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珥

增加 1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生平==
他在小年期的白仁傑的門下修學。22歲拜大儒家李滉為師。後與『退溪李滉』一起並稱為朝鮮思想界的 [[ 『雙璧』,『二大儒』 ]] 。李珥的主理説不同於傳統的朝鮮半島朱子學,後經過發展成為一門新學派即「主氣論」學派。李氏朝鮮社會各界都受到這種思想積極的影響,擬議的政改方案還積極參與政治的各個方向。
2006年發行的新版南韓5000韓元的紙幣肖像畫的正面即為『李珥』以及栗谷出生地點烏竹軒圖案和竹子,而背面為李珥母親[[申師任堂]]的一副名畫草蟲圖 。2009年發行新版50,000韓元的紙幣肖像畫的正面即為[[申師任堂]],母子同為韓元正面肖像畫在韓國歷史上還是首次。
==事績==
李珥是[[李元秀]]與申師任堂的第三個兒子,出生於江陵(江原道)。其母申師任堂在詩文和書畫上有很高的造詣,李珥從小受母親的薰陶,8歲就能作漢文詩,嘉靖廿七年(1548年),13歲的李珥考中進士初試,震驚了當時江原道的教育界。嘉靖三十年(1551年),其母申師任堂離世,後李珥離家進金剛山學禪,經過長期的苦心探究,對禪學取否定態度,重回家鄉攻讀 [[ 儒學典籍 ]] 。嘉靖卅七年(1558年)去陶山拜大儒家[[李滉]]為師。嘉靖卌三年(1564年)再次考中生員、進士科和明經科,歷任戶曹佐郎、吏曹佐郎、戶曹判書、大提學等官職。在因病辭官期間,他回到地方專心從事書院教育事業。
隆慶二年(1568年),李珥代表朝鮮國出使明朝,期間著有《精言妙選》<ref name="张伯伟2000">{{cite book|author=张伯伟|title=中国诗学硏究|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SoJM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辽海出版社|isbn=978-7-80638-723-8}}</ref>,充分而又細膩地表現出他去中國後的複雜心態。詩中有對中國禮義文化的傾慕衷情;有對明朝軍防窳敗的擔憂,也有對京師恢弘場面的神往。
李珥反對朝鮮傳統朱子學者的「理氣互發論」,主張 「理氣兼發論」, 創立了朝鮮朱子學的新學派即「主氣論」<ref name="编辑部">{{cite book|author=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编辑部|title=中国大百科全书: pt.1-2&#93; 哲学|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coUAQAAMAAJ|publisher=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f>學派。他在理與氣的關係上,既批判李滉的「理一元論」,又反對[[徐敬德]]的「氣一元論」,提出自己「獨特」的「理氣二元論」。成為従來朱子學的一個発展方向。
李珥的理氣二元論認為世界是由「氣」和「理」所構成,理氣「渾淪無間」,「實無先後之可言」,「理氣」就是「天地之父母」,天地就是「人物之父母」。李珥的二元論的立場使他轉向客觀唯心主義。李珥在 [[ 《答成浩原》 ]] 中說:「推本其所以然,則理是樞紐根柢,故不得不以理為先」。但李珥在批判老師李滉的「主理論」中,使用了唯物辯證觀點,主張形成天地萬物的物質基礎是「元氣」,認為充滿天地之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構成的。如枯木有枯木之「氣」,死灰也有死灰之氣,世界上沒有有形無氣的東西。這種「氣」本身具有運動能力。理是無形無為的存在;氣是有形有為的存在。李珥把事物運動的內在原因稱之為「機」,認為「機」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據,決沒有外在的「使之者」。二元論的思想反映了一種新的宇宙觀的形成。
「四端七情理氣之爭論」中,李珥反對李滉的「四端則理之發,七情則氣之發」的觀點,提出「四端七情」均是「氣發而理乘之」的觀點。    李珥政治上代表中小地主階層利益,在與循舊保守勢力的鬥爭中,提出了許多超越於前人的進步觀點。李珥擔憂國家的命運,向國王提出了改貢納、改軍籍、合併州縣、庶民許通仕路等改革方案,謀求國家的安全和繁榮富強。李珥還為國家培養了一批「經國濟世」的人才,對朝鮮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李珥哲學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朝鮮先進哲學思想家所繼承和發揚。
萬曆十一年(1583年)上書14代國王朝鮮宣祖,提出 [[ 「十萬養兵」 ]] 的建議。認為朝鮮輕視國防會招致北方女真族和南倭(日本)的侵略,要加強國防,建設常備兵的必要。
==著作==
9,2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