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瑪麗·愛因斯沃斯

移除 62 位元組, 5 年前
調整排版
===學術生涯===
[[File:愛因斯沃斯 1.jpg | thumb | 220px | right | 加拿大婦女軍團少校 [https://wikivisually.com/wiki/Mary_Ainsworth 原圖鏈接]]]
愛因斯沃斯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留在其母校擔任教師。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她在1942年加入加拿大婦女軍團,並擔任陸軍考官,她的職責包括管理臨床評估和人員評估測試。 不久後她升級成為加拿大婦女軍團人員主任顧問,並於1945年陞升成為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愛因斯沃斯回到多倫多大學繼續教授[[人格心理學]] <ref>Klopfer, B., Ainsworth, M. D., Klopfer, W. E., & Holt, R. R.(1954), Developments in the Rorschach technique (Vol. 1). Yonkers-on-Hudson, NY:World Book.</ref>
在1950年,愛因斯沃斯與 多倫多大學 期間,她邂逅了 心理 系研究生[[倫納德· 愛因 斯沃 ]] ,二人相愛在1950年 結婚, 因為 ,他們移居[[ 納德到 敦]]以方便安斯沃思至[[ 倫敦大學 ]]完成他 博士學位 。同時也因為安斯沃思的職業生涯的 關係, 而搬家 愛因斯沃斯陪伴安斯沃思 倫敦。瑪麗加入了一個研究團隊,與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 (John Bowlby),一起研究與母親分離對嬰兒個性的影響。1954年,為了更深入的研究,她遠赴非洲烏干達,跑遍了六七個村莊,對那裡的母嬰進行了「斷奶」實驗。她甚至學會了當 不同 的語言,之後她根據這段調研 撰寫了《 包括 烏干達 的嬰兒期》(Infancy in Uganda,1967)一書,成為心理學上的經典著作 。<ref name=“每日頭條"/>
1955年至1974年期間,她長期在[[翰霍普金斯大學]]當任教授,最後於1975年搬至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在[[維吉尼亞大學]]教學並定居,並在1984年成為維吉尼亞大學的名譽教授退休。退休後,她在1989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ref name=“知乎"/>,並在1998年獲得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學士終身成就獎。
在1950年,愛因斯沃斯與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倫納德·安斯沃思]]結婚,婚後因為倫納德·安斯沃思博士學位關係,他們移居[[倫敦]]以方便倫納德·安斯沃思至[[倫敦大學]]完成他博士學位。
愛因斯沃斯和她丈夫安斯沃思的婚姻關係只維持了10年,他們在1960年離婚。在這10年中,因為安斯沃思的職業生涯的關係,愛因斯沃斯陪伴安斯沃思到不同地方,讓她有機會和許多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見面,包括英國發展心理學家 [[ 約翰·鮑比 ]] 他們也曾搬到安斯沃思之後加入鮑比的研究團隊,一起研究嬰兒與母親分離對嬰兒個性的影響。1954年,為了更深入的研究,她和研究團隊遠赴非洲[[烏干達]]的[[坎帕拉]], 他們去了烏干達六、七個村莊,愛因斯沃斯更學會當地的語言。 在烏干達 的這段期間 ,愛因斯沃斯進行了她的第一次“母嬰”觀察。並因實地觀察及研究,愛因斯沃斯進而發表其第二本著作,《烏干達的嬰兒期》。<ref name=" Bretherton">Bretherton, I. (2003). Mary Ainsworth: Insightful observer and courageous theoretician. Portraits of pioneers in psychology, 5, 317-331.</ref><ref name=“每日頭條"/>
== 學術貢獻 ==
83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