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4
次編輯
變更
莫迪里阿尼
,無編輯摘要
| 职业 = 画家
}}
'''<big>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big>''', [[ 意大利 ]] 杰出的绘画大师、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一八八四年,莫迪格利阿尼生于意大利南方塔什肯尼地区一个小镇。塔什肯尼阳光灿烂,在意大利美术史上,那里产生过著名的塔什肯尼画派,以色彩明亮著称。莫迪格利阿尼家境不错,父亲是个有 [[ 罗马 ]] 血统的犹太商人。十四岁那年,莫迪格利阿尼得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由此埋下病根,也就此放弃学业。为了使他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两年后,母亲让他学画,没想到他竟表现出艺术天份,其画有塔什肯尼画派的强烈色光。
== 个人经历 ==
1902年,十八岁的莫迪格利阿尼入弗罗伦萨美术学院,次年转入[[威尼斯]]美术学院。
一九O六年,莫迪格利阿尼来到当时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先搞雕塑,受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的影响,他们是蒙巴纳斯的邻居和朋友。
后来,因为喜欢印象画派、后印象派、劳特雷克和毕加索,他转入绘画。由于酗酒和吸毒,加上卖不出画,莫迪格利阿尼生活无着,健康情形每况愈下。而且,他那过份不羁的波希米亚生活方式,也不招人喜欢,他的朋友们便凑钱送他回意大利。
一九一二年,他回到意大利的故乡,重拾雕塑,却不得乡民喜爱,他忿而将作品抛入当地运河,发誓再不搞雕塑,并重返 [[ 巴黎 ]] 。很多年以后,莫迪格利阿尼名声大噪,人们便下河打捞这些雕塑,却一无所获。也许,这是他的家乡人为了吸引游客而编造的淘金故事。
折叠情感经历
在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中,他对两个女人用情最多,一是来自 [[ 南非 ]] 的 [[ 英国 ]] 女诗人碧萃丝.海丝汀丝(Beatrice Hastings),另一是他在巴黎学画时的法国同学杨妮.艾布登(Jeanne Hebuterne)。碧萃丝聪明而有主见,给了不会生活的莫迪格利阿尼很多帮助,但莫迪格利阿尼认为她太过智慧,而碧萃丝却认为他不争气,恨铁不成钢,二人最后吵架分手。
一九一七年,杨妮进入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二人育有一子,他为她画的肖像,成为他最受称道的作品。杨妮比莫迪格利阿尼小十一岁,虽然二人之间没有碧萃丝那种精神交流,但杨妮对他十分崇拜,他们的感情生活非常和谐。
一九二O年,莫迪格利阿尼的画刚有了市场,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不料却因健康恶化、旧病复发而死,时年三十六岁。画家去逝的当天,即将第二次临产的杨妮痛不欲生,跳楼殉情。
== 画风 ==
莫迪格利阿尼是个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意大利艺术传统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画派的前卫精神;他既将 [[ 埃及 ]] 、黑非洲和东方古代雕刻视为自己的指路明星,又象波希米亚人一样在内心中苦苦流浪;他既执著地追求艺术,生活在贫困之中,又沉迷于女人、酒精和毒品,过早摧毁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丰富的精神与感情生活,又处在绝望的孤独里。正是这些矛盾,造就了他这样一位艺术家。
在莫迪格利阿尼的短短一生中,其绘画题材和样式非常集中,他只画人物。他现存的全部绘画里,只有两幅风景画,一是塔什肯尼风景,作于十四岁时,虽无个人特征,功力却直追印象派。另一是病逝前一年所作,其用色用笔和变形处理,与他的人物画如出一格。除了这两幅风景,除了布朗库西式和非洲式的雕塑外,莫迪格利阿尼的全部作品,都集中为两大类,肖像和裸体,他没有群像和叙事性作品。
== 画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