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宁之风

增加 39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寧之風'''(1603-1681),字德九。清代寧陽縣城西街人。官至太宰太傅。其父 [[ 寧允濟 ]] ,是寧邑鄉賢。先祖 [[ 寧義 ]] ,為元世祖時的千戶候。   1613  ==生平簡介== ===一舉成名,榮登榜首===1613 年,寧之風參加寧陽鄉試,補邑生,入縣學研習經典。第一天,先生讓他背《大學》,結果一字未錯。1647年,清世祖大開新科,首選天下英才,他和 [[ 李樹奎 ]] [[ 李恩光 ]] 等相約赴京科考。寧之風一舉成名,甲試第二榮登榜首。  1648 ===治呂梁"興禹治水之功。"===1648 年,黃河呂梁段再次遇險情,順治帝詔敕寧之風治理。之風接旨後風雨兼程,披蓑戴笠一路沿河察視,同時傳檄各地,限令死守。報清查辦了瀆職縣令,率軍民疏通河道中的障礙。同役夫一同背土上堤,險處打樁,填塞湧洞,束水攻沙,苦戰月餘,確保了呂梁無事。水退後,他用節省下的20萬兩白銀賑農植樹,築堰固土,為呂梁段的長治久安打了堅實基礎。據《清史·河務》載:朝廷派員巡檢,再奏褒獎之風治呂梁"興禹治水之功。"   1658  ===實現了以牛代耕,動員百姓注重儲糧備荒===1658 年,寧之風升為河南知府,總攝中州諸事。這時他已是三品頂戴花翎,一到洛陽,立即走街串巷,下田同農夫攀談,了解到當地的耕牛非法宰殺致使當地百姓生活貧寒,他要求各司縣衙查清現存耕牛,一律用官價買入分給農戶,並讓經濟人從內蒙、青海販大批壯牛進豫,每10戶配一套,並對宰殺耕牛者罰銀一千,當年秋,河南就實現了以牛代耕。為克服中州各地百姓不善儲糧的習慣,寧之風拿出自己兩年的俸銀,幫助主要州府擴建糧倉,並動員百姓注重儲糧備荒。    ==="社稷以民為本。民為重,君為輕。為國盡心,為君分憂首當為民謀福。"=== 他為政注重綱紀的整頓,特別對官吏管理更嚴,並常用李世民之言告誡部屬:"社稷以民為本。民為重,君為輕。為國盡心,為君分憂首當為民謀福。"他首先從自己做起,巡查州郡,廢除一切饋贈迎送,有犯科者立即除名。一些官吏常向客商索要錢財,有的明目張膽設卡徵費,他出榜曉知各地:無河南府關文一律不准向客商收取分毫。並暗派稽查,明偵暗訪,將膽大妄為者就地懲辦。還有些猾吏虛報冒領俸銀,增加百姓負擔,之風洞察此情,"一概清查,嚴行裁汰不許濫報,免苦累小民。"   ===把"忠厚傳家遠,詩書濟世長"作為施政要領=== 樹人重教,是寧之風的又一德行。他把"忠厚傳家遠,詩書濟世長"作為施政要領。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撥庫銀興建學館,設講經堂,並親自從山東延聘名儒執教,經常巡查屬吏,囑他們把尊師重教當成政規,違者罰。數年後,河南殿試23人金榜題名,聲震全國。 ===上表辭官養疾,順治皇上恩准歸故里===    寧之風在河南一舉搗毀土匪穴巢,全殲頑敵凱旋,皇上加封他陝西按察使,兼陝西重藩布政使,河南萬民上表乞留,百姓自發在龍泉為其造生祠。寧之風到陝西上任時,了解到那裡少數民族較多,他因俗而治,親撫夷族首領,溫言禮讓。1662年夏,他再次出巡八衛,在哈密,乃上表辭官養疾,順治皇上恩准歸故里。
  寧之風78歲辭世。康熙帝聞報,派山東布政使專程前往祭吊,封太師太宰德翁,贈太子太保。<ref>[http://mren.bytravel.cn/history/9/ningzhifeng.html 山東 > 泰安 > 寧陽縣人物>寧之風]</ref>
齊魯風月就在神童山蕩漾,而光陰結成的繭已然蝶化。
上古五帝之時,寧陽為五方天帝少昊之墟,留存在神童山的祭壇大約就燃起過少昊的祭天之火。春秋之時, [[ 孔子 ]] 曾登神童山望魯,兩千多年之後,神童山上「孔子了魯處」仍在。不知生於寧陽的復聖顏回曾幾次登臨這座神山,他在三十一年的短暫生命中緊緊追隨著孔子,以其德行於歷史天空聳起一座無形的神童山。
神童山主峰正南,一座觀音庵寂寂。
觀音庵最初修建於清順治年間,承了神童山山風水韻,逍遙自在數百年後毀於上世紀中期。昔日庵堂東側的「漢賦亭」聲名遠播,四處文人墨客慕了神童山風雅而來,聚於漢賦亭吟詩作詞。
七百多年前,兵敗被俘的 [[ 文天祥 ]] 被押解至大都途中,曾借宿神童山。
那時節已是深秋。
遠古走來的神童山,正用漫山風流重塑寧陽之美!<ref>[https://twgreatdaily.com/-KNoJW0BJleJMoPMLkuy.html 「講好山東故事」校園組「走筆神童山」]</ref>
 
 
==參考資料==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