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達芬尖山

移除 199 位元組, 28 天前
無編輯摘要
<div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0 10px20px; text-align:left">{| class! <p style="wikitab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center>'''達芬尖山 '''<br/p>|-|<center><img src="https://picth.pimgbing.twcom/yueh1th/1378417106id/R.3d22b5788dcee962710d643f5647e1f6?rik=Rux0eTp9FoqlZg&riu=http%3a%2f%2fwww.don1don.com%2fwp-4043869223content%2fuploads%2f2015%2f03%2f1185032_10152346410044288_6981839675344346247_n1.jpg&ehk=q9T2IkSK%2fIC%2fTEptHHT2bBb3tlDSrxTjtus50cXIBTw%3d&risl=&pid=ImgRaw&r=0&sres=1&sresct=1" width="250280"></center><small>[https://picwww.pimgdon1don.twcom/yueh1archives/1378417106-4043869223.jpg 原圖鏈結] [https://yueh1.pixnet.net/blog/post/220684154 42113 圖片來 自Camel的登山旅遊記事自don1don]</small>
|}
</div>
'''達芬尖山''',原名'''尖山'''{{r|麥覺明}},位於臺灣[[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與[[高雄市]][[桃源區]]梅山里之間,海拔3,208公尺{{r|麥覺明}},地處[[台灣]][[中央山脈]]的[[大水窟山]]南陵上,隸屬[[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管轄。
四周高峰雄峙 '''達芬尖山''' 景色壯觀 又稱'''尖山''' 西 位於臺灣[[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南投縣]][[信義鄉 (台灣)|信義鄉]]東埔村(南投邊界畫在尖山東 方是聳立 副峰,達芬池的西側,離尖山山頂最高點300多公尺)與[[ 高雄市]][[桃源區]]梅 群峰里之間,海拔3,208公尺,[[台灣百岳]] 排名74 北邊是雄偉的位於[[ 大水窟 中央 ]] 主稜上 南邊是[[ 雲峰大水窟山]] 的南側,在[[ 向陽 國家公園]] 等高峰 範圍內 在[<ref>[ https://www.don1don.com/archives/42113 台灣百岳]] 中, 「三尖」: 達芬尖山 與[[ 中央尖山]] [[ 大霸尖山]]合稱「三尖」。,don1don</ref>
== 攀登歷史 ==根據四周高峰雄峙,景色壯觀,西北方是聳立的[[ 鹿野忠 玉山]],北邊是 偉的[[大水窟山]]、[[秀姑巒山]],南邊是[[雲峰]]、[[向陽山]] 等高峰。 百岳之中,達芬尖 、雲 蕃人》書 [[ 記載,1931年8月7日獨自一人攀登 央尖山]]、[[大霸 尖山 ,途中受挫而退回]]合稱「[[ 南駐在所五嶽三尖一奇|三尖]] 隔日再次循原路攀登 相較之下 成功登上 中央 尖山 像高大的中指,大霸尖 如粗壯的拇指 但發現早已立有堆石做為記號,[[鹿野忠雄]]自覺不是首登之人{{r|麥覺明}}{{r|羅時成}} 而達芬尖山則如嬌小的小指
1945年[[ ==歷史==根據 日本 投降|日本戰敗]],博物學家[[ 國民政府鹿野忠雄]] 接收[[ 博士在高校大學時代的 台灣]],當時登 高山記錄《 活動還不是很興盛,直到1963年有二位 と雲と蕃人と》一書,1931年8月7 他獨自一 [[ 台灣八通關越嶺道]][[南駐在所]] 為基地單 登尖山 ,途中因地形險惡、強風驟雨受挫而退回南駐在所 ,隔 年才有[[台灣]]人 日再次另尋他路 攀登 ,成功登上 尖山 山頂 發現已立有石標做 記號,石標中夾著為進行三角測量於1931年3月8日登頂[[台灣總督府]] 有史以來首登尖 之舉{{r|麥覺明}} 林課近藤盛雄、中村廣的名片
== 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當時登 形 ==達芬尖 活動受到許多政府限制還不是很興盛,直到日本神戶大學來台登山的板本亨與篠原均兩人於1963年3月19日率先登頂,1964年5月15日台北市登 東側為塔達分析 源頭,為崩崖壁;西為崖壁 謝金龍、楊海瑞、張凜 北為峭坡 詹阿興與高銘爐等人 只有南坡稍緩 利用攀登[[秀姑巒山]]之便登頂 此為戰後首登尖 峰如雕刻的尖刀 之舉
== 名由 ==日治時期即以其如雕刻 隨後在「五嶽三 刀似 」登峰熱潮 推廣下,達芬尖 形記載 一躍成 '''尖 岳人競相爭逐的 '''。1964年 登山客絡繹不絕。 台灣有很多座 山稱為 字的高 山,為能區別之, 岳界以源 於1964年取 於其東坡塔達分溪溪畔的[[ 附近 布農 族]]大分 部落 [[大分 (花蓮縣)|大分]]變音 稱「達芬尖山」{{r|麥覺明}}
== 公路興建史 ==1970年代,政府計畫 建三條橫貫公路,選在北、中、南各闢一條,其中位在中部的新建橫貫公路,探勘隊伍一路從[[水里鄉|水-{里}-]]通往[[玉里鎮|玉里]]的途中,特別在達芬尖山的山頂上攝影留念,這是因為當時能登上[[南投縣|南投]]、高雄(今[[高雄市|直轄市高雄]])、[[花蓮縣|花蓮]]三縣交界的山峰是很難得的<ref name="李瑞宗">{{zh-tw}}《玉山仰望:新中橫時代》〈踏勘〉李瑞宗,臺北市,ISBN:9789860424089,交通部公路總局,2016年1月。</ref>
最後路線決定選在嘉義經沙里仙溪頭(指[[沙里仙溪]]的主流源頭)抵達玉里之路線,並以水-{里}-經[[和社]]這條路線做為支線,這是由於沿線資源豐富,故開發價值較高<ref name="李瑞宗"/> 。1980年代,[[玉里玉山線]]進入施工階段,原計畫在達芬尖山之東北側是選擇以隧道方式鑿穿其山壁通過,但在政府基於[[ 玉山國家公園]] 的設立與生態環境在保育上考量,最後放棄興建<ref>{{zh-tw}}《玉山仰望:新中橫時代》〈闢建〉李瑞宗,臺北市,ISBN:9789860424089,交通部公路總局,2016年1月。</ref>
== 參考資料 =影片={{reflist|refs= <ref namediv style=" 麥覺明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cite video|title=《[[MIT台灣誌]]》【中央山脈大縱走 南二段 登達芬尖 朗讀台灣山林美學】|date=2013年11月18日(重播)|people=麥覺明|publisher=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medium=[[中視主頻]]|location=南投、高雄、花蓮三縣交界|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11-18}}</ref<ref name="羅時成">{{cite web|title=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url=http#evu:https://thesiswww.libyoutube.ncu.edu.twcom/ETD-db/ETD-search/getfilewatch?URN=951205001&filename=951205001.pdf|author=羅時成|publisherv=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accessdate=2013qUB-11-18SDnaBAQ|languagealignment=zh-twcenter|datedimensions=2009-06480|deadurlcontainer=yesframe|archiveurldescription=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10215659/http://thesis.lib.nc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951205001&filename=951205001.pdf|archivedate=2015-06-10達芬尖山鳥瞰 (4K) }}</refdiv>{{-}}
== 參考文獻 == {{reflist}}[[Category:730 733 臺灣‎ 亞洲史地總論]]
47,9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