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冬季的小桥(李浩)

增加 6,698 位元組, 19 天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冬季的小桥'''<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冬季的小桥'''<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327686/pexels-photo-29327686.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冬季的小桥》'''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浩的散文。

==作品欣赏==

===冬季的小桥===

寥落孤独的小桥只剩下让人、车、狗、猫由河这边到河那边的过渡功能,与那些到处可见的木板桥、水泥桥、小铁桥没有任何两样。

我站在失去许多美感的小桥之上,有些失落和彷徨。

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桥,一见到桥,眼睛就会直勾勾地放出去,比看美女还大胆。但又没有探险者或者一些现代驴友们那样勇敢,执着地为寻觅一个山头、一个景观或者一座名桥古桥而去跋山涉水,只是将有缘走到或者碰到心仪的地方,特别是有历史名桥和有味道桥梁的时候,才不会放过自己的腿脚和眼睛。比如赵州桥,比如卢沟桥,比如扬州五亭桥;还有长江、黄河上的桥,还有藏在四川、山西、湖南、苏州同里等乡间僻壤的桥。那些精巧的、憨拙的、宏伟的、细致的、坦荡的、含蓄的各样桥梁,无不让我惊讶和惊奇,不断丰富着桥给予的快感和知识,然而,真的没有发现“水在桥上流”的模式和莲花瓣似的构造。有时常责怪自己为什么要急匆匆行走,对景色狼吞虎咽没有看清楚。我多么希望能够看到行人与水同在桥上穿行流动的奇妙韵致。

然而,我遗憾自己没有发现。

面对这座曾经充满韵味和故事的“后乐桥”,我不知道该向哪里去寻找藏在童年中的“乐”。

硕大的北亭除了剩下一座[[孤零零]]的清音阁,还有一段残留数米长的流水石渠。原来的凉洞亭、绿滋斋、适我堂、名曰“鸢飞鱼跃”的大方池,都在推土机挖掘机的作用下,变成随处可见的水泥楼房。形单影吊的清音阁孤独地立在河边上,廊檐黑瓦与周围的水泥建筑是那样不协调不合群。阁上阁下,为枯草灰尘称雄霸道,玲珑窗棂油漆斑驳,残断失魂,完全失去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诗意情怀。破瘦不堪的模样,如同一位被冷落或者被遗弃的老人,瑟缩在寒冷的风里。

欣慰的是,南亭因了赵执信这位上了中国文学史的清代诗人,还有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的别样故事,被冠以纪念馆而保留下来。只是范泉干了,干得一滴水也冒不出来,或许暖冬的正月仍是数九寒天,不是冒泉淌水的时候。然而,据说,这些年夏季也没有那么多水冒了。博山紧靠济南,曾有“第二泉城”的美誉,水究竟去了哪里?我也找不到了。

我对着范泉上面的范公祠,恭恭敬敬鞠一躬。

天冷,亦或是元宵节,干净整洁的[[纪念馆]]里没有游客,风在寂静的院落间独自穿梭。



被保留下来的还有连接后乐桥的那段“青州古道”。

古道原来很长,似乎从“三国”穿越到了“水浒”。然而,在上百年前,为日本人修建的胶济铁路支线拦腰切断了,斩断后的古道便无法再行走,只剩下数百米长的陡坡倔强在蓝天下,印证过去的岁月。

从陡坡往东,便是古齐长城蜿蜒的[[山地]],往西便与后乐桥紧紧相连。古道青石铺就,光滑的青石板上仍留有深深的车辙和供人行走的“脚窝子”,车辙收藏着[[青州古道]]的久远和奔走往来的声音,也见证着古代博山的繁荣。

博山旧时称颜神镇,曾是古代青州府益都县的一块富庶之地。这里有煤炭,有陶瓷,有琉璃,当然也有文人和文化。无论刊于康熙、道光年间的《颜神镇志》,还是[[民国]]补续的《博山县志》,字里行间无不跳跃着吸引你琢磨的美丽信息。

我在字里行间寻觅,把当下的空间碎片与[[遥远]]的时间隧道对接。感觉明朝天启年间修建这座桥时,激情兴奋的设计者们,似乎就是要让桥和桥周围的建筑靠近王羲之笔下的[[兰亭]]。书圣的《兰亭序》,不但打开了文人雅士的审美视野,也提供了可以模仿建造的立体样板。《兰亭序》里面的][[景致]],这儿一样也不缺。有河,有泉,有巍峨蜿蜒的荆山,为什么不让得天独厚的资源让桥和周围的景致洋溢出迷人的江南[[味道]?于是,桥上流水的景观出现了,飘着南国风味的北亭、南亭出现了。无论“崇山峻岭”,还是“清流激湍”,其模样虽然[[小巧]],不及“清明上河圖”那样热烈多彩和熙熙攘攘,春日少长咸集,来这里踏春戏水游玩,则成为经年不断的山城时尚。

如今,桥上曾有的热闹、[[风光]]和雅兴,只能从文字里去想象和填补。隐于陶琉之乡的这座窄窄长长的小石桥,将岁月拉得漫长而久远。

对桥的钟情,似乎不单单在于桥能够把人们送[[过河]]。在许许多多和大大小小的桥身上,蕴藏的意义已经远远跨越了桥本身的意义和功能,诸如不起眼的陶泥可以做传世久远的[[泥塑]],甜蜜的糖稀可以做模样万千的糖塑,石头可以做石雕,木头可以做木雕,面粉可以做许多喜饽饽一样,人们将[[特别]]的心思、美好的期盼、良好的愿望,赋予在桥身上,也是一种无不艺术的文化智慧。

桥之上和桥之外的[[文化]]蔓延与智慧流淌,让许多留给我们的东西有了值得咀嚼的细细味道,单是汉字记载的那些立体的、形象的、诙谐的、哲学的[[民间俗语]],足能够搭成一座直通艺术殿堂和人生高度的“星光大道”。

我享受桥的这种蔓延和丰富。走在平的拱的、大的小的、长的短的、直的曲的各样负载桥上,不仅会联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想到迷人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直视泰晤士河上把公路与桥梁结为一体、可升降自如的伦敦塔桥,更容易对接“船到桥头自然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桥归桥、路归路”之类的幽默简朴的哲理小语。

<ref>[https://www.pinshiwen.com/wenfu/sanwen/]</ref>

==作者简介==

李浩,品诗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3,5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