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4
次編輯
變更
趙忠堯
,無編輯摘要
[[File:趙忠堯.jpg|thumb|200px|赵忠尧]]
'''赵忠尧''' ({{bd|1902年|6 (1902年6 月27日|1998年|5 —1998年5 月28日|catIdx=Z趙}} ), 中国[[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和启蒙者。[[浙江]][[绍兴]][[诸暨]]人 。其早期对[[γ射线]]散射中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的实验发现 , 在[[正电子]]、[[ 反 物 质]]的科 理 学 发现史上有重要意义。他在1930年成為歷史上首名捕捉[[正電子家]] 的人 , 其研究直接促成物理學家[[卡尔·戴维·安德森]]於1936年獲得諾貝爾 中国核 物理 學獎,安德森在晚年承認他的 研究 是 和加速器 建 基在趙忠堯 造事业 的 基礎之上 开拓者 。<ref>[http://darkwing.uoregon.edu/~chinaus/publications/Minerva-2004.pdf CONG CAO, "CHINESE SCIENCE AND THE ‘NOBEL PRIZE COMPLEX", Minerva 42: 151–172, 2004]</ref> 1920年(民国九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1930年(民国十九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原子核反应研究。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忠尧主要从事核物理研究,特别是硬g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建成中国第一、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为在国内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是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他观测到的正、负电子湮灭辐射比后来[[卡尔·戴维·安德森]]看到的正电子径迹 早两年。赵忠尧的研究成果为研制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 1998年5月28日15时55分,赵忠尧因病逝世,享年96岁。
==生平==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6月27日,赵忠尧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
1920年([[民国]]九年),赵忠尧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4年(民国十三年),赵忠尧毕业后任国立[[东南大学]]助教。
1925年(民国十四年),赵忠尧从东南大学毕业后任[[清华大学]]助教。
1927年(民国十六年),赵忠尧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从师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密立根教授。
1929年(民国十八年)底,赵忠尧发现硬γ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通过重金属铅时出现了“反常吸收”现象。
1930年(民国十九年),赵忠尧获得博士学位,前往[[德国]]哈罗大学物理研究所工作。9月赵忠尧发现与“异常吸收”同时存在的还有“额外散辐射”,又写出题为《硬γ射线的散射》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
1931年(民国二十年)秋,赵忠尧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原子核大师卢瑟福(E. Rutherford)一起工作。同年底,赵忠尧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边教书、边用盖革计数器进行γ射线、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的研究工作,论文发表在中国的《物理导报》和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卢瑟福在赵忠尧先生写的“硬γ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论文前加了按语:“这一结果提供了‘正-负’电子对产生的又一证据。”同年在中国首次开设核物理课程,并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主要成就==
*发现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测到[[正电子]],实验发现[[反物质]] 。1930 。 1930 年,赵忠尧发表《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和《硬γ射线的散射》等论文,发现了[[γ射线]]通过量子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即[[电子对湮灭|正负电子对湮灭]]现象,实验观测到正电子。该发现是[[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赵忠尧并没有因该项成就被授予诺贝尔奖。两年后,他的同学[[卡尔·戴维·安德森|安德逊]](C. D. Anderson)在[[云室|威尔逊云雾室]]中观测到宇宙线的反物质——正电子的径迹,获诺贝尔物理奖。安德森注意到有一个粒子,它在磁场中的弯曲方向与电子在磁场中的弯曲方向相反。因此他知道这个粒子带着一种不同的电荷,他还知道这个粒子的质量跟电子质量差不多。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个粒子的质量介于电子质量和质子质量之间。这是第一种被发现的反物质。他在回忆中提及:“我依稀记得,当时有一个研究生。我猜他跟其他研究生一样,没有读过所有的理论。因此他(看到实验结果后)没有立即认识到那就是反物质;而反物质此前就已经被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预言出来了。”安德森提及的这件事是指1929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生赵忠尧曾经也发现过相关的实验现象,但貌似他当时的论文重点放在了硬伽马射线的散射上,而不是正反物质的湮没现象。赵忠尧后来也没有再继续跟进或指出正电子的说法,因此诺贝尔物理学奖最终颁给了卡尔·安德森,并第一次与华人科学家擦肩而过。<ref>[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70724/384589 有关正电子的发现]</ref>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教授曾经评论:“要不是赵教授在30年代对正负电子湮灭发现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就不可能有[[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就没有今天的物理研究。”
*在中国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1932年回国后,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在[[清华大学]]建立了核物理教学实验室,从事γ射线、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的研究工作。期间发表了《硬γ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等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和论文。195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核物理方面的工作,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使中国加速器技术迈出了第一步,还发展了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对中国高技术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他主持下,以静电加速器为基础又建设了中国最早的核物理实验室,开展了中国最早用加速器的核物理实验。并且主持在[[中国科技大学]]建立起一个专业实验室,开设了β谱仪、气泡室、γ共振散射、[[穆斯堡尔效应]]、核反应等较先进的实验。此后北京开建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加速器]]、[[质谱仪]]和[[同步辐射]]应用设施等等并投入运行,都积累着赵忠尧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
*启蒙中国的核物理科学。首次在中国开设核物理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在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培养大批人才,为中国核物理宗师,被称为“中国原子能之父”。桃李满天下,学生中许多为有关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如[[王淦昌]]、[[钱三强]]、[[钱伟长]]、[[王大珩]]、[[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赵仁恺]]、[[冯端]]、[[朱清时]]等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诞生,第一枚氢弹爆炸,[[09I型核潜艇|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第一个高能量正负电子对撞机]]问世,[[秦山核电站|第一个核电站]]动土兴建……这些原子能开发领域的成果,有将近一半的技术力量来自赵忠尧和他的学生们。赵忠尧奠定了中国原子核能事业的基础。
==荣誉表彰==
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后世纪念==
2002年6月27日,赵忠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6月4日,赵忠尧先生生前工作过的[[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在高能所报告厅联合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2008年7月6日上午,赵忠尧先生塑像揭幕仪式在[[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楼前隆重举行。“中国科大赵忠尧奖学金”签字仪式在近代物理系办公楼210会议室举行。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物理学家]]
[[Category:教授|Z]]
[[Category: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