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連戰

移除 16 位元組, 4 年前
政商人脈
[[連震東]]夫婦之所以將房屋租給“北企”,並介入金融業,是有其原因的。早期,台灣金融保險業尚未開放,政府要開放給誰經營,全憑黨、政關係及地方士紳的派系脈絡。連家早期之所以能參予金融行業的投資,除了遠瞻的眼光之外,連震東的黨政力量更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同樣,“北企”的董事長[[陳逢源]]與[[連震東]]是台南老鄉,均是當地望族,更是連震東早年在任職台灣《民生報》時的同事,他們曾經合夥經營“台灣土地株式會社”未成功,會社解散後,連震東分得台北中山北路一筆一甲多的土地,後來被政府接收,連震東便將部分所得轉而投資“北企”。由於連震東的黨政關係良好,陳逢源當然也樂於讓連成為其原始股東之一。投資“北企”之後,趙蘭坤接著便擔任了“北企”的董監事,從此,連家便逐步涉及金融機構。據“北企”內部人員表示,“北企”當年由“合會儲蓄公司”轉制為銀行的過程中,時任內政部長的連震東確實幫了一些忙,不過如何幫忙的,該員則表示不便明說。“北企”銀行專向中小企業提供專業信用,目前共有8家總機構,235家分支機構。
“彰化銀行”董事長[[張聘山]],是連震東在日本東京慶應大學讀書時的同窗好友,世交基篤,大約 在一九五三 在1953 或一九五四 或1954 年前後,張聘山經常勸說連震東,有錢就多買一些“彰化銀行”的股票。在張聘山的一再引介下,連震東大筆購進“彰化銀行”的股票,目前連家仍以“彰銀”的持股較多,獲利也相當可觀。
由上可見,連震東在內政部長任內藉金融與土地的“運作”積累了連家財富,一般而言,這種“運作”最需要的乃是“人脈”,而連家最具備的恰好就是“人脈”。向“彰化商業銀行”貸款買地,找人合建,合建後又出租,然後全數買回又出租北“北企銀行”,如此獨特的貸款與收租策略的施行,靠的就是“人脈”,連震東精明地將這種“人脈”關係運用為“財富”,從而在四十多年中創造了連家的“經濟奇跡”。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