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愛河

增加 8,547 位元組, 4 年前
本文
</div>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lass= 本文"wikitable"|<center>'''愛河'''</center><img src="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RNb5TM3HsjQIUIVaOs41L4mp9Nqbwtz6g6-99KAJ38fPz6Jn4nbw&s" width="220"><br> <small>[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RNb5TM3HsjQIUIVaOs41L4mp9Nqbwtz6g6-99KAJ38fPz6Jn4nbw&s 原圖鏈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5/28/n10433329.htm 圖片來自大紀元]</small> |}</div> 
'''愛河''',古名'''硫磺水'''、'''打狗川'''、'''高雄川'''、'''一號運河,'''是一條位在[[臺灣]][[高雄市]]境內的運河和小型河川,也是臺灣少數以「河」為名的河川{{NoteTag|1=臺灣的重要河川大多以「溪」為名,如[[大甲溪]]、[[濁水溪]]、[[曾文溪]]等,以「河」為名的河川還有[[淡水河]]、[[基隆河]]等。}},源於高雄市[[仁武區]]八卦寮,流經[[高雄市區|高雄市中心]]後於[[高雄港]]出海。經長期改造後,現已成為高雄市重要旅遊景點,尤其是河畔的夜景。
曾在2001年和2002年兩次作為[[臺灣燈會]]主場地;也是之後[[高雄燈會藝術節]]的舉辦地點。除了固定的節慶,河畔也有常態性的[[街頭表演]]和[[舞台]]表演。愛河現已多用於觀光,並有鴨子船、愛之船和[[貢多拉]]供遊客乘坐遊覽愛河風光。
 
== 歷史 ==
800多年前的愛河周圍地帶原來是一片沼澤地,直到400年前左右,因為自然的[[沖積平原|沖積]]作用使陸地面積擴大,原始的愛河才逐漸成形。
 
=== 荷治及明鄭時期 ===
鄭水萍曾依據[[熱蘭遮城]][[海圖]]推測愛河在荷治時期可能叫作「鹽溪」{{r|陳}}。由於當時的漢人移民將能夠行駛船隻的河道稱為「港」,因此原本愛河由出海口到上游,被分為頭前港、後壁港、三塊厝港、新大港、烏魚港以及田尾港,其行船河段最上游處為船仔頭,即現今的[[天祥路 (高雄市)|天祥二路]]鼎新橋東岸<ref>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3),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市政府民政局。</ref>,另外下游出海口,今高雄港一帶的海域叫作「丹鳳澳」{{r|陳}}。
 
 
 
=== 清代時期 ===
清代時,曾有「硫磺水」之稱呼,高雄境內的硫磺陂,曾有硫磺泉由支流流入愛河,也因此高雄也叫「硫磺港」。<ref>{{Cite news|url=https://tw.news.yahoo.com/城市生命之河-清代高雄愛河古稱-硫磺水-234955358.html|title=城市生命之河 清代高雄愛河古稱「硫磺水」|author=|date=2017-03-07|work=今日新聞|accessdate=}}</ref>
 
=== 日治時期 ===
到了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以後,才擁有正式名稱:'''打狗川'''。1920年日治時期,日本人依「takau」的日語諧音將「打狗」兩字改寫為漢字。當時的愛河水深只有數公尺,之後日本於1912年擴建高雄港時,其中進行的一項工程是將愛河從河口到川田橋(今建國橋)之間的河底挖深、河道挖寬,主要用來運送木材。現代愛河至此成形。
 
=== 二戰之後 ===
初期沿用日治時期舊稱,後來約在1949年時高雄市政府以名稱欠妥為由,將「高雄川」改為「高雄河」,此外也將[[三塊厝 (高雄市)|三塊厝]]河改稱「小北河」,川田橋改稱「建國橋」。
 
== 命名由來 ==
關於「愛河」這個名稱的由來,最早可能是來自1948年的一則事件,當時的高雄川河畔有一家'''「愛河遊船所」''',在颱風過後招牌損壞,只剩下「愛河」二字,之後不久又發生了情侶跳河[[殉情]]的事件,而採訪事件的[[記者]]拍攝照片時將招牌上的愛河二字入鏡,透過[[報紙]]的傳播,使愛河的名稱開始流行。
 
大約最晚在1950年7月時,「愛河」已經取代「高雄河」成為公認名稱,如《中央日報》自1950年7月以後的報導便使用「愛河」,而高雄市政府在1950年10月辦臺灣省運動會時,新聞稿裡也是使用「愛河」二字。不過這時「愛河」主要是指中正橋到高雄橋之間的河段,後來逐漸擴大,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上冊)》中即說明愛河是建國橋到高雄橋之間的河段,後來又逐漸成為整條河的名稱。
 
