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吳保初

增加 8,24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吳保初1.png|缩略图|右|250px|[http://i3.qulishi.com/static/2019/e/5c70acc8e8091.png 原圖鏈接] [http://www.qulishi.com/huati/qmsgz/ 來自历史话题网图片]]]
'''吳保初'''({{bd|1869年||1913年|catIdx=W}}),[[表 |字]]''' 復''' 又字''' 君遂''' [[ ]]'''嬰 '''、'''北山''' [[安徽]][[ 廬江]] 縣沙湖山 ,曾任[[主事]],支持[[戊戌維新]],[[維新四公 。是淮軍將領、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之 ]]之一 。女兒[[吳若男]],女婿[[章士釗]]。
== 簡介 ==  ===渡海省親,“刲膺肉以療”,以盡孝道===光緒十年(1884),[[吳長慶]]奉命率部從朝鮮漢城撤防金州,旋患重病,[[吳保初]]時年16歲,渡海省 ,“刲膺肉以療”,以盡孝道。而吳長慶終於不起,病逝金州營次,諡號“武壯”。[[ 李鴻章]]聞其事,奏表吳保初孝行,朝旨褒許為“孝子”。吳保初亦得以蔭生授為主事,服滿入都,分兵部學習。 ===得慶軍幕府張謇、朱銘盤和周家祿指授===幼年即隨其父 吳長慶在江蘇浦口軍營隨軍讀書。得慶軍幕府[[張謇]]、[[朱銘盤]]和[[周家祿]]指授,深得教益。父喪回籍後,曾隨母拜見時任四川總督的[[劉秉璋]] 。劉與吳長慶 至交,問保初《五經》,保初生疏,遭劉訓斥,從此發奮求學。回京後,拜禮部侍郎[[ 淮軍寶廷]] 為師,受清流派影響甚大,為以後詩文功底打下了堅實基礎。光緒二十一年( 1895),補授刑部山東司主事。旋派充貴州司主稿、秋審處幫辦,任職期間不畏權勢,力平董裕氏冤獄。 ===《陳時事疏》===光緒二十三年,鑑於甲午戰敗,朝廷下詔求直言,保初乃上《陳時事疏》,洋洋灑灑萬餘言,希望皇上“怵危亡” 而“謀富強”。因照例應由堂官代奏,時任刑部尚書的剛毅,抑不上達。吳保初一怒辭官,回到了家鄉廬江。然而,他的奏疏在上海報紙上登了出來,以致出了大 。[[範當世]]稱其“以行得官以言去,古人如此亦堂堂。”他回到家鄉便又捐田又設義塾,還廣結賓客,待到從廬江遷往上海時,身邊已經沒幾個錢了。後來吳保初貧依故人為食客,終不復仕。他後期自號癭公,癭者,贅疣也,蘇軾說“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可見自棄如何。 ===《送任父之申江》===吳保初在未辭官之前,就有變法維新思想,與[[文廷式]]、[[梁啟超]]交好,政治見解頗受此兩人的影響。吳保初尤其難能者,曾慧眼識俊, 《上孫尚書書》薦之於大學士[[孫家鼐]],稱梁啟超“奇才淑質,獨出冠時;綜貫百家,凌躒一代。”並在《送任父之申江》一詩中,寫道: 吾友梁任父,飄零真可哀。    少年入京國,下筆挾風雷。    亦有新亭淚,斯人賈誼才。    江湖須自重,賓獺久相猜。 ===《哭六君子詩》===他未去職以前早有維新思想,滬上僦居後,他的思想漸漸轉向革命。梁啟超經吳保初力荐,得入自強書局,而逐步走向政壇。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後,吳保初正賦閒鄉里,驚悉“六君子”遇難,憤然作《哭六君子詩》以悼:  聖朝不殺士,尼父吊三仁。    西市諸君子,東林舊黨人。    涓涓流碧血,擾擾竄黃巾。    未必逢天怒,陰霾黯紫宸。 ===致書《與東撫書》===光緒二十六年,他致書《與東撫書》,要求袁世凱支持光緒皇帝,實行維新變法。光緒二十七年,他又入京上《請還政疏》,請求慈禧太后歸政於光緒帝,辭旨切直,當路忌之。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說:“廻鑾以後,薄海所想望者,唯此一舉,然莫敢言也,唯君毅然犯政府所最忌而言之。”