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瑪麗·愛因斯沃斯

增加 65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3、抗拒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大哭,但是當媽媽回來並想靠近孩子的時候,孩子很難被安撫,而且看起來還很生氣。大約10%的嬰兒屬於這種抗拒型依附型。在這種關係中的媽媽對孩子不很負責也不關心,而孩子則對媽媽反應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時也不特別高興。
愛因斯沃斯突破性的陌生情境測驗研究工作使後世學者,和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理論的不同風格,更進一步讓我們了解,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的社交行為。依附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兒童和母親互動的關係,愛因斯沃斯認為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在建立其人際關係時 ,特別是親密關係 ,這些特點仍會顯露出來,終其一生依附關係都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後的兩性關係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和社交生活。<ref name="NYT"/><ref name=“壹讀">{{cite web |url=https://read01.com/mxoMNO.html | title= 【科研助手】瑪麗·愛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 | language=zh | date=2016-03-09  | publisher=壹讀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18}}</ref>  以上三種中,以矛盾型依戀的孩童最易於長大後產生成人的分離焦慮。他們可能會以用嚎啕大哭、吵鬧等阻止對方離開;失敗的話會情緒低落,又會嘗試與對方疏離,好讓自己別太傷心;要是對方仍不回來的話,他們會嘗試接受分離,正常生活,但想到對方時仍會傷心。<ref name=“kk">{{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psychology/6l9m29m.html | title= 「相處課」不在身邊便懷疑對方,分離焦慮症患者最需要一個抱抱 | language=zh | date=2018-05-10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21}}</ref>  當成年人有需求,需要尋求幫助時,我們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侶)。依附理論 是近年來探索愛情及兩性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ref name=“失落">{{cite web |url=https://inbound.tw/writer/article/read/2908 | title= 「你是不是不愛我?」──從依附理論看情緒勒索 | language=zh | date=2017-03-25  | publisher=失落戀樂園 | author=花園園丁 | accessdate=2019-08-18}}</ref>  
== 主要著作 ==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