生存之道,还有一些带有心理分析和科幻色彩。 诺贝尔文学奖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莱辛本人说过:“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积极的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我从来不喜欢女权运动,因为我认为这项运动的基础太意识形态化。”——莱辛似乎不太乐意被定型为 [[ “女性主义作家” ]] 。 [4]
<p style="text-indent:2em;"> 第三类,是用 [[ 寓言 ]] [[ 幻想 ]] 形式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包括长篇小说《简述地狱之行》、《幸存者的回忆》、系列小说 [[ 《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 ]]
<p style="text-indent:2em;"> 第四类,莱辛又回到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然而文风更为简洁,每部小说针对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小说的结构和风格由题材来决定。小说 [[ 《简·索默斯日记》 ]] 写独身妇女的困境,《好恐怖分子》写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斗争,《第5个孩子》写一个怪诞而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暴力故事。散文集 [[ 《风儿吹走了我们的话》 ]] 支持 [[ 阿富汗 ]] 民族独立斗争。 [[ 《又来了,爱情》 ]] 写老年人的感情纠葛。在莱辛心目中,爱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追求复归整体的人生基本权利。然而,有些人却非常不幸地被剥夺了这最基本的人权。为了维护这最基本的权利,莱辛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发出了极其痛切的呼吁。 [5]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2007年10月22日,住在 [[ 伦敦 ]][[ 西郊 ]] 的多丽丝·莱辛迎来88岁寿辰。这注定是个不同寻常的生日——十几天前,她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who with scepticism,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em;"> 媒体上发表的各种评价贬褒不一。 [[ 美国 ]][[ 批评家 ]][[ 哈罗德·布鲁姆 ]] 对美联社记者说:“莱辛过去15年的作品不具可读性,是第四流科幻小说”。 [[ 意大利 ]] 作家 [[ 翁贝托·埃科 ]] 接受 [[ 《泰晤士报》 ]] 采访时认为,莱辛 [[ “绝对配获得此奖” ]] 。英国作 家A 家[[A ·S·拜厄特 ]] 对《卫报》记者表示,莱辛是极少数天才的文学预言家之一,她预见的很多问题,后来的确成为现实。 [[ 《纽约时报》 ]] 发表评论说,此次莱辛获奖“是对文学原点的一次真正回归”。
<p style="text-indent:2em;"> 小说家 [[ 费伊·韦尔登 ]] (Fay Weldon)仍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她1999年的小说《大女人》(Big Women),描绘的就是一个70年代的女出版人。她不同意“60年代的运动转错了方向”,但也认同莱辛的一些说法。“1960年代的运动没错。在那之前,男人对女人可恶至极,”她说,“但是转变太大了。我对某些女人对男人的说话方式感到吃惊。” [[ 戴维·托马斯 ]] (David Thomas)的书 [[ 《无罪》 ]] (No Guilty),为今日男人辩护而写。他同意莱辛所说“妇女让女权主义的政治日程给搞得分散了精力”。他也赞同她指责今日妇女过于粗鲁。“妇女能说出男人不敢对女人说的话。男人应该停止对自己身为男人而道歉。”他说。
<p style="text-indent:2em;"> 文学评论家 [[ 樊星 ]] :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高产且多变的作家。
<p style="text-indent:2em;"> 莱辛旺盛的创作活力令人惊叹,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所鼓励的,也是她能获奖的原因。”
<p style="text-indent:2em;"> 中国 [[ 旅英女作家 ]][[ 虹影 ]] :说:“多丽丝·莱辛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与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并驾齐驱,同时在西方国家英文写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人物个性鲜明的多产作家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广泛涉及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隔离等社会和政治热点问题,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她的作品思想深邃,极具挑战性。”
==人物思想==
===写作思想===
<p style="text-indent:2em;"> 莱辛认为,小说应该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形式,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以暴风雨般的文学震荡。莱辛是一位不倦的求索者,她以毕生时间和精力,去思考 [[ 种族矛盾 ]][[ 、两性关系 ]] [[ 美苏争霸 ]] [[ 原子战争 ]] [[ 环境污染 ]] [[ 科学危机 ]] [[ 青年暴力 ]] [[ 老人权利 ]] 等等社会紧迫问题。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思考的结晶。 [5]
===哲学思想===
<p style="text-indent:2em;"> 关于莱辛作品的哲学思想及其小说形式联系的评论,试图探讨她的生命哲学理念及其小说形式的关系,对莱辛提出的漩涡与喷泉、“双性同体的人”和“大家人物”、流动的时间、比喻的世界和苏菲主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4]
===批判女权===
<p style="text-indent:2em;"> 要辩证地思考问题。莱辛认为,男性与女性,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因此她在《金色笔记》序言中说:“人们相互之间都可以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引起思考,相互促成各自的行动”。也正因为如此 [[ ,安娜 ]] 在尝到“ [[ 自由女性” ]] 滋味之后,反而再想找个男人重组家庭,向对立统一的整体复归。但是,在一个四分五裂的时代,整体性已经消失,她已无从复归。这不仅是安娜的悲剧、女性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这不仅是女性危机,也是整体性社会危机。然而,女权主义者们却不懂得矛盾对立的男女双方应该互补整合的道理。她们片面强调两性的矛盾对立,敌视和打击男性。莱辛认为,女权主义已经演变成一种偏执的教条,无谓地浪费了女性的宝贵潜力。 莱辛认为,在自我封闭、相互隔绝状态中,男女均有各自缺陷,他们必须相互沟通、结为一体,方能臻于完善。在相互隔绝状态中,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也各自面对自身缺陷与生存困境,只有通过文化交流,相互沟通,互补互利,才能合作共赢。当然,交流合作必须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绝不能以一方为中心,而迫使另一方被边缘化。莱辛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封闭以及交往过程中强势一方的自我中心主义。
==著名英国作家==
{| class="wikitable"
1,08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