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冰(童话作家)

增加 9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白冰(童话作家).jpg|白冰|right|[https://p1.ssl.qhmsg.com/t01568cf9205943e8a2.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2&eid=5352781&sid=7571204 原图地址]]]
白冰,男,回族。1956年3月生,原名白玉琢,河北平泉人,[[中共党员]]。文学硕士。1974年参军,1985年转业到作家出版社工作,历任编辑室主任、副社长,编审。2001年任接力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1977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有儿童诗集《 [[ 飞翔的童心 ]] 》,作品集《 [[ 绿太阳和红月亮 ]] 》等。译作有美国童话集《 [[ 魔语 ]] 》《 [[ 丢了鼻子的小丑 ]] 》等。<ref>
[http://www.chinawriter.com.cn/zxhy/member/117.shtml 中国作家网《白冰》]</ref>
==人物简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zxhy/member/117.shtml 中国作家网《白冰》]</ref>
==文学成就==
白冰,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儿童诗集 [[ 《飞翔的童心》、《唱给小鸟的歌》 ]] ,作品集《 [[ 绿太阳和红月亮 ]] 》,童话集《 [[ 吃黑夜的大象 ]] 》、《 [[ 火中的凤凰 ]] 》、《 [[ 七彩企鹅 ]] 》。译著童话集《 [[ 丢了鼻子的小丑》([美]约瑟夫·舍曼著)、《魔语》]]([美]马里恩·克拉茨著),所编主要图书有 [[ 《生存空虚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司汤达中篇小说选》、《马语者》 ]] 等。系列动画片脚本《 [[ 神脑聪仔 ]] 》(合作)、《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合作)等。小说《 [[ 洁白的茉莉花 ]] 》获1984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 《眼睛 ]] 》获北京市庆祝建国35周年文艺作品征文奖及第二届东方少年文学奖,小说《 [[ ]] 》获海峡两岸儿童文学大奖赛小说奖、《 [[ 雁阵 ]] 》获海峡两岸首届儿童文学大奖赛成人组二等奖及1986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童话《 [[ 凝固 ]] 》获1992年海峡两岸少年小说及童话征文佳作奖、《 [[ 月亮汤 ]] 》获第三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 [[ 小傻熊波卡的电话 ]] 》获1997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儿童诗《假如》等被选入小学语文、师范语文教材。<ref>
[http://www.chinawriter.com.cn/zxhy/member/117.shtml 中国作家网《白冰》]</ref>
==人物观点==
很多时候,白冰常常回想,为什么将儿童文学作为自己一生的志业。“我觉得,我骨子里很‘儿童’。”“很简单,对事情执着,为人简单,做事简单,而且喜欢把生活、把人都看得很美好。”白冰说,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恪守的,是“认真做事,真诚做人”的人生信条。
而且,写儿童文学的时候,白冰会觉得很快乐。在部队期间,他也尝试写过反映军队生活的纪实文学、诗歌、小说,但总没有写作儿童文学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后来一想,可能自己适合写儿童文学。”其实,选择哪一种文体,肯定和作家内心深处的体征是相吻合的。80年代,白冰写的儿童小说、童话等频频获奖,以至于那时候很多朋友都管白冰叫“获奖专业户”。
因为喜欢儿童文学,白冰在作家出版社做成人图书的时候,就喜欢编一些儿童文学。比如,和台湾《民生报》的桂文亚女士合作、探索两岸共同出版模式的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的童话集《 [[ 银线星星 ]] 》、秦文君的作品、杨红樱的作品等。因为自己喜欢写,也喜欢编辑儿童图书,所以白冰后来到了接力出版社,“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工作结合得更好吧”。 <ref>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850208040.aspx 作家白冰(个人图书馆)2013-03-25 长春人流 陈香]</ref>
尽管是从军营走到出版,但白冰对出版并不陌生。自己搞写作,在部队也搞新闻报道,还因此立过三等功,这让走入出版的白冰很快就找到了感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英国病人》、《马语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本影响了当时一代人生活观、价值观的畅销书便是由白冰操盘,他是中国畅销书理念和实践形成的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
