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帝内经》

增加 1,7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黄帝内经''' (医史文献)
==简介==
[[File:Timgaaa.jpg|缩略图|400px|《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 阴阳五行学说 ]] ”、“ [[ 脉象学说 ]] ”、“ [[ 藏象学说 ]] ”、“ [[ 经络学说 ]] ”、“ [[ 病因学说 ]] ”“ [[ 病机学说 ]] ”、“ [[ 病症 ]] ”、“ [[ 诊法 ]] ”、“ [[ 论治 ]] ”及“ [[ 养生学 ]] ”、“ [[ 运气学 ]] ”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
现代中医学专家[[刘长林]] 、[[吴文鼎]] 等人也持这种意见。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在西汉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才为医学家编著医籍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其二,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黄帝内经》在书名和思想内容上与“黄老学派”的密切联系,也为只有在西汉“黄老学派”鼎盛时期才能成书提供了佐证;其三,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了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在接受老师公[[乘阳庆]]传授给他的十种医书中,竟没有《黄帝内经》,这也足以说明《黄帝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之前。
现代中医学专家刘长林 、吴文鼎 等人也持这种意见。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在西汉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才为医学家编著医籍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其二,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黄帝内经》在书名和思想内容上与“黄老学派”的密切联系,也为只有在西汉“黄老学派”鼎盛时期才能成书提供了佐证;其三,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了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在接受老师公乘阳庆传授给他的十种医书中,竟没有《黄帝内经》,这也足以说明《黄帝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之前。 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为战国时期较为可信。但也不能认为《素问》、《灵枢》所有篇章尽出战国。元末明初医学家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认为内经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10] 。 姚际恒 ]] 《古今伪书考》、 [[ 周木 ]][[ 《素问纠略序》 ]] [[ 程敏政 ]][[ 《新安文献集·运气说》 ]] [[ 黄省曾 ]][[ 《五岳山人集·内经注辨序》 ]] 等人也赞同 [[ 吕复 ]]
比较科学的观点是,《黄帝内经》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是多个作者跨越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集结而成:
一、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二、与1973年长沙 [[ 马王堆 ]] 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柩》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西汉更早。
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 [[ 《睽度》 ]] 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
四、《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
综合论之,《黄帝内经》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依惯例认为属于内经亦无不可。
== 传本演变==
一、《素问》
[[File:Timg (1)aaa.jpg|缩略图|400px|《黄帝内经---素问》]]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二、《灵枢》
[[File:U=3510075414,3140961121&fm=26&gp=0.jpg|缩略图|400px|《黄帝内经---灵枢》]]
《灵枢》最早称《针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相当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 、《九灵》 、《黄帝针经》 等名。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 奇恒之腑 ]] 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
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
[[ 经络系统 ]] 可以分 [[ 经脉 ]] [[ 络脉 ]] [[ 腧穴 ]] 三部分 。经脉有正经十二: [[ 手太阴肺经 ]] [[ 手阳明大肠经 ]] [[ 足阳明胃经 ]] [[ 足太阴脾经 ]] [[ 手少阴心经 ]] [[ 手太阳小肠经 ]] [[ 足太阳膀胱经 ]] [[ 足少阴肾经 ]] [[ 手厥阴心包经 ]] [[ 手少阳三焦经 ]] [[ 足少阳胆经 ]] [[ 足厥阴肝经 ]] 。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 [[ 督脉 ]] [[ 任脉 ]] [[ 冲脉 ]] [[ 带脉 ]] [[ 阴跷脉 ]] [[ 阳跷脉 ]] [[ 阴维脉 ]] [[ 阳维脉 ]] 。(注:“ [[ 奇经八脉 ]] ”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难》)
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灵枢·经脉》叙述的非常详细。
 腧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 [[ 《气穴论》 ]] 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
===诊法学说===
[[File:Timg (4)aaaa.jpg|缩略图|400px|《黄帝内经---四诊图》]]望闻问切 [[ 四诊 ]] 源于《黄帝内经》。
1.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
(2)人迎寸口脉法:即兼诊人迎和寸口两处之脉,互相比较。
(3) [[ 调息法 ]] :即调医者之呼吸,诊病人之脉候。
(4)谓胃气脉:脉象之中有无胃气,至关重要,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5) [[ 六纲脉 ]] :《黄帝内经》所载脉象很多,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弦、细、微、濡、软、弱、散、缓、牢、动、洪、伏、芤、革、促、结、代、大、小、急、坚、盛、躁、疾、搏、钩、毛、石、营、喘等等。但常以六脉为纲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肤:肤泛指全身肌肤,按肌肤而协助诊断的内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弹之”等等。但论之最详细的是切尺肤 。因为脉象与尺肤有必然的联系,故诊病时亦可互相配合。
==学术思想==
[[File:Timg (3)aaaa.jpg|缩略图|400px|《黄帝内经》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97]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 [[ 星河 ]] [[ 七曜 ]] ,有了 [[ 阴阳 ]][[ 寒暑 ]] ,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 。人生天地之间,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
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显然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 [[ 脉象 ]] 表现为 [[ 春弦 ]] [[ 夏洪 ]] [[ 秋毛 ]] [[ 冬石 ]] ,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 。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
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六、形神统一观
[[File:Timg (5)aaaa.jpg|缩略图|400px|《黄帝内经》四诊图]]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
五行 方位 时序 五气 生化 脏 腑 窍 体 志 色 味 音 声 谷
 
