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68
次編輯
變更
李良荣
,無編輯摘要
这个没有上过一节英语课、没有听过一句正规英语发音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硬是攻克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难关,回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复旦课堂。这一年,李良荣32岁。
李良荣学英语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1979年秋,在研究生一年级的第一堂英语课上,他的老师张增其教授可能是想了解一下这些新生的英语程度,要求每位学生依次站起来朗读一段文章。大部分同学都很流利地读了,李良荣的心却忐忑起来---虽然自己通过了英语考试,但自学的时候全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创的"土法"拼读单词的,正儿八经的朗读他哪会啊!一面想着,一面在教室里如坐针毡,别人读什么也听不进去了。
[[File:Hgfdhzjlz.jpg|缩略图|右|350px|[http://dingyue.nosdn.127.net/=mz7RU=WIoTa2QIHP==Ig8mrdGgr8dH3HvgBRTG8GAkj01497858943264.jp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NAA5B7S05118VJ5.html 图片来源]]]
很快,轮到李良荣读了。李良荣才读了一句,下面已经有同学笑出了声,等他把一段读完,全班的学生全笑得前仰后合。
'''李良荣在给复旦大学的学生上课'''
治学:富有独创性 李良荣是复旦新闻学院资格最老的教师。从教年间,他有不少出国或者去媒体发展的机会,但最后都放弃了。他说他还是愿意做老师。他把这种开心,概括为"知"的快乐。他的学生中,有的还是年轻的本科生,有的已是报社主编、电视台台长等媒体中坚,还有的和他一样成了大学教授。师生之间的交流,常常可以形成"谈笑有鸿儒"的场面,李良荣特别享受这种互动所带来的乐趣。
李良荣讲课的习惯是不带课本不带讲义,只要一杯水,就可以妙语连珠循循善诱。他刚留校那一阵,李良荣也挺困惑:到底怎样上课学生才会爱听?有一回,他听到广播里刘兰芳说的评书,一下子就深深震撼了。那评书的起承转合,布局得多么精当!那情节的跌宕起伏,处理得多么巧妙!每每讲到关键处,听众的心弦总能被说书人的语调紧紧扣住。李良荣突然悟到,如果能把课上成评书那样精彩,学生一定会喜欢!
[[File:T012706382b3a3f61d1.jpg|缩略图|左|350px|[http://i1.sinaimg.cn/cj/hy/20080616/U2535P31T1D4985838F46DT20080616114929.jpg 原图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80616/11494985838.shtml 图片来源]]]
于是,他在课堂上借鉴刘兰芳说评书的优点,注意把握讲课的节奏,并不急于灌输知识,而是用大量的生动实例和恰如其分的幽默来启迪学生思考。这样,他连续多年被新闻学院的本科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
二、[[《新闻学概论》]] 1985年5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8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改版
三、[[《宣传学导论》]] 1989年11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七、[[《新闻学导论》]] 1999年1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File:T01bd88bdf929b3f28a.jpg|缩略图|右|350px|[http://www.byzc.com/upload/News/201209/20120911073857979505.jpg 原图链接][http://www.byzc.com/newshtml/YuanJiaoZiXun/13529.html 图片来源]]]
八、[[《新闻学概论》]] 2001年3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逻辑的力量
――重读毛泽东同志对"白皮书"的批判兼论"大批判笔法"
■ 浅谈新闻规律
[[File:T01a0a13480ced6ed45.jpg|缩略图|右|350px|[http://img.zjol.com.cn/mlf/dzw/jypd/jyjsb/gx/201903/W020190319751337739333.jpg 原图链接][http://edu.zjol.com.cn/jyjsb/gx/201903/t20190319_9704303.shtml 图片来源]]]
■ 企业转型改制的新闻学意义
■ 当今世界的三大电视体系
■ 地市级综合性日报发展刍议
■ 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
[[File:T01a622a727545be32e.jpg|缩略图|右|350px|[http://media.people.com.cn/mediafile/200506/27/F2005062716120600000.jpg 原图链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9893/49900/3500093.html 图片来源]]]
■ 新形势下的报业集团与报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