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8
次編輯
變更
陈延年
,创建页面,内容为“陈延年 (陈独秀长子) 编辑 陈延年(1898~1927),又名遐延,安徽省怀宁县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革命烈士。陈独秀长子…”
陈延年 (陈独秀长子) 编辑
陈延年(1898~1927),又名遐延,安徽省怀宁县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革命烈士。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1] 。1915年入上海法语补习学校、震旦大学学习。1919年1月与黄凌霜等组织无政府主义进化社,创办《进化》杂志。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经中共中央正式承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2] 1924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书记。1927年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被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不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6月26日于上海被捕入狱。7月4日英勇就义。2009年9月,陈延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 陈延年 别 名 陈遐延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怀宁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27年7月4日 职 业 中共早期领导人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复旦大学 信 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创办《进化》杂志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少年自强
▪ 国内求学
▪ 法国留学
▪ 办学习班
▪ 工农运动
▪ 反对妥协
▪ 被捕经过
2 家庭成员
3 成就贡献
4 人物评价
5 后世纪念
▪ 纪念邮票
▪ 陈延年墓
人物生平编辑
少年自强
1898年,陈延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南水关旧居。在他6岁时,母亲高晓岚就将他送到私塾里读书,辛亥革命后,进新式学校。延年自幼身体壮实,皮肤粗糙黝黑,性格内向,脾气像父亲一样倔强,平时沉默
寡言,看上去不像个读书人 ,家中人因此称他为“黑面武生”。
陈延年读起书非常用功,且头脑聪明,记忆力强,还借更多的书来读。
陈延年的童年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陷于苦难深渊之时,陈独秀奔走革命,在家时间甚少,因此与孩子没有多少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延年也像当年的陈独秀一样,越来越渴望走出安庆,到外面去求学。1915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并开始筹办《新青年》杂志。他接到老家来信,得知陈延年兄弟俩的心愿,立即表示赞成,并将他们接至上海,接受更多新思想。
初到上海时,延年兄弟俩与父亲及继母高君曼同住。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从父亲处搬出,寄宿于《新青年》杂志发行所(四马路亚东图书馆)店堂地板上,白天在外工作,谋生自给,晚上去法国巡捕房附设的法语学校学习法文,半工半读。直到去法国勤工俭学之前,延年兄弟俩也没有回家吃住过。 [1]
国内求学
陈延年(1898~1927),又名遐延,安徽省怀宁县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革命烈士。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1] 。1915年入上海法语补习学校、震旦大学学习。1919年1月与黄凌霜等组织无政府主义进化社,创办《进化》杂志。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经中共中央正式承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2] 1924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书记。1927年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被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不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6月26日于上海被捕入狱。7月4日英勇就义。2009年9月,陈延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 陈延年 别 名 陈遐延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怀宁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27年7月4日 职 业 中共早期领导人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复旦大学 信 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创办《进化》杂志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少年自强
▪ 国内求学
▪ 法国留学
▪ 办学习班
▪ 工农运动
▪ 反对妥协
▪ 被捕经过
2 家庭成员
3 成就贡献
4 人物评价
5 后世纪念
▪ 纪念邮票
▪ 陈延年墓
人物生平编辑
少年自强
1898年,陈延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南水关旧居。在他6岁时,母亲高晓岚就将他送到私塾里读书,辛亥革命后,进新式学校。延年自幼身体壮实,皮肤粗糙黝黑,性格内向,脾气像父亲一样倔强,平时沉默
寡言,看上去不像个读书人 ,家中人因此称他为“黑面武生”。
陈延年读起书非常用功,且头脑聪明,记忆力强,还借更多的书来读。
陈延年的童年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陷于苦难深渊之时,陈独秀奔走革命,在家时间甚少,因此与孩子没有多少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延年也像当年的陈独秀一样,越来越渴望走出安庆,到外面去求学。1915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并开始筹办《新青年》杂志。他接到老家来信,得知陈延年兄弟俩的心愿,立即表示赞成,并将他们接至上海,接受更多新思想。
初到上海时,延年兄弟俩与父亲及继母高君曼同住。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从父亲处搬出,寄宿于《新青年》杂志发行所(四马路亚东图书馆)店堂地板上,白天在外工作,谋生自给,晚上去法国巡捕房附设的法语学校学习法文,半工半读。直到去法国勤工俭学之前,延年兄弟俩也没有回家吃住过。 [1]
国内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