木 东 春 风 生 肝 胆 目 筋 怒 青 酸 角 呼 稻
 
火 南 夏 暑 长 心 小肠 舌 脉 喜 赤 苦 徵 笑 黍
 
土 中 长夏 湿 化 脾 胃 口 肉 思 黄 甘 宫 歌 稷
 
金 西 秋 燥 收 肺 大肠 鼻 皮毛 忧 白 辛 商 哭 麦
 
水 北 冬 寒 藏 肾 膀胱 耳 骨 恐 黑 咸 羽 呻 菽
 
==价值影响==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
===中医渊薮===
[[File:Timg (2)aaaa.jpg|缩略图|400px|《黄帝内经》养生]]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薮,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集结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为后世中医学的不断完善与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内经》一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首先,《内经》一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是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成为后世治疗水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的理论基础。现代治疗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多从调治肺、脾、肾入手,其理论来源显然出自《内经》。再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过食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疮类疾病。从现代临床来看, [[ 糖尿病 ]] 足的发生、 [[ 痛风 ]] 病的关节肿痛,其发病无一不与过食肥甘厚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观点,即为后世“诊脉独取寸口”的滥觞;《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劝诫,成为中医临床遣药用方、养生防病一贯默守的至理名言。
除此而外,《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其他内容,涉及养生、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哲理科学===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譬如对人才管理的启示,《黄帝内经》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
==历史评价==
北宋时,高丽国进献《黄帝内经·灵枢》,要求以此交换中国历代史等书。 [[ 苏轼 ]] 五次奏本反对,皇帝仍坚持以《册府元龟》等书换回《黄帝内经》。
2011年5月,《黄帝内经》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 南怀瑾 ]] :《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黄帝内经》仅代表当时医学理论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学的思维来解释自然科学问题的理论假说,虽然发现了许多客观的规律与结论,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黄帝内经》中概念多,但定义少,需要辩证体会;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与现代不同,要区别对待。
《内经》虽然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书中总结与发现了许多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与结论,对中医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书中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和牵强的解释,很多理论仅是一种假说,需要后世来证实或证伪。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对人体进行深入、细微的本质研究,只能从宏观角度,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客观世界,也即用自然哲学的理论解释自然科学的问题,这样做的时候,虽然可以发现很多客观规律和正确的猜测,但必然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与歪曲的解释。今天不必也不能把《内经》当成宝典,而产生尊古贱今的思想,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关视频==
{{#ev:youku|XNDMxMzg3NjUwNA|640|center|<big>生于70年代</big>|frame}}
 
《黄帝内经》80(王洪图)标清
 
== 外部連結 ==
*[https://www.baidu.com/sf/vsearch?wd=%E3%80%8A%E9%BB%84%E5%B8%9D%E5%86%85%E7%BB%8F%E3%80%8B%E3%80%8A%E9%BB%84%E5%B8%9D%E5%86%85%E7%BB%8F%E3%80%8B65%28%E7%8E%8B%E6%B4%AA%E5%9B%BE%29%E6%A0%87%E6%B8%85&pd=video&tn=vsearch&lid=9e7774fe003f73cf&ie=utf-8&rsv_spt=4&rsv_bp=1&f=8&oq=%25E3%2580%258A%25E9%25BB%2584%25E5%25B8%259D%25E5%2586%2585%25E7%25BB%258F%25E3%2580%258B&rsv_pq=9e7774fe003f73cf&rsv_t=f8c0on28O1PtO7uB3qta%252F8GioQcoPD3HJ2SplEetBgZJ6VE2whuNIEZ2PJM7Zg 百度视频 黄帝内经》(王洪图)标清]
*[http://www.pansoso.com/zh/%E7%8E%8B%E6%B4%AA%E5%9B%BE%E3%80%8A%E9%BB%84%E5%B8%9D%E5%86%85%E7%BB%8F%E3%80%8B%E6%95%99%E5%AD%A6%E7%89%87%EF%BC%881%E2%80%9480%E5%85%A8%E9%9B%86%EF%BC%89 王洪图《黄帝内经》教学片(1—80全集)]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