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炎黄子孙

增加 14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炎黄子孙001.jpg|有框|右|[http://www.cctvwhzgwst.com/u/cms/www/201606/12103929y4mx.jpg 原图链接][http://www.cctvwhzgwst.com/wind/25172.htm 来自文化中国  的图片]]]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 [[ 宝鸡市 ]] 境内)。“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中文名称''' :炎黄子孙
===名词释义===
炎黄:[[炎帝]] 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Yandi;Yan Emperor ),[[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年-前2599年)。轩辕黄帝为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炎帝(Yan Emperor,生于今宝鸡境内的姜水之岸)并称为 [[ 中华 ]] 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炎帝和黄帝的后代。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争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孔子]]称赞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 [[ 庄子 ]] 认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史记·封禅书》载:“ [[ 秦灵公 ]] 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约半个世纪以后, [[ 齐威王 ]] 铸敦铭记“高祖黄帝”,自认为黄帝子孙。《国语·鲁语》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说明舜、禹皆为黄帝之后。《国语·周语》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称炎黄之后者不乏其人。贵族墓志中祖述炎黄者不胜枚举。这么多人竞相自称炎黄之后,未必合乎历史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时人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人林宝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而《世本》简直就是一部黄帝和炎帝的族谱。唐代族谱已不可见,宋明以后的族谱大都攀附历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远祖炎黄二帝,故而[[梁启超]]感叹“寻常百姓家谱,无一不祖黄帝”。宋王朝尊奉炎帝为 [[ 感生帝 ]] ,宋真宗尊黄帝崇道教。与宋对峙的辽统治者自称炎帝后裔。《辽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黄之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这正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魏晋至清末===
虽然炎黄二帝备受尊崇,但“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却隐而不显,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与古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较淡,对炎黄二帝的尊崇文化性大于血缘性,“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较小等因素有关。古代中国是“王朝国家”,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王朝国家更需要的是本朝本宗之祖,正如杜佑在《 [[ 通典 ]] 》中所说:“远祖非一,不可遍追,故亲尽而止。
===甲午战争以后===
列强侵华加剧,清廷治国无方,中华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传入,长期蛰伏不显的“炎黄子孙”等称谓好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频频见诸于书刊报纸,成为广泛使用的流行词语。改良派是这一现象的提倡者,而革命派则是真正的主导者。二者虽然同样使用“炎黄子孙”,但含义却明显不同,改良派认为“中国皆黄帝子孙”,革命派却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己任的国粹学派,视黄帝为国粹、国魂。 [[ 台湾 ]] 爱国诗人 [[ 丘逢甲 ]] 诗云:“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满族贵族 [[ 盛昱 ]] 大声疾呼:“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清末“炎黄子孙”称谓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反清革命的兴起与胜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黄子孙”真正成为国人广泛使用的自我称谓的同时,又缩小了“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不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炎黄子孙”亦由汉人的同义语转变为中国人的代名词。经过[[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的洗礼,国人进一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的共识。
===抗日战争时期===
至于黄帝、炎帝、蚩尤的特点和战争,并且认为正是这种早期的战争和碰撞,获得了同时期东方大地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机遇,促进了黄河流域文明的突破性发展。
炎帝族的突出贡献是对于原始农业的突破性发展,在炎帝故乡宝鸡的北首岭遗址中(距今7000年—5000年)发掘大量的石、骨、角、陶制农具和碾盘、碾棒,说明当时的先民已进入农耕时代,大量陶片的出土,证明他们也已掌握了陶器制作技术。据记载,炎帝神农氏的贡献主要有发明农具、培育谷物——粟、 [[ 制陶 ]] [[ 织布 ]] 、尝百药、作蜡祭、 [[ 舞蹈 ]] [[ 五玄琴 ]] 、创日市等。是原始社会衣、食、 [[ 娱乐 ]] [[ 药物 ]] 、交易的主要发明者,这些都是关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经济方面的。但是炎帝族的部落管理水平显然不行,所以,炎帝族统治时期,部落冲突较多。这时,一个善于战争、管理部落的制度发明者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始祖——黄帝。
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黄帝的突出才能在于训练军队、团结部落、创立新制度、善于用人、善于用新的思想来管理部落。氏族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要解决这些冲突,军事手段是最后的支撑,黄帝正是看到部落冲突不断,百姓生活艰难,才努力训练军队,打造了一支比较善战的部落联合军队,这支军队打败了炎帝族和 [[ 蚩尤 ]] 九黎族,为黄帝开创一个更大范围的部落联盟打下了基础。据记载,黄帝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采集各种原始的政治思想,创立官僚制度、德治传统、礼仪制度,积极收罗贤人并用好人。同时整理和发扬光大了炎帝族的农业革丵命成就,团结了更多的部落,结束了原始部落之间的野蛮冲突,促进了各部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正因为有了这些制度上的建设和基础,黄帝的第8、9代孙尧、舜、禹才可能进行更大规模的治理黄河的壮举。
因此,如果说炎帝 [[ 神农氏 ]] 是原始技术、生产、交易、娱乐、艺术等的发明者,那么黄帝就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军事、部落管理的创立者,他们是一个完整的文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东方大地的文明样式,正是传承了他们的原始的基本范式,不断发扬光大,不断丰富和充实,演绎而成的。
中国历史上,汉族曾是炎黄文明的最强大的继承者,所以,汉族人口也发展的最多,统治的时间相对较长,其他不同的少数民族也曾在不同的范围实践过统治,东方大地这个舞台是各民族共同演绎的。尽管随着历史的演变,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也不小,但是和其他的文明和民族比较起来,这些差异其实还是较少的。
