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3
次編輯
變更
魏辅文
,→人物经历
== 人物经历 ==
* 1980~1987年, 在西华师范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辅文院士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30多年, 率先将种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到大熊猫研究中, 开拓了濒危动物种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研究领域, 系统阐明了大熊猫的种群历史、濒危原因、适应性演化机制与演化潜力等科学问题, 以大熊猫为模型揭示了食性特化动物类群在食性转换和特化历程中如何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产生适应性演化的规律.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在Science, Nat Gene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Curr Biol, Mol Biol Evol, Ecology, Mol Ecol, Funct Ecol和Conserv Biol等SCI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 2006年利用大熊猫粪便DNA开展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的研究成果在Curr Biol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Nature, Science等杂志和媒体均发表相关评论和报道, 并入选2006年度美国Discover杂志12大生物科技新闻. 2007年在Mol Biol Evol上发表有关大熊猫是否走到演化尽头的文章再次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 入选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2010年有关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对该地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威胁的文章发表在Conserv Biol上, Science在Random Samples栏目发表了“Hope for wild pandas”评论, 对该项工作进行了报道和评价. 2011年有关大熊猫肠道菌群帮助消化竹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工作发表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上, Nature等媒体对此做了报道和评价; 大熊猫喜欢原始林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iol Lett, 引起Nature和Science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2013年首次利用种群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大熊猫种群演化历史和局域适应, 相关成果在Nat Genet上以封面文章发表, Nat Genet同期进行了报道评述. 2015年有关大熊猫能量代谢维持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 Science同期进行了报道评述. * 2017年有关大熊猫和小熊猫伪拇指发育和食竹食性趋同演化的基因组学机制研究成果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上发表, Proc Natl Acad Sci USA同期进行了报道评述, Nature等媒体对此做了广泛报道和评价. 2018年, 有关大熊猫及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成果发表在Curr Biol上, 发现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达26~69亿美元, 是大熊猫保护投入资金的10~27倍, 回答了公众长期关心的“投资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是否有价值”的问题, 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先后应邀为Mol Biol Evol, Mol Ecol, Trends Microbiol, Conserv Biol, Sci China life Sci以 及《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等杂志撰写综述和评述文章.
* 魏辅文研究员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长、国际保护生物学协会中国区主席和世界兽类学家联合会执委; Conserv Biol, Proc Royal Society B, Sci China life Sci, Integr Zool, Curr Zool等刊物编委; 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熊类专家组和小型食肉动物专家组成员. 此外, 曾兼任国家林业局“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林业局“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
* 主要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率先将种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到大熊猫研究中,阐明了大熊猫的种群历史、濒危过程及演化潜力。揭示了大熊猫在食性转换和特化历程中如何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产生适应性演化的规律。阐明了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崩溃的机制,推动了国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ure Genetics, PNAS, Current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Ecology和Conservation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