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6.34.1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
、
搜尋
走进那座殿堂(尹晓晖)
增加 6,853 位元組
,
6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走进那座殿堂'''<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走进那座殿堂'''<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8596399/pexels-photo-18596399.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走进那座殿堂》'''是[[中国]]当代作家尹晓晖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走进那座殿堂===
[[文学]],可以算作精神的殿堂吧。自古进来的就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好奇的,让人们[[熟悉]]了他的[[身影]];另一种是痴迷的,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甲辰龙年,辽宁文学院迎来40华诞。抚顺作家协会在校友会中设专栏征集纪念文章。从辽宁文学院走出来的,多半心里都揣着不同的文学梦,那种渴望仿佛要让自己燃烧起来,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吧。我倒不是出自这座学院,只是应了作家协会邀请来撰写心中的感怀,为文学,为文友,也为自己。
辽宁文学院诞生于1984年。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的春天刚刚到来。当时我也正走在文学的边缘,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着对文学的敬仰,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又踌躇满志考入了[[教育]]学院中文系。记得在上全市公开课前,校长试听后,边往教室外面走边说,“课讲得不错,但是超大纲了。”也许这就是自己走进文学迈出的第一步吧,希望每节课都让学生[[感受]]更多的文学魅力。
在这40年当中,辽宁文学院为抚顺这座共和国[[工业]]摇篮培养了百余学子。这些人可以支撑自己的心灵,支撑自己的职业,甚至支撑一座城市。因为文学始终代表着先知,在社会飞快的变革中,对各类人才的竞争,其中文史专业备受青睐。后来一种幸运让自己走进了文学队伍,也开始了不间断的思考。
文学这个圈子很小,转来转去都会成为熟人。就在几天前, 一场文学讲座让自己也走近了辽宁文学院。省作协与辽宁文学院共同组团来抚顺走基层搞文学创作培训讲座,机会难得,抚顺作协在人员[[安排]]上[[自然]]是优中选优,自己有兴也参加了这次创作培训。两个多小时目不转睛之后就在想,眼下还有什么可以打动人心?也许只有文学才有这样的[[力量]]吧。尽管自己早已过了为别人所感动的年龄,尽管培训内容是小说创作而自己喜欢的是散文,可文学里流淌出的鲜活与纯净,还是让自己已经木讷的神经有了难得的兴奋,并在一边听讲中不自觉开始了思想的漫游。
文学是带有光环的,可以照亮现实生活。聪慧的民族都喜欢读书。即使在我们这个人均读书还很少的民族,读书依旧透着儒雅。自古书香便是少数人的享受,此刻听讲座的40多人就属于这个人群吧。守着农耕文化两千余年,偌大的群族,温饱始终是现实版的生存文化。“吃了么”成了最基本的文化交流。社会进步让文学不断点亮着人们的生活,从阅读报纸杂志到听广播看电视再到捧着手机浏览网络信息,“吃了么”变成了“早上好”。酒店餐桌上演绎着各种“嗨”到极致的诗赋朗诵,日益庞大的“低头族”如饥似渴捧着手机阅读……这是文化也是文学的魅力吧。
热爱文学仿佛一场艰辛的苦旅。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注定要孤独跋涉。高尔基的文学梦是从忍着饥饿守在茶炉旁劳作开始的;大仲马的文学体验和思考是只有经历最悲惨的不幸才能体会生活的最大快乐;罗曼·罗兰笔下镌刻的是生命建筑在痛苦之上而且整个生活贯穿着痛苦;鲁迅对文学的感悟是目睹血淋淋的吃人制度需要勇敢地发出那一声呐喊。莫言用自己的艰辛跋涉在历史与现实的苦痛中感叹文学从来不是用作歌唱的工具。很多人阅读赞美文学家留给世界的力作,却很少思考他们的人生。所以,那些时尚追逐文学浪漫的,最终可能只是好奇的文学看客。环顾左右,身边的文学青年20年后是否也会像今天的自己带着心灵的斑驳去翘首朝向穹顶的光亮。
文学还背负着社会的沉重。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想过,文学[[工作]]者最终为社会付出的是灵魂甚至生命,只是因为今天的写作还陶醉在浅尝辄止的文字后面带来的功利之中。这是那些所谓“玩文学”的自我解嘲。也许写着写着就会发现,原来文学是一种自觉,一种心甘情愿苦中作乐的自觉。这中间流淌的注定是无我,每时每刻都会用心灵去打造一种神圣。让人无法忘却的是刚刚过去的三年疫情。口罩后面每个生命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所有人性和心性都是真实的袒露。在后来的统计中,很多作协会员无声无息加入到了逆行队伍之中,默默地去承担那份主动担起的责任。回想书架上摆放的那张鲜红的由街道和社区授予的“群策群力,战疫有你”荣誉证书,更加真切地意识到,手中握着笔的也可以成为战士。
会场里的掌声与时断时续的联想来回切换着,浩瀚的文学历史与纷繁的生活现实交织着,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今天的文学环境。抑或还有多少人愿意守在历史的窗口,去审视文学的力量。有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里,有作者时年50的白发感叹,有生动直白的视觉夸张,还有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十年报国无门的忧愁。有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生动描绘里,不仅有秦牧眼里骊山阿房宫的雄伟奢华,更有对历史的顿足叹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时代造就了文学,也造就了文学的殿堂。一个文学工作者,无论师出何处,无论为哪一种文学样式所[[吸引]],都背负着同样的责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愿辽宁文学院走出的文学志士,为这个时代讴歌出生命与生活更多美的旋律。
文学讲座之后,大家一起拍了张合影。也许若干年后,照片里会溢出更多的生动故事。
2024.3.28(晨)<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46305516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尹晓晖(笔名净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首都文学》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潘多拉
waters
27,0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