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之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寧之風 | |
---|---|
出生 | 1603-1681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清代官至太宰太傅 |
寧之風(1603-1681),字德九。清代寧陽縣城西街人。官至太宰太傅。其父寧允濟,是寧邑鄉賢。先祖寧義,為元世祖時的千戶候。
目錄
生平簡介
一舉成名,榮登榜首
1613年,寧之風參加寧陽鄉試,補邑生,入縣學研習經典。第一天,先生讓他背《大學》,結果一字未錯。1647年,清世祖大開新科,首選天下英才,他和李樹奎、李恩光等相約赴京科考。寧之風一舉成名,甲試第二榮登榜首。
治呂梁"興禹治水之功。"
1648年,黃河呂梁段再次遇險情,順治帝詔敕寧之風治理。之風接旨後風雨兼程,披蓑戴笠一路沿河察視,同時傳檄各地,限令死守。報清查辦了瀆職縣令,率軍民疏通河道中的障礙。同役夫一同背土上堤,險處打樁,填塞湧洞,束水攻沙,苦戰月餘,確保了呂梁無事。水退後,他用節省下的20萬兩白銀賑農植樹,築堰固土,為呂梁段的長治久安打了堅實基礎。據《清史·河務》載:朝廷派員巡檢,再奏褒獎之風治呂梁"興禹治水之功。"
實現了以牛代耕,動員百姓注重儲糧備荒
1658年,寧之風升為河南知府,總攝中州諸事。這時他已是三品頂戴花翎,一到洛陽,立即走街串巷,下田同農夫攀談,了解到當地的耕牛非法宰殺致使當地百姓生活貧寒,他要求各司縣衙查清現存耕牛,一律用官價買入分給農戶,並讓經濟人從內蒙、青海販大批壯牛進豫,每10戶配一套,並對宰殺耕牛者罰銀一千,當年秋,河南就實現了以牛代耕。為克服中州各地百姓不善儲糧的習慣,寧之風拿出自己兩年的俸銀,幫助主要州府擴建糧倉,並動員百姓注重儲糧備荒。
"社稷以民為本。民為重,君為輕。為國盡心,為君分憂首當為民謀福。"
他為政注重綱紀的整頓,特別對官吏管理更嚴,並常用李世民之言告誡部屬:"社稷以民為本。民為重,君為輕。為國盡心,為君分憂首當為民謀福。"他首先從自己做起,巡查州郡,廢除一切饋贈迎送,有犯科者立即除名。一些官吏常向客商索要錢財,有的明目張膽設卡徵費,他出榜曉知各地:無河南府關文一律不准向客商收取分毫。並暗派稽查,明偵暗訪,將膽大妄為者就地懲辦。還有些猾吏虛報冒領俸銀,增加百姓負擔,之風洞察此情,"一概清查,嚴行裁汰不許濫報,免苦累小民。"
把"忠厚傳家遠,詩書濟世長"作為施政要領
樹人重教,是寧之風的又一德行。他把"忠厚傳家遠,詩書濟世長"作為施政要領。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撥庫銀興建學館,設講經堂,並親自從山東延聘名儒執教,經常巡查屬吏,囑他們把尊師重教當成政規,違者罰。數年後,河南殿試23人金榜題名,聲震全國。
上表辭官養疾,順治皇上恩准歸故里
寧之風在河南一舉搗毀土匪穴巢,全殲頑敵凱旋,皇上加封他陝西按察使,兼陝西重藩布政使,河南萬民上表乞留,百姓自發在龍泉為其造生祠。寧之風到陝西上任時,了解到那裡少數民族較多,他因俗而治,親撫夷族首領,溫言禮讓。1662年夏,他再次出巡八衛,在哈密,乃上表辭官養疾,順治皇上恩准歸故里。 寧之風78歲辭世。康熙帝聞報,派山東布政使專程前往祭弔,封太師太宰德翁,贈太子太保。[1]
寧之風追慕先人,特意來神童山讀書
一座神山,正站在齊魯大地的眉峰上抒情,寧陽蓄滿了詩意。
藍天下,神童山高聳,漫山巨石儼然就是一枚枚碩大字符,鋪排出一行行氣勢磅礴的詩。漫山石吟。古諺流唱四處:華山險,黃山秀,趕不上神童山的大石頭。
齊魯風月就在神童山蕩漾,而光陰結成的繭已然蝶化。
上古五帝之時,寧陽為五方天帝少昊之墟,留存在神童山的祭壇大約就燃起過少昊的祭天之火。春秋之時,孔子曾登神童山望魯,兩千多年之後,神童山上「孔子了魯處」仍在。不知生於寧陽的復聖顏回曾幾次登臨這座神山,他在三十一年的短暫生命中緊緊追隨著孔子,以其德行於歷史天空聳起一座無形的神童山。
神童山主峰正南,一座觀音庵寂寂。
觀音庵最初修建於清順治年間,承了神童山山風水韻,逍遙自在數百年後毀於上世紀中期。昔日庵堂東側的「漢賦亭」聲名遠播,四處文人墨客慕了神童山風雅而來,聚於漢賦亭吟詩作詞。
七百多年前,兵敗被俘的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途中,曾借宿神童山。
那時節已是深秋。
深秋的神童山,捧給那位南宋英雄一幅格外豐饒的畫卷:遍布山野的梨樹、棗樹、柿子樹,都把沉甸甸的果實舉在了枝頭,那濃郁香甜讓人沉淪。寫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文天祥,面對這北方大山的豐饒,自是感慨萬千。
縱塵世驚濤裂岸,山川壯美依舊!
百感交集的亡國丞相在神童山一座小廟裡寫下了《過汶河》:中原方萬里,明日是重陽。桑棗人家近,蓬蒿客路長。引弓虛身雁,失馬為尋獐。見說今年早,青青苗未秧。
神童山收藏起南宋英雄的悲情,目送他走向大都。山中那一株株老樹,不管是梨樹、棗樹還是柿子樹,都高舉著紅艷金黃的果實為他送行。
那些經了太多風欺雪侮的老樹,就像眼瞅著自己的摯友遠去。或者文天祥就是一株行走在天地間的樹,他曾用枝幹獨撐南宋天空。
神童山給了那座小廟「丞相廟」的名字。
數百年後,寧陽人寧之風追慕先人,特意來神童山讀書,就選中了當年文天祥借宿的小廟。清幽靜謐的小廟,陪著這位學子苦讀。幾十年之後,寧之風出任清朝太宰太傅。因他的鬍鬚美而長,乾隆稱他為「天下第一胡」。
「丞相廟」得了另一個名字,喚作「翰墨院」。
曾經浸染在神童山的翰墨書香,已給這座神山融進了太多風雅。
而山風水韻,則一直在彈撥神童山的風雅。
位於神童山主峰北側的山樑,人稱筆架山,那是天地造化之初自然刻意為神童置下的。相傳曾有神童師承太白金星,習詩學文,筆架山便是神童擱筆的所在。
而神童山北側懸崖下,潺潺溪流流入仙府洞便匯聚成潭,那潭則是洗墨池,據說神童習字之後就在潭中洗筆。潭水清澈,水底石紋可見,只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難以辨識……
遠古走來的神童山,正用漫山風流重塑寧陽之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