雖然他是“披瀝直陳”,其目的卻是為了“挽人心而延國命”,“直言所以竭忠”。然而,此疏又被剛毅所格,沒有上達,但疏語卻被世人流傳,聲震天下。 ===徜徉於革命與維新之間===此後,吳保初多寓居上海,徜徉於革命與維新之間。南北士人,訪晤不絕。尤其難能可貴的 吳保初還“屢以身家遮蔽”革命黨人“章太炎、沈翔雲之徒”。章太炎 因《蘇報》案被捕入獄,保初又多方營救。表現了吳保初的思想始終與時推移,始終立於先進者行列的可貴品質。袁世凱授直隸總督時,招君遊天津,月致用度甚豐,但開出的條件是,先生不得議政事。保初終年鬱鬱不樂。袁罷職後,保初念與袁有兄弟之誼,與之往來唱和。光緒末,袁世凱新貴後,吳保初贈詩給袁,寫道:“君王神武丁多故,好建奇功答聖朝”。但袁不肯採納。因此,袁雖贈以重金,保初也斥而不受。其志向之高潔,在其所作《答周彥升》詩中可見一斑:    局促莫如鳥被囚,橫流無計釋幽憂。    丈夫餓死尋常事,何必千金賣自由。 ===逝於上海===民國初年(1912年),因南京兵變,戰事不斷,保初又移居上海,住女婿章士釗、女兒吳弱男夫婦家。其時已得風痺之症,臥床兩載,於民國二年二月二十一日,逝於上海,時年45歲。遵其遺囑,葬於上海靜安寺第六泉旁。吳保初病逝後,維新黨魁康有為為其作《吳彥复墓誌》,革命黨人章太炎為其作《清故刑部主事吳君墓表》,可謂極一時之榮。1940年代,因上海規劃建設需要,又將吳保初墓遷於江蘇崑山教會公墓。<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902/320223.html 吳保初有多愛寫詩?簡介其生平軼事]</ref> ==“家藏書有七萬卷,所與遊皆第一流”== 與湖南瀏陽[[ 譚嗣同]]、 西義寧[[陳三立]]、廣東豐順[[丁惠康]],在當時以名公之子而胸怀大志、卓爾不群,銳意革新,志趣相投,且兼擅詩文,時人稱為 “清末四公子”。他的詩作意境遼闊,善熔古今,有王安石之風。 吳保初典衣留客,篤於友朋。“家藏書有七萬卷,所與遊皆第一流”是吳保初交遊的真實寫照。據初步統計,當時與吳保初交往唱和的名人雅士不下百餘人。 [[袁世凱]]曾多次高薪邀請吳保初赴京任職,吳保初都拒絕了。並作詩以明志:“丈夫餓死尋常事,何必千金賣自由。”此皆足顯吳氏之家風。 吳保初交遊十分廣泛,其原因一為他的出身;一為他的政治活動;一為他的詩文書法的才情和胸襟懷抱。 著有:《未焚草》、《北山樓詩文集》。 ==吳保初與張謇的文墨交遊== 而吳保初與南通[[ 提督張謇]] 的文墨交遊更是值得關注。吳保初在青少年時期認識張謇,應在當時其父吳長慶駐軍的浦口軍營。兩人數十年交誼甚篤,至有兄弟相稱 。 吳保初與張謇的文墨雅趣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一、吳保初與張謇的詩歌唱和 吳保初於光緒二十四年( 1898)作《寄張季直》詩一首: 君居扶海垞,我住北山樓。洒淚一相別,孤鴻又叫秋。寂寥成獨笑,愴惻憶同遊。欲問臨淵意,持竿下直鉤。  張謇也有《送吳保初》之詩: 封書朝未叩重閽,夕載妻拏去國門。擊鼓丞卿持舊怒,投梟王母沛新恩。是非彼此寧無定,忠孝聲名要有根。第一男兒辛苦事,不令哀餓到王孫。 這詩首是在吳保初作《寄張季直》詩之前,即吳保初於 1897年上《陳時事疏》之後不久,封書未達,攜妻去國;是非忠孝,自有定論。詩中張謇給予吳保初以哀憐,同時也給予吳保初以鼓勵,要“忠孝有根”,要做世間第一流男兒。 1913年,吳保初去世後,張謇作《挽吳彥复先生》一首: 十年寥落吳公子,家國艱辛不自由。世論推歸南部黨,詩才寄與北山樓。舍銀散客貧能壯,鶯燕離巢說尚愁。萬事分明一杯水,逍遙今看海鯤遊。 兩代交好,一世離愁,吳保初二弟走了,帶走了無限的遺恨。 二、吳保初與張謇的文房雅玩 吳保初喜收藏,尤以收藏昌化石、古錢幣稱於時。張謇作《題昌化石篋》,有解嘲之意: 吳君遂藏石甚富,既為題匣,系詩嘲之,時新納姬人。 幾年京洛吳公子,買石揮金肯就貧。亦幸尚饒花乳硯,不愁壁立對佳人。君能摹印偏工懶,日日高舂尚愛眠。只恐他年韓約素,人間無數印文傳。 在陳詩《北山樓詩續書後》中,有一首詩: 癭廬摹拓有藏泉,佳貝名刀記燦然。競與缶廬花乳印,相隨羽化不知年。 陳詩在其詩下註解道:先生(指吳保初)官京師日,買昌化雞血圖章十二方,吳倉石為鐫之載於《缶廬印譜》。先生既寓滬,貧甚,以三百金質於合肥龔心銘景張,約期二年贖。越數載,居津,積金欲贖,龔持不可。泗洲楊文敬公慨贈千元自為居間乃得歸。先生既沒,此印章歸張季直,今季直及子孝若皆逝,此印不知歸於何所矣。 三、吳保初對張謇書法的欣賞
