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房山石經

增加 4 位元組, 2 個月前
增加内部连结
由於[[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後兩次[[三武灭佛|滅佛]],为了保存佛经,[[幽州]](今北京地区)[[沙门]][[靜琬]](智苑)继承其师[[慧思]]遗愿,從[[隋朝]]開始在石碑上刻經<ref>[[劉侗_(散文家)|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北齐]]南岳慧思大师,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闭封岩壑中。座下静琬法师承师咐嘱,自隋[[大业_(年号)|大业]]迄唐贞观《大涅槃经》成。”</ref><ref>[[辽朝|辽]][[天庆_(辽朝)|天庆]]七年(公元 1117 年),《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山石经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记》载:“案诸传记并起寺碑,原其此寺始自北齐(公元 550—577年),迄至隋代,有幽州智泉寺沙门智苑,……发心磨莹贞石镌造大藏经,以备法灭。</ref>,並得到[[隋炀帝]]皇后[[炀愍皇后|萧氏]]及其弟[[萧瑀]]的赞助<ref>[[唐臨]]《[[冥报记]]》云:“幽州沙门智苑(静琬)精炼有学识。隋大业中,发心造石经藏之,以备法灭。既而于幽州北山,凿石为室,即磨四壁而以写经;又取方石别更磨写,藏储室内。每一室满,即以石塞门,用铁锢之。时隋炀帝幸涿郡,[[内史侍郎]]萧瑀,皇后之同母弟也,性笃信佛法,以其事白后,后施绢千匹、及馀钱物,以助成之,瑀亦施绢五百匹。朝野闻之,争共舍施,故苑得遂其功。”唐臨自注:“殿中[[丞相]]李玄奖(一作奘)、[[大理丞]][[采宣明]]等,皆为临说云尔。临以十九年从车驾幽州,问乡人,亦同云尔。而以军事不得(往)云。”</ref>。
[[貞觀_(唐朝)|贞观]]五年(631年)《[[涅槃經]]》刻成<ref>《寰宇访碑录》引[[元和_(唐朝)|元和]]四年(809年),幽州[[节度使]][[刘济]]撰《涿鹿山石经堂记》记静琬刻石经之事:“济封内山川,有涿鹿山石经者,始自北齐。至隋,沙门静琬,睹层峰灵迹,因发愿造十二部石经,至国朝贞观五年,涅槃经成。”</ref>,贞观十三年(639年)靜琬[[圆寂]],其弟子[[玄导]](导公)、仪公、[[惠暹]](暹公)和法公等人接續其志、繼續刻石<ref>辽代赵遵仁撰《续镌成四大部经记》说:“(静琬)以唐贞观十三年奄化归真,门人导公继焉;导公没,有仪公继焉;仪公没,有暹公继焉;暹公没,有法公继焉。自琬至法,凡五代焉,不绝其志。”</ref>,玄导续刻了《[[大品般若经]]》、《[[楞伽經|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思益梵天所問經]]》、《[[佛地经]]》四部。[[开元]]年間静琬第四代弟子惠暹得[[唐玄宗]]八妹[[金仙公主]]之助<ref>[[王守泰]]撰《山顶石浮图后记》记载:“大唐开元十八年,金仙长公主为奏圣上,赐大唐新旧译经四千余卷,充幽府范阳县为石经本。又奏,范阳县东南五十里,上伐村赵襄子淀中麦田庄,并果园一所,及环山林麓,东接房南岭,南逼他山,西止白带山口,北限大山分水界,并永充供给山门所用。”</ref>,在 [[ 雷音洞 ]] (石经堂)下新開了兩個洞口(今第一、二洞),至晚唐已刻出经石4000多块,分藏于九个石洞,分上下二层。
[[五代]]战乱,石刻陷於停顿。遼朝時,涿州[[刺史]][[韩绍芳]]曾清点藏于石洞中的石经数量,计碑360块,但並沒有盤查所有的洞口<ref>赵遵仁《续镌成四大部经成就碑记》</ref>。[[金代]][[天会_(金朝)|天会]]十年(1132年)涿州知州[[张玄徴]]刻《[[佛印三味经]]》,天会十四年,燕京圆福寺僧[[见嵩]]续刻《[[大都王经]]》。
13,4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