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張秀亞

移除 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崛起於五○年代台灣文壇的張秀亞,1919年9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滄縣。自幼受文學薰陶,四歲即開始認字。七歲時舉家遷天津後,入天津貞淑小學就讀。九歲時因大量閱讀各種文藝刊物,逐漸開啟小秀亞創作的興趣,始於各大報紙之兒童周刊發表文章。193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頗負盛名的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與作家[[羅蘭]]、[[王怡之]]為同窗好友。求學期間成績優異,曾獲得全省師範會考第三名。此時的張秀亞在師長的鼓勵及自我的期許之下,開始以「陳藍」、「張亞蘭」的筆名發表文藝創作,在女師前三年頻頻向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投稿時,受到名作家[[沈從文]]及主編[[蕭乾]]的鼓勵。十五歲更常發表詩作於校刊,成為同學口中的「小小詩人」。高中時代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大龍河畔》,贏得「北方最年輕作家」的稱號。1937年,寫成八千字散文〈尋夢草〉,發表於10月21日大公報散文特刊,與名作家[[何其芳]]散文同版刊出,當時她還是十八歲的中學生。而更巧合的是,在數年後的張秀亞憑著自己的努力及才學,被稱作傳承何其芳美文風格的女散文家。<ref> {{cite web | url =http://tlm50.twl.ncku.edu.tw/wwzxy1.html | title =在文字草原裡尋夢的牧羊女— — 張秀亞 | accessdate =2019-03-22}}</ref>
其著作有詩集 [[ 《水上琴聲》,散文集《三色堇》、《牧羊女》、《愛琳的日記》、《北窗下》、《湖上》,小說集《尋夢草》、《七弦琴》, ]] 加上翻譯與合集選集等總計六十餘種,三十年間不但著作等身,也獲獎無數如:中國文藝協會首屆散文獎、婦聯會新詩首獎、中央婦女工作會首屆文藝金質獎章、中山文藝獎散文獎等。直到新世紀的2001年,仍獲台北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榮譽獎章」。
==女性抒情散文之典範==
張秀亞作品橫跨新詩、散文、小說、翻譯四大領域,而以散文創作最受人注目。而她小說處理的,也多半是淒迷如夢的愛情故事,流貫其間的,也仍是作者一份詩意的憂鬱之情。比起小說,其散文主題的面向較廣:從五○年代「平凡、素樸而詩意化的」文字鋪陳,到六○年代展現生活中「最細微瑣碎卻顛撲不破的真理」;七○年代因厭倦都市生活而歸趨田園的平淡風格,至八○年代的「回顧歷來創作的足跡」。[[劉登漢]]編著的《現代台灣文學史》分析張秀亞的散文創作技巧,認為她以「虛實結合、意象動人」的手法,「抓住帶有本質特徵的細節加以重點刻畫,反覆宣染,以盡其意。」
張秀亞作品以 [[ 《三色堇》、《北窗下》、《曼陀羅》、《牧羊女》 ]] 最受讀者喜愛,不僅在兩岸及華文世界暢銷一時,其中一部份更編入台灣中學及大學國文教材中,數十年來對華文文壇有深遠影響,美國三所大學曾以「張秀亞」作為專題研究。雖然散文技巧日新月異,但張秀亞溫婉的散文風格,仍常存於讀者的心目中。張女士晚年移居於美國與兒女同住,於2001年6月29日,病逝於美國加州橙縣醫院,享年83歲。
==作品==
[[ 《三色堇》 《北窗下》 《尋夢草》 《牧羊女》 《曼陀羅》 《我與文學》 《凡妮的手冊》 《懷念》 《少女的書》 《湖上》 《愛琳的日記》]] [[ 《兩個聖誕節》 《張秀亞散文集》 《張秀亞選集》 《詩人的小木屋》 《湖水.秋燈》 《水仙辭》 《天香庭院》 《人生小景》 《心寄何處》 《書房一角》 《寫作是藝術》]] [[ 《石竹花的沈思》 《白鴿.紫丁花》 《與紫丁香有約》 《海棠樹下小窗前》 《月依依》 《感情的花朵》 《女兒行》 《在大龍河畔》 《幸福的泉源》 《感情的花朵》]] [[ 《女兒行》 《那飄去的雲》 《尋夢草》 《張秀亞人生情感散文》]]
9,2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