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增加 9,954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 圖像 = F…”
[[File: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jpg|缩略图]]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 圖像 = [[File: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36131/cut-20140811110302-1485737992.jpg/0 原图链接]]]}}
[[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 1912年5月28日-1990年10月30日),[[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英文作家之一,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12年5月2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小说可以在情节性描写和意识流间自由切换。他所创作小说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天书,但他在小说中娴熟的运用了叙述角度自由切换及意识流等的手法,使得作品成为超越平庸,获得极大成功。评论界一致公认他是当今世界上富于才华并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怀特因病于1990年9月30日在悉尼市郊百岁公园寓所去世。享年78岁。<ref name="时光网">{{cite web |url=http://people.mtime.com/1727768/details.html |title=帕特里克·怀特 个人档案| accessdate=2019-09-30}}</ref>
=人物经历=
1912年5月2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澳大利亚的一位农场主,母亲也生于富有的农场主家庭。怀特是在父母回英国探亲时出世的,在[[悉尼]]乡间的农场里度过自己的童年。1925年赴英国切尔滕纳姆学院学习。1929年回国。1932年再度去英国,进[[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攻读现代语言。在此期间,他开始从事诗歌创作。1935年出版的诗集《农夫和其他诗》,即为其在剑桥求学时期的作品。但他自认在诗歌创作上很难有建树,从此不再写诗,改写小说和戏剧。<ref name="Q猪文学站">{{cite web |url=https://www.qzread.com/a/html/20170618/1207.html |title=《风暴眼》的写作背景 精神危机| accessdate=2019-09-30}}</ref>

1935年,怀特大学毕业后仍留居伦敦,从事创作,曾去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游历,并且阅读了大量英、法、德诸国的文学作品,深受欧洲文化和[[詹姆斯·乔伊斯]]、[[托马斯·沃尔夫]]、[[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影响。1939年和1941年,怀特相继发表了长篇小说《快乐的山谷》和《生者与死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曾被派赴中东一带工作五年。1948年回澳大利亚定居,先经营农牧场,后专门从事写作。

1948年,怀特出版了第三部长篇小说《姨母的故事》。1955年,他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长篇小说《人树》。《人树》一书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外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有“澳大利亚的创世记”之称,为作者带来了国际声誉。<ref name="云祈福">{{cite web |url=http://www.qjqw.com/webCemetery/specaial_cemetery?cemetery_id=13032757 |title=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生平简介| accessdate=2019-09-30}}</ref>

随后,怀特又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沃斯》(1957)和《乘战车的人》(1961)。前者以19世纪上半叶试图横跨澳洲大陆的[[德国]]探险家[[莱克哈特]]为原型。后者写的是一群穷困潦倒、行为乖张的侨民。在60年代,怀特还发表了用喜剧手法描写一对孪生老人痛苦一生的长篇小说《可靠的曼达拉》(1966),收有《不准养猫的女人》等十一篇小说的短篇小说集《烧伤的人》(1964),以及剧本《汉姆的葬礼》(1961)、《沙萨帕里拉的季节》(1962)、《快乐的灵魂》(1964)和《秃山之夜》(1964)等。1970年,他又出版了描写一个艺术家生平的长篇小说《活体解剖者》。<ref name="大河网">{{cite web |url=http://news.dahe.cn/2013/05-28/102193808.html |title=1912年5月28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出生| accessdate=2019-09-30}}</ref>

197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风暴眼》是怀特最重要的代表作。在荣获197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后,怀特又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树叶裙》(1976)、《特莱庞的爱情》(1980),中短篇小说集《白鹦鹉》(1974),剧本《重返阿比西尼亚》(1974)、《大玩具》(1977)以及自传《镜中瑕疵》(1981)。

