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國樹蟾

增加 136 位元組, 3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
''' 中國樹蟾 ''' 基本資料
Animalia 動物界
學名歷史: 中國樹蟾在1859年由英國學者貢德氏Albert Guenther發表描述時,命名為Hyla arborea var. chinensis,當時貢德氏認為是Hyla arborea 亞種。但在1864年,貢德氏發表文章,將其更正為新種,學名為Hyla chinensis。
地理分佈" 中國樹蟾命名的模式標本採集自中國,因此是以地名命名的 [[ 蛙類 ]] ,但其分佈區域包括中國大陸中部及南部、台灣及北越。
棲地: 中國樹蟾的分佈遍及全台灣的低海拔山區及平地,牠們喜歡棲息在稻田附近的香蕉樹葉的基部、竹林及小灌木上。
==中國樹蟾概述==
中國樹蟾是一種小型的 [[ 樹蛙 ]] ,體長約2到4公分,趾端有吸盤,趾間半蹼。身體背面綠色或黃綠色,腹面黃色,體側有一些小黑點。牠有一明顯的特徵,就是由頭部吻端經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條深色的橫斑,彷彿戴著黑褐色的眼罩。 中國樹蟾分布於北部及西部一千公尺以下地區,平常喜歡棲息在樹葉的基部及小灌木上,[[野薑花]]寬闊的綠葉,是中國樹蟾的最愛。3月至7月為繁殖期,卵粒黑白分明,每五、六粒成一小堆黏在水草上,卵的發育快速,通常在24小時內孵化成蝌蚪。 中國樹蟾叫聲卻十分宏亮,這是因為牠有一個鼓出來比頭還大的鳴囊。雨後常可聽見一陣陣高亢的「唧-唧-唧-」聲,所以又稱為雨怪或雨蛙。鳴叫時,通常由幾隻雄蛙在水邊的植物體上領頭,其他的樹蟾跟著唱和,牠們的合唱聽起來就好像是從樹上傳出來的。<ref>[https://www.trimt-nsa.gov.tw/zh-tw/ecology/19/ 中國樹蟾],參山國家風景區</ref>
中國樹蟾 分布於北部及西部一千公尺以下地區,平常喜歡棲息在樹葉的基部及小灌木上,[[野薑花]]寬闊 身體背面呈 葉,是中國樹蟾的最愛。3月至7月為繁殖期,卵粒黑白分明,每五、六粒成一小堆黏在水草上,卵的發育快速,通常在24小時內孵化成蝌蚪。 中國樹蟾叫聲卻十分宏亮,這是因為牠有一個鼓出來比頭還大的鳴囊。雨後常可聽見一陣陣高亢的「唧-唧-唧-」聲,所以又稱為雨怪 黃綠色 雨蛙。鳴叫時,通常由幾隻雄蛙在水邊的植物體上領頭,其他的樹蟾跟著唱和 腹面黃色 牠們的合唱聽起來就好像是從樹上傳出來的 <ref>[https://www.trimt-nsa.gov.tw/zh-tw/ecology/19/ 中國樹蟾],參山國家風景區</ref> 中國樹蟾的 眼睛瞳孔是橫橢圓形,頭部有深棕色眼罩,體側有黑點散布。雄蛙具有單一外鳴囊,常在雨後鳴叫,叫聲響亮,所以又稱為雨蛙或雨怪。繁殖期從3月至7月,南部地區甚至可達9月底。卵粒黑白分明,直徑1-1.5mm,五、六粒成一小堆黏在[[水草]]上。卵的發育很快,通常在24小時至36小時內孵化成蝌蚪,蝌蚪背部有兩條金線,經常浮游水面上,非常美麗。   中國樹蟾雖然指(趾)端膨大呈吸盤狀、綠色、棲息在樹上、具有樹蛙的特徵及習性,但在分類,和台灣其他屬於樹蛙科的五種綠色樹蛙並不相同。但樹蟾科也不是因為有毒所以被稱之為「蟾」,因為樹蟾科的皮膚並沒有蟾蜍科的耳後腺毒腺構造,而是因為胸骨弧胸型及脊椎骨前凹型的結構和蟾蜍科一樣,所以樹蟾是因「樹皮蟾骨」而得名。<ref>[https://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380023#01 中國樹蟾],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與環境資源學系</ref>
卵:卵粒黑白分明,直徑1-1.5mm,五、六粒成一小堆黏在水草上。卵的發育很快,通常在24小時內孵化成蝌蚪。
蝌蚪:背面黑色,從吻端到尾部有兩條縱走金線。<ref>[https://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hylidae.html 中國樹蟾],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ref>
*[http://stat-nba.com/player/195.html stat數據NBA]
*[http://www.nba.com/playerfile/chris_mullin/ NBA官方的资料](英文)
*[https://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hylidae.html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31,7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