“其实人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要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做一件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形势和条件。”白冰回忆说,推出米兰·昆德拉的《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是因为当时那个时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对外的窗口刚刚打开,国人特别希望看看外边精彩的世界,看看那些被封锁多年的东西。“文革把人的价值观念体系基本摧毁了,那个时候正是需要重新确立价值观念体系的时候。”白冰说,出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之时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是否畅销的问题,就是想把东欧文学代表作家米兰·昆德拉这样的世界大师级的作品引进来。“后来打听到韩少功和他姐姐韩刚正在翻译米兰·昆德拉的著作,我就特别想把这个稿子拿到手。”于是,白冰找到韩少功,做了韩少功的工作,拿到了稿子,但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米兰·昆德拉是捷克的持不同政见者,当时捷克总理要访华。我记得那时作家社副总编辑亚芳和我一起跑新闻出版总署,总署要我们去征求社科院的意见,社科院又让我们去征求外交部的意见,跑来跑去,跑了好长时间,才拿到允许内部发行的批件。后来内部发行的禁令取消之后,这本书才作为一本普通的文学著作进入图书市场。”
当时的营销很简单,“无非就是宣传米兰·昆德拉对世界文学、特别是对东欧文学的贡献,还有就是他书中给我们带来的独特的东西”,但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有主动营销意识的出版人并不是很多,种种原因成就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也被媒体评为三十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到做《英国病人》、《马语者》的时候,白冰就有了明确的做畅销书的概念了。那时候大家都是羞于谈钱的,做出版不能谈经济效益,不然会让人笑话,觉得你不是文化人。“但是,在做《 [[ 英国病人 ]] 》的时候,我就在想,怎么扩大这个书的发行量,让更多读者读到这本书,怎么选择商机,怎么样把书做得影响最大。当然,影响大了,印量也大,对出版社是一个贡献。”那时候的白冰,已经明确提出做畅销书的概念来了,“也得益于张胜友到作家社之后一直在强调,我们要承认图书的两个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按市场规律办事,书才能做好。他的这种观念对我帮助很大”。白冰说。
之后的白冰,不断丰富自己对畅销书外延和内涵的建构,他提出的,“畅销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能够切中时尚热点、文化热点、社会热点,形成社会话题,以线性读者群为目标市场的差异型图书产品”已经在行业内得到了公认。所谓线性,就是畅销书的读者层面非常大,读者群可以穿越职业、年龄的区别,文化素养的不同,和性别的不同,不是小众读的书。
尽管如此,面对新的挑战,白冰“当时的压力非常之大”。至今,他仍然清晰地回忆起,在他离开北京到南宁报到之前,几个战友、朋友和他来到昌平的一个靶场,陪他坐坦克、打靶,战友们说,我们开枪为白冰送行。于是,在枪声中,白冰走上他在出版业的第二战场。每当回忆至此,从不掉泪的军人白冰,都有哽咽的冲动。<ref>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7/l3np6dg7977i8i0.html白冰[作家](名人简历)]</ref>
==“少儿”也有畅销书==
2001年11月到2002年10月的第一个出版年度,白冰就把接力社的北京出版中心带上正轨,一般图书销售码洋达5400万。
正式到接力社之前,白冰就在心中对这个全新的出版中心进行反反复复的规划,包括出版社一般图书发展战略定位、产品战略定位、营销战略定位,组班子、搭结构,和出机制。最难的,他认为是对企业的定位。“当时整个社委会一起商量定下的是,实现两个战略转移,一个是从边远地区到北京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发展,二就是从向教材教辅要利润改向一般图书要利润。首先,企业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造成品牌模糊,品牌稀释。”白冰和他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决定了两个战略,一个是多品牌发展战略,二是细分市场战略,将少儿图书市场分为0~6岁,7~13岁,14~18岁,后来又拓展出18~25岁这几个年龄段。这几个年龄段产品又不能都去做,根据接力的人才优势、网络优势、出版资源的优势和专家队伍优势,白冰决定从少儿文学着手;第二做当时市场走好的卡通动漫图书;其三就是接力有一定基础的生活百科类;第四就是青春时尚类。“这几个板块当时的定位是对的,四个板块同时启动,都出了大畅销书”。
9,2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