怀特因病于1990年9月30日在悉尼市郊百岁公园寓所去世。享年78岁。<ref name="豆瓣">{{cite web |url=https://www.douban.com/group/640447/ |title=帕特里克·怀特 Patrick White| accessdate=2019-09-30}}</ref>
=写作特色=
===澳洲风格===
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尽管有其独特的一面,不容否认,它们同时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的某些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采用了澳大利亚的社会背景、自然历史和生活方式。同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怀特并不像他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同行那样,只把目光盯在澳大利亚特有的事物上。虽然他的小说大多以澳大利亚为背景,但他主要关心的是写人,写那些超越地区和民族界线、其面临的问题和生活环境都极不相同的人。即使在他最有澳大利亚特色的史诗《人树》中,尽管自然和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的人物,与其说是以其典型或不典型的移民生涯,不如说是以其独特的个性而跃然纸上。当怀特陪同他的探险家福斯进入澳大利亚大陆的荒野以后,那荒野就首先成了演出沉迷于[[尼采]]式意志力并为之自我献身的戏剧的一个舞台。<ref name="孔夫子旧书网">{{cite web |url=http://book.kongfz.com/201918/932582808/ |title=风暴眼1986年帕特里克·怀特,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accessdate=2019-09-30}}</ref>
===人物特点===
人们会觉得特别的,是帕特里克·怀特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或多或少地置身于社会之外:往往是些侨民、行动乖张或智力不全的人,更多的则是神秘主义者和狂人。看来,怀特似乎发现自己最易于在这些穷困潦倒、无依无靠的人身上发掘出他所神往的人性。《乘战车的人》中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类人:由于侨民的身份和与社会习俗相悖的行为,他们备受迫害和折磨,但从精神上说,他们又是上帝的选民,是不幸中的胜利者。《可靠的曼达拉》中的两兄弟亦是如此,他们具有矛盾的特性:很能应付自如而又精神空虚;举止笨拙却资质颖悟。从某种意义上说,怀特的最新也是最长的两部小说中,两个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活体解剖者]]》中的艺术家和《风暴眼》中的老太太——也非例外。在怀特笔下,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被描绘成一种诅咒;这种创作激情使艺术家的艺术产生了毁灭一切的后果,使创作者和接近创作者的人都沦为它的牺牲品。至于《风暴眼》中的老太太,作者则以她在一场飓风中的经历为神秘的中心,从这个中心得出人生的深刻见解,从而揭示出她充满不幸的一生,直到她死。
===晦涩难懂===
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相当难懂,究其原因,则不但因为他有其特殊的认识和特殊的题材,而且同样因为他别具一格地把[[史诗]]的真实和诗歌的感情熔于一炉。在画面宽广的叙述中,怀特采用了高度浓缩的语言,锻词炼句,哪怕是细枝末节也不例外,同时,以极度的艺术夸张和微妙的心理描写,始终如一地追求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使真和美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美,是放射光华和生命、激发天地万物和各种现象的诗意的美;真,纵然一瞥之下可能令人厌恶和惊恐,却是它自身的揭示和解放。

怀特的作品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他善于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大跨度地将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编织在一起,细致深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迷离变幻的感觉。小说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天书,是文学味太重的散文。
=人物评价=
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特里克·怀特。在像历次一样简短的得奖评语中,提到“他以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进文学领域”。在有些地区,这句话多少有点被误解了。其实,这句话的意图,只在于强调帕特里克·怀特在其祖国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因此,不应该被理解为除了他的创作以外,澳大利亚文坛上就不存在一大批重要作品了。

帕特里克·怀特是一位社会批评家,正如一切名副其实的真正作家一样,他主要通过写人来批评社会。他首先是大胆的心理探索者,同时又随时准备提出人生的观念,或者说提出一种神秘的信念,从中获得教益和启迪。他与自身的关系,犹如他与别人的关系一样,是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崇高的企求和刻意的否定,激情热望和清教徒主义互相抗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他自己的高傲气质截然相反,他赞颂谦恭和自卑——一种持续不断的,要求赎罪和作出牺牲的负疚心理。他在高尚地、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和艺术的同时,又疑惑两者的前途,因而不断地受到困扰。<ref name="新浪博客">{{cite web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da720102xx3j.html |title=帕特里克·怀特介绍、作品| accessdate=2019-09-30}}</ref>尽管对怀特的创作有争议,但评论界一致公认他是当今世界上富于才华并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人物]]
[[Category:小说家]]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