所以,炎黄帝是中国人的人文始祖,这一点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当然一些其他的民族也有认同 [[ 伏羲 ]] 等为始祖的,我们认为也无可厚非。实际上,整个东亚社会应该是同根连枝的,或多或少都相互影响过。据说,炎帝还发明、制作了[[琴瑟]],创造“宫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当然,黄帝也非常了不起。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 [[ 釜甑 ]] ,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一夫人 [[ 嫘祖 ]] 首倡 [[ 蚕桑 ]] 一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同炎帝大战于 [[ 阪泉之野 ]] ,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并与各少数民族通婚,慢慢形成华夏族。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炎帝部落的兴起与现代考古所发现的4600年前龙山文化的爆发式扩张吻合,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传说记载的可信性。
 
 
正因为炎黄二帝本身是中国远古时代对于中华民族的统合做出极大贡献的领袖,所以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原的各国至少王室,就纷纷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帝、黄帝两大部落,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恰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族通过长期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完成了华夏族的形成,其表现就是华夏族不但语言、文字、文化、风俗等等都趋向一致,而且大家都把族源追溯到炎帝黄帝两大部落。
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纷纷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炎帝,希望巩固自身合法性,例如据《晋书》记载,前秦皇帝、氐人 [[ 苻坚 ]] “其先盖有扈(黄帝之后)之苗裔”;前燕政权的开创者、鲜卑人慕容“其先有熊氏(黄帝)之苗裔”;后秦政权的开创者、羌人 [[ 姚弋仲 ]] “其先有虞氏(黄帝之后)之苗裔”;建立了夏国的匈奴人 [[ 赫连 ]] 勃勃自称“朕大禹之后”。《北史·魏本纪》说:“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在唐朝的史书中记载,稽胡、库莫奚、突厥这些民族都是黄帝后代的分支。元朝修《辽史》时称,“辽本炎帝之后,按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第一次实现游牧民族统治全中国的 [[ 元朝 ]] 亦对黄帝尊崇有加,《元史·祭祀志》载:“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清代对黄帝的尊崇更是有增无减,自顺治以下10帝中除宣统帝溥仪外,皆遣官致祭过黄帝陵,致祭次数达36次。
炎黄子孙这个名词强调的是血缘与文化的统合,从四千多年前开始,炎黄部落联盟到华夏民族再到中华民族,相互彼此通婚、融合,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炎黄的血脉流淌在我们彼此的血液里,这亦是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的依据。
历代以来,从春秋开始,秦汉唐宋元明清包括汉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无不对黄帝顶礼膜拜,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自身道统的合法性的追认与巩固。
而民国以及与共和国的祭祀黄帝、祭祀炎帝亦在与迎合中国人对于中国这个从黄帝开国起的道统绵延不绝的近似于 [[ 宗教 ]] 的信仰。或者说,政府的公祭黄帝亦是彰显自身乃是延续从黄帝以来的中国的道统,强调治权的接续,从而宣誓自身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手段,绝不可等闲视之。
[[牟钟鉴]]教授指出,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之中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其意义异常伟大。黄帝信仰又突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开启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先河,其价值亦不可低估<ref>[http://www.docin.com/p-740817892.html 文化学的视野:黄帝信仰与中华民族,牟钟鉴],豆丁网</ref>。
炎黄子孙具有的极强的亲和力与凝聚力,相对于侧重于文化的中华民族与莫名其妙的中华儿女,血缘与文化兼备的炎黄子孙更能得到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海外华人的认同。
简单查阅新闻,可以看到炎黄子孙的说法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里出现的频率之高,例如 [[ 连战 ]] [[ 宋楚瑜 ]] [[ 马英九 ]] 等都曾自诩炎黄子孙,以此显示 [[ 海峡两岸 ]] 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的骨肉亲情,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炎黄子孙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起到重要作用。
2300万的台湾同胞、700万的香港同胞、55万的澳门同胞、5000万的海外华侨华人的拳拳之心就可以无视吗?难道只负责统战那一小部分坚决否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少数民族中的少数人吗?
===中华合符坛===
中华合符坛景区位于 [[ 河北 ]] [[ 张家口 ]] 市涿鹿县矾山镇。中华合符坛景区占地面积约500亩,于2006年4月份开工建设,现建成有龙凤华表、三祖桥、中华统一广场、中华合符坛、民族大观园、九龙腾飞雕塑等多个景区。 [[ 涿鹿 ]] 是中华三祖合符会盟之地。五千年前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黄帝、炎帝、蚩尤经过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后, “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共同开启神州鸿蒙,实现天下“合符”,万方一统,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著名的国学大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 李学勤 ]] 先生认定“中华文明,根在涿鹿”。因此,构建中华合符坛,以此来弘扬中华合符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对中华始祖留下合符文化理念的最好传承。合符即融合、统一、联盟之意, 合符文化 以黄帝,炎帝,蚩尤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经过了长期的探索、碰撞、磨合、深化共同创造的一条中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壮大、统一的基石。合符文化即是融合文化、和谐文化、团结文化、统一文化,它体现着凝聚的力量,是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基础。
==反对声音==
之所以出现部分精英反对炎黄信仰,实质是对炎黄为核心构建中华民族国族主义的努力的逆反,其本质问题乃是利益博弈,是部分吃民族饭的少民知识分子希望保住自己赖以存在的一种努力,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无论当局如何做,即使把炎黄从中华民族祖先的圣坛上拉下来,换上另外的,诸如 [[ 盘古 ]] 之类也无济于事,因为只要当局是在推进中国的国族整合,他们就必然强烈反对。
所以,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改变吃民族饭的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链开始。
711,5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