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趙烈文

增加 5,48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https://www.360kuai.com/pc/9fd21358b64d53c40?cota=3&kuai_so=1&sign=360_e39369d1] ]]
==生平簡介== 出身世家,其先祖[[趙申僑]]是康熙朝名臣,官至戶部尚書。父趙仁基,道光進士,官至湖北按察使。趙烈文自幼 紮實地系統地學習了傳統教育 聰慧,4歲即進私塾讀書 ,烈文少有文名,三次應省試而不第,於是絕意仕途,專心鑽研務實之學。
咸丰五年十二月,[[曾國藩]]坐困南昌,大約在1856年1月由[[周腾虎]]引荐出入曾國藩幕府。當天參觀樟树镇的湘军水陆各营,烈文曰:“樟树营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國藩對他說的話感到十分氣惱,認為這個年輕人恣意妄言,不懂軍事。
不久[[周凤山]]部湘军在幛树果然大败。曾國藩請趙烈文講出為什麼看出周鳳山湘軍不可依重的道理,曾氏聰明,對趙烈文有了新的認識。他對清廷的看法是“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之後由於趙烈文母親病故,他就回到老家守喪,這一呆就是五年。曾國藩始終沒有忘記這個青年,咸豐十一年的時候,曾國藩專折奏調赴軍營,稱其“博覽群書,留心時事,可堪造就”。由此,趙烈文開始了真正的曾國藩幕僚工作,這年他剛剛年滿三十歲。兩年後,也就是同治二年,由於工作出色,就連在攻打南京城的曾國荃多次向曾國藩索要趙烈文輔助他。同時做曾家兄弟的秘書和“高參”,為其謀劃政務,提供建議,凡運籌決策以及軍書章奏,多出裁定”。    趙烈文預言的基礎來源於深厚的學識和廣博的見聞。他讀書講究經世致用,他熟讀史書,對歷史上的成敗興亡故事爛熟於心,像《資治通鑑》這樣的名著,他至少通讀了5遍。27歲時,他立志要通讀二十四史,在日記裡寫道“少時讀書多不肯竟,學正史中終卷者,兩漢、三國、通鑑而已。馀雖多泛覽,而掩卷茫然,深自痛恨,今發願句讀《二十四史》一過,自非有故不得間止,後廢業者無顏展此卷矣”。最後順利實現了通讀二十四史的志向。 趙烈文喜做山水之遊,自謂“天下行省十八歷其十一”,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頗令人稱奇的是,他不僅精通醫藥,而且長期研究易經,擅長卜卦。每遇大事難以決斷之時,他都會尋求易經幫助。庚申年間,當李秀成率太平軍席捲江南之時,他果斷說服家人逃到上海崇明島。在上海,他依靠醫術謀生,時常出入租界,直接感受到了歐風美雨。 4年後,當趙烈文回到故鄉常州,發現趙氏宗祠屋宇雖然還在,但牆壁倒塌,神牌、神櫥不知所踪,街道不可辨識。 退隱:“雖萬戶侯不易也”   趙烈文並非沒有做官的才能,曾國藩認為他“天分絕頂”,“再能勉力,便為全才”。曾國荃、李鴻章等人也十分器重他,多次上奏保舉,為他謀差。但趙烈文考慮到家室負累,“愛錢無以對知己,不愛錢無以了一身”,並且自身性格散誕,不願打著老師曾國藩的旗號升官發財。他的生平志向只不過是“求一技之安,得以安隱讀書而已”。於是,光緒元年(1875),在做了7年“市長”後,趙烈文找了一個藉口,主動辭官退隱。辭官之際,他感到“如釋重負,身心泰然”,此後終身未再出仕。   退隱生活自在逍遙,除了偶爾外出訪友、寄情山水外,趙烈文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在一座花式園林裡讀書著述、把玩金石碑帖。這座花式園林是他在同治四年(1865)買了四畝地後開始修建的,斷斷續續修了22年。趙烈文稱之為“能靜居”“靜圃”,當地人則俗稱“趙園”,他為這座宅子付出了不少心血,多次從上海、蘇州等地買來奇花異草,親手種植。至光緒十二年(1886)全園完工之日,已有“樓堂榭亭為屋一百二十間,走廊內外通共八十餘間”,此外還有石山兩堆,大小橋六架,“果樹、花卉以千記”。他還特別建了一座藏書樓,命名為“天放樓”。十幾年不停地買書藏書,最終達數万卷,成為江南有名的藏書之所,時人章鈺曾有“天放樓金石圖書之富,標映南中”之說。 如今,歷經時事動盪,戰火烽煙,這座大園林仍幸運地保存完好,它和隔壁的曾園合在一起稱為曾趙園,是江南地區著名園林之一。曾園也是一個大有來頭的園子,其主人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孽海花》的作者曾樸。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在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動盪年代裡,財富煙消雲散的過程更快。雖然趙烈文被後人譽為“天才預言家”,但他大概沒有料到自己花了22年心血建成的江南名園會那麼快地易入他手。 光緒二十年(1894)趙烈文去世後,家境迅速衰落,藏書也被陸續變賣。民國初年,趙園被另一個常州巨富盛宣懷購得,盛又將其舍予常州天寧寺為其下院,此時上距趙烈文去世還不到20年。其實,早在光緒六年(1880),趙園規模初具之時,趙烈文就希望居住者要“念創業之不易,修身慎行以答天休,庶幾永之,以保守之,豈不美哉”。光緒十二年(1886),趙園建設將畢之際,他似乎也有了一些不祥的感覺,覺得“家況日落”,20年建造已“力為之疲,神為之瘁”。據說,1931年趙烈文女婿鄧邦述曾策杖重遊故地,於園中兀坐移時,看到物是人非,書去樓空,不覺感慨萬端,淒然而歸。 趙烈文一生著述頗豐,但除了留下了《能靜居日記》和《落花春雨巢日記》兩部日記外,其它詩詞文稿都失落了。《落花春雨巢日記》記錄他的早年經歷,目前仍未刊行。能靜居日記》則有洋洋200萬字之多,起自咸豐八年(1858),止於光緒十五年(1889),首尾30餘年,完整無缺。內容包羅萬象,精彩紛呈,對晚清政治、經濟大政,尤其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李秀成等人都有最直接真切的觀察。學界公認其價值不在被譽為晚清四大日記的《翁同龢日記》《湘綺樓日記》《越縵堂日記》《緣督廬日記》之下。        
曾國藩始終沒有忘記這個青年,咸豐十一年的時候,曾國藩專折奏調赴軍營,稱其“博覽群書,留心時事,可堪造就”。由此,趙烈文開始了真正的曾國藩幕僚工作,這年他剛剛年滿三十歲。兩年後,也就是同治二年,由於工作出色,就連在攻打南京城的曾國荃多次向曾國藩索要趙烈文輔助他。同時做曾家兄弟的秘書和“高參”,為其謀劃政務,提供建議,凡運籌決策以及軍書章奏,多出裁定”。曾國藩十分賞識他,兩人亦師亦友,親如家人,成為無所不談的忘年之交,甚至於一天之中密談三四次。有時候曾國藩來找他,看到有客,或者在吃飯,曾還會在客廳裡耐心等待。以曾國藩當時的身份,等待一個幕僚,可見兩人關係之親密。
72,78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