== 簡介 ==吳保初欣賞張謇書法大氣磅礴,易識易認的平易實用之風。最終吳保初請張謇題耑《北山樓集》,體現出吳保初的書法審美側重於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統一。  光绪十 吳保初家族廬江《鰲山吳氏宗譜序》也請張謇撰書。《鰲山吳氏宗譜》為民國三 (1884 ( 1914 十一月 长庆病重, 由吳長慶長子吳 初驰往待疾,事闻于[[朝廷]] 德纂修。譜序中名人甚多 特旨褒嘉 而獨以手跡刊刻於首位者 且授[[主事]]。服丧期满入[[京師]] 僅張謇一人 分[[兵部]]学习 可見吳長慶家族與張謇交誼之深厚 光绪二十一年(1895)补授<ref>[[刑部]]山东司[[主事http://www.zhangjianchina.com/view.asp?keyno=3936 吳保初與張謇的文墨交遊>張謇紀念館]],旋派充贵州司主稿、秋审处帮办,任职期间不畏权势,力平董裕氏冤狱。</ref>
光绪二十三年(1897)鉴于[[甲午戰爭]]之败,保初乃上《陈时事疏》,直“以亡国之说,告之于皇上”。冀其“怵危亡”而“谋富强”,被[[刑部尚书]][[刚毅]]压下未报,保初乃愤然引疾南归,然而他的奏疏在上海报纸登了出来,以致出了大名。==子女==
他未去职以前早 吳保初生 二女,名為[[ 维新吳弱男]] 思想,[[ 梁启超吳亞男]] 初入京才24岁 。對於兩個女兒的教育上 保初 即视为“奇士” 除了言傳身教,還嚴格要求她們 培養其獨立與志 文渊阁大学 ,最終姐妹倆都成為了革命志 [[孙家鼐]]力荐,梁因此得 。她們不僅是最早加 自强书局。[[戊戌变法]]前后 同盟會的成員 他著文痛论阻挠新法 還是中國婦女運動先驅者 害。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斬殺]],他时已南归,又写《哭六君子》诗并“为亡人讼冤”
辛丑以后他又入京上疏归政权给[[光绪帝]],他同时写信给[[袁世凯]]劝其“行[[尊王攘夷|桓文之事]]”,主旨在于支持[[光绪帝]]实行变法。袁 姐姐吳弱男 在长庆[[幕府]] 遭遇北洋軍閥的拉攏、利誘和收買 与保初有兄弟之交 但她義正言辭 袁显贵以后 不為脅迫。1927年 保初勉以“君王神武丁多故 李大釗被捕 好建奇功答圣时” 吳弱男還設法營救 但袁不采纳 後來又冒著生命危險 赠以重 多方籌措資 金, 保初亦斥而不受 為李大釗安葬,幫助解決其家屬生活問題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 其妹吳亞男曾將自己從祖上分得的嫁資 舟过[[玄海滩]]时 賑濟貧苦 有“舟人那识伤心地,遥指前程是马关”(《乙巳游日本绝句》)之句,赋诗寄慨,忧伤国 資助公益 他又 [[苏报案]] 武昌起義後,孫 山回國履新 保护过入狱革命派的[[章太炎]] 吳亞男購洋房、汽車相贈 並稱“ [[革命党]] 為國家,非為孫先生 认为朋友 他既维新又革命,还和先维新后[[保皇黨]]的[[康南海]]、[[梁啟超]]保持联系 ”一時傳為美談 等到党禁和缓,保初始悄然回<ref>[[天津]] https://www.sohu.com/a/296776050_223863?sec=wd 廬江故事 不久即患[[中风味濃情長!一起來聽聽吳老帥的故事]],手足偏废,对于国事就少过问了。</ref>
宣统三年春南归[[上海]],卧床两载,民国2年(1913)春病逝,葬沪[[静安寺]]侧。
==参考来源==
72,7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