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多丽丝莱辛

增加 81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期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5月,时年75岁的莱辛开始了她仅有的一次访华,同行的还有英国作家[[德拉布尔]]及其丈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迈克尔·霍尔洛伊德]]。从5月2日到15日,莱辛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 莱辛应邀以文化交流为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发表讲话。莱辛严肃地指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选择,取长补短,不要盲目跟风。如今在西方出现了一代[[“文明的野蛮人”]]。 <ref>[1http://www.sohu.com/a/259022806_609049 多丽丝莱辛精华语录22句,感悟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女得主的思想世界 ,搜狐]</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88岁,是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也是第11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然而,莱辛本人似乎对授奖辞并不十分认同。10月11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新闻主编]][[亚当·史密斯]]打电话采访莱辛,询问她对于授奖辞有何感想,莱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您想是吗?”
<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她在[[《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
===逝世===
<p style="text-indent:2em;">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多丽丝·莱辛于周日凌晨平静地离世。出于隐私方面的考虑,她的家属并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 “多丽丝·莱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英国负责人[[查理·雷德梅]]因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热情,为了自己的信仰敢于战斗。” <ref>[2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1-19/5517393.shtml 诺奖得主莱辛离世 颁奖辞“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 , 中国新闻网]</ref> <ref>[http://culture.ifeng.com/renwu/special/lessing/content-3/detail_2013_11/17/31326648_0.shtml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去世 终年94岁, . 凤凰网 ]</ref>
==作品年表==
{| class="wikitable"
==人物思想==
===写作思想===
<p style="text-indent:2em;">莱辛认为,小说应该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形式,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以暴风雨般的文学震荡。莱辛是一位不倦的求索者,她以毕生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争霸]]、[[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青年暴力]]、[[老人权利]]等等社会紧迫问题。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思考的结晶。 <ref>[5http://culture.ifeng.com/renwu/special/lessing/content-2/detail_2013_11/18/31329951_2.shtml 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 凤凰网 ]</ref>
===哲学思想===
<p style="text-indent:2em;">关于莱辛作品的哲学思想及其小说形式联系的评论,试图探讨她的生命哲学理念及其小说形式的关系,对莱辛提出的漩涡与喷泉、“双性同体的人”和“大家人物”、流动的时间、比喻的世界和苏菲主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ref>[4http://culture.ifeng.com/renwu/special/lessing/content-3/detail_2013_11/18/31326926_1.shtml 多丽丝·莱辛生平及著作详解 , 凤凰网 ]</ref>
===批判女权===
<p style="text-indent:2em;">要辩证地思考问题。莱辛认为,男性与女性,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因此她在《金色笔记》序言中说:“人们相互之间都可以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引起思考,相互促成各自的行动”。也正因为如此[[,安娜]]在尝到“[[自由女性”]]滋味之后,反而再想找个男人重组家庭,向对立统一的整体复归。但是,在一个四分五裂的时代,整体性已经消失,她已无从复归。这不仅是安娜的悲剧、女性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这不仅是女性危机,也是整体性社会危机。然而,女权主义者们却不懂得矛盾对立的男女双方应该互补整合的道理。她们片面强调两性的矛盾对立,敌视和打击男性。莱辛认为,女权主义已经演变成一种偏执的教条,无谓地浪费了女性的宝贵潜力。 莱辛认为,在自我封闭、相互隔绝状态中,男女均有各自缺陷,他们必须相互沟通、结为一体,方能臻于完善。在相互隔绝状态中,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也各自面对自身缺陷与生存困境,只有通过文化交流,相互沟通,互补互利,才能合作共赢。当然,交流合作必须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绝不能以一方为中心,而迫使另一方被边缘化。莱辛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封闭以及交往过程中强势一方的自我中心主义。
| ||  || 塞缪尔·柯勒律治 || ||伊夫林·沃  ||
|}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作家]]
1,08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