=== 短暫更名為仁愛河 ===
1968年,前任高雄市長、當時[[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廳長]][[陳武璋]]因先前擔任市長時將[[壽山 (高雄市)|壽山]]從軍事管制區開放為公園,轉任省府工作後,以替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蔣介石]]祝壽的名義,將高雄市內的[[壽山 (高雄市)|壽山]]以及柴山等名稱改為萬壽山。太子欽點的好風光 高雄後花園壽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電子報.2011年1月1日第八期</ref>,以及當時先總統夫人[[宋美齡]]仁民愛物之意,將愛河改名為仁愛河,不過另一種說法則是改名之事乃為當時的[[高雄市市長]][[楊金虎]]所提出一說。
 
另有一說是立委[[黃玉明]]以高雄市民身分於1968年8月9日向高雄市議會請願建議將壽山與愛河更名,市議會通過更名案後轉交市政府辦理,市政府再轉告臺灣省政府,由內政部在1970年核准後於該年10月31日公告實施。
 
然而,市民常用的名稱依舊是愛河。直到1991年高雄市議員[[陳光復]]書面提案、議員[[張益郎]]與[[李復興 (臺灣)|李復興]]以臨時動議方式分別提案恢復壽山和愛河的舊稱,此三個提案併案後,市議會同意恢復舊稱,市政府向內政部報備後,於1992年1月1日正式恢復壽山和愛河之名。
 
== 愛河整治 ==
1960年代因為高雄市的工業發展,以及隨就業機會而來的移民大量湧入,加上當時的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尚未普及,使原本具有排水功能的愛河無法負荷這些污染源,成為一條受到嚴重污染的河川,甚至使得原本在此舉辦的[[龍舟]]競賽在1971年遷移到高雄市北邊的[[蓮池潭]]。
高雄市於1977年完成愛河整治的規劃,分階段陸續動工。
 
「仁愛河污染整治及污水下水道系統第一階段工程」計畫(1979年-1986年)工程費:28億8千萬元
 
為當時通過單程工程費用最高的一項,工程7年多,歷經四任市長([[王玉雲]]、[[楊金欉]]、[[許水德]]至[[蘇南成]])。
 
第一階段工程計畫於中游治平橋(中華路)以下河段至出海口河岸共11處的污水截流站,在污水流進愛河前預先攔截,並將污水導至旗津中區污水處理廠(位於中洲)處理,後續再以3公里的海洋放流管排至外海。此外,底泥也是惡臭來源,當時以土法煉鋼方式,將怪手固定在浮桶架上進行河面作業,順利將38萬立方污泥,用駁船運至外海指定區拋棄。1987年3月,輿論隨即報導「愛河整治成功、淡水河仍髒臭」。當年高雄龍舟競賽也再度回到愛河舉辦。
 
==== 污水處理廠第三期工程規劃(1990年-1994年) ====
改善進水抽水站設備,前處理設施及初沉池的擴建並興建水肥投置站。並於民國83年底陸續完成,使中區污水處理廠具備有每日50萬公噸的污水初級處理的能力,其中進流抽水站及前處理設施也已達成100萬公噸之容量。
 
由於中區污水處理廠當時每日最大容載量只能處理50萬噸污水,下水道系統並未將地表逕流水與污水分流,到了雨季,夾雜雨水超過日處理量,因此各截流站必須打開閘門,宣洩大量雨水。因此每年到了5月到9月,愛河下游水質容易惡化。污水下水道系統第一階段第二期計畫(1992年-1997年)工程費:約89億元(配合六年國建)
 
原訂由1989年至1994年辦理,但因高雄市政財源籌措困難,無法按計畫推展,仍延後在民國81年至86年配合六年國建辦理。完成污水管線126公里包括凱旋路、成功路、擴建路及過港段等主幹管舖設、1050公頃的用戶接管工作,並興建鼓山加壓站、寶珠溝截流站及檢測和修護污水管線51公里工作,使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的普及率提高佔規劃區總面積7%,為高雄污水區總面積的11%。污水下水道系統第一階段第三期辦理(1999年-2003年) 工程費:約71億
1999年開始,次幹管的埋設。自1999年後,每年以約4~5%速率往上累進,直至2001年底達20%,2002年達25%,至2003年底達28%。完成50,000戶,30公頃的接管工作。
2000年,[[謝長廷]]為落實「高雄是適合人居的港都」願景圖騰,推動愛河成為友善親水的環境,除了河川空間的規劃,將愛河納入整體城市規劃的一環,完善周邊交通、改造河畔景觀、提升親水性、夜間照明、沿岸土地在開發。2001年並配合台灣燈會,將愛河行銷出去。2003年,市民在愛河甚至發現一隻迷途[[海豚]],成為當時的話題。
 
==== 高雄市愛河復育計畫(中都濕地) ====
愛河中下游全面整治有成,[[陳菊]]主政的市府將親水空間還諸於民,聆聽濕地訴說高雄產業發展史|accessdate=|author=|date=|publisher=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中都濕地公園}}</ref>。由愛河出發,展開城市綠色廊道計畫,整建濕地公園,使高雄也能有生態都市的願景。
== 歷史 ==
4,9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