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多利思比孤

增加 4,447 位元組, 4 年前
[[File:多利思比孤1.jpg|缩略图|[http://www.huaxia.com/ly/fsmq/dl/2010/09/2107337.html 原图链接]多利思比孤:是[[隋書]][[s:隋書/卷81#倭國|倭國傳]]中所記載的一位[[倭國]]國王。]]

'''多利思比孤'''({{lang|ja|タラシヒコ}}),一作'''多利思北孤''',是[[隋書]][[s:隋書/卷81#倭國|倭國傳]]中所記載的一位[[倭國]]國王。

==相關記載==

根據《[[隋書]]》的記載,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號'''阿輩雞彌'''。其王后號雞彌,太子號利歌彌多弗利。倭國的後宮有女子六七百人。<ref>《[[:s:隋書|隋書]]·[[:s:隋書/卷81|卷81]]》[[:s:隋書/卷81#俀國|俀國]]條</ref>

[[File:多利思比孤2.jpg|缩略图|左|[http://www.hqhot.com/ 原图链接]多利思比孤:據《[[隋書]]》的記載,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號'''阿輩雞彌'''。]]

隋[[開皇]]二十年(600年),多利思北孤曾遣使赴[[隋朝]],[[隋文帝]]命人訪其風俗。使者聲稱倭國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亮時國王打坐不睡治理朝政,天亮後就退朝,國王委託政事給弟弟(指太陽)与男弟王。隋文帝認為這種風俗無義理,令其改之。

[[大業]]三年(607年),多利思北孤再次遣使赴隋[[朝貢]],並帶僧人數十人來隋朝學習[[佛法]]。使者向[[隋煬帝]]獻上一封國書,上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等字。這引起了隋煬帝的不悅,對[[鴻臚卿]]說:「蠻夷有無禮者,勿復以聞。」雖然如此,隋煬帝仍舊派遣[[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國。

裴世清出使倭國的路線是:先到達[[百濟]],行至[[竹島]],向南可以望見{{僻字|𨈭|左「身」右「冉」}}羅國([[耽羅國]])。經過大海中的[[都斯麻國]]([[對馬島]]),向東到達[[一支國]]([[壹岐島]])、[[竹斯國]]([[筑紫國]]),再向東來到[[秦王國]](風俗與中國相同,《隋書》編撰者認為可能是[[夷洲]])。又經過十余個倭國的附屬國,來到倭國的都城[[邪靡堆]](《隋書》編撰者認為是[[魏志倭人傳]]中的[[邪馬台國|邪馬台]])。

倭王派遣[[冠位十二階|小德]][[阿輩台]]迎接[[裴世清]],設宴相請,又派使者隨裴世清赴隋朝朝貢。此次以後,倭國就斷絕了對隋朝的朝貢,《隋書》也失去了對倭國的記載。

==後世的考證==

在《[[隋書]]》中,倭國國王是一位男性,並且有妻、子。然而根據《[[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的記載,當時日本在位的[[天皇]]只有一位女天皇,也就是推動[[大化改新]]的[[推古天皇|推古女皇]](33任天皇)。因此,多利思比孤的真實身份存疑。

[[s:舊唐書/卷199上#倭國|《舊唐書·倭國傳》]]稱倭國國王姓[[阿每氏]];在[[s:新唐書/卷220#倭,日本|《新唐書·倭、日本傳》]]中,有這樣一句:「'''[[用明天皇|用明]]''',亦曰目多利思比孤,直隋[[開皇]]末,始與中國通。」

日本學者[[直木孝次郎]]認為《唐書》'''多利思北孤'''是'''多利思比孤'''的筆誤,意思是「天垂下彥」({{lang|ja|天より垂下した彦}},來自天上的尊貴男子);「阿輩雞彌」則是アメキミ,即「[[治天下大王|天君]]」的意思。目前日本學界多支持此說。

也有學者認為,多利思比孤指的是[[推古天皇|推古女皇]]時期的,擔任[[攝政]]的日本皇太子[[厩戶皇子]]([[聖德太子]])。還有學者認為他是當時日本[[九州島|九州]]地區的國王。他們依據《舊唐書》中[[s:舊唐書/卷199上#倭國|倭]]和[[s:舊唐書/卷199上#日本|日本]]分列兩條,認為「倭」同「日本」當時仍是兩個並立不同的國家,「倭」指的是[[九州王朝]],「日本」指的是當時建都於[[飛鳥]]的[[倭王權]](參見[[九州王朝說]])。如此可合理解釋:向來以重和知禮、敬慕中國文明聞名的聖德太子,為何他的時代會有那封並不禮貌的國書:因為實際遞出讓隋帝不悅國書的人,可能並非聖德太子所屬的倭[[飛鳥時代|飛鳥朝]]。

==相關條目==
*[[遣隋使]]
*[[用明天皇]]
*[[聖德太子]]
*[[九州王朝說]]
*[[倭國]]

[[Category:軍政人物]][[Category:日本軍政人物]]
128,8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