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天津市河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增加 80 位元組, 8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
'''天津市河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 [[ 天津市 ]][[ 河西区 ]] 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
(一) [[ 办公室]]
(二)综合规划科
(三)服务发展科
(四) [[ 城市 ]] 发展科
(五)绩效管理科
(六)价格与粮食管理科( [[ 国民经济 ]] 动员办公室)
==相关资讯==
===关于天津市河西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建议===
推动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我国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的重要方式。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来,天津市河西区以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f>[https://www.sohu.com/a/451814768_10021826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敬业:职业道德的灵魂 ],搜狐,2021-02-21</ref>引领文化建设,坚持守正创新特色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位居全市第一,品质城区文化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夯实文旅融合发展组织基础
河西区牢固树立“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按照机构 [[ 改革 ]] 的新职能新任务新要求,积极主动与市文旅局对标对表,设立规划与保障科、公共服务科、产业发展和市场管理科三个相关科室,分别承担文旅融合的总体规划、文化和旅游活动策划、文化和旅游市场融合发展的工作职能,从根子上打牢文旅融合发展的 [[ 组织 ]] 基础。
(二)以特色品牌为抓手,促进文旅产业快速成长
河西区自2007年开始实施文化品牌战略以来,从西岸金逸影城、西岸相声剧场等文化产业逐步拓展到文化产业、 [[ 旅游]]<ref>[https://www.sohu.com/a/411903071_120209902 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和相关资料集 ],搜狐,2020-08-07</ref>发展等多个领域,每年举办1000余场公共文化系列活动,积极参与国家文旅部组织的“春雨工程”和市级重点文化项目,西岸文旅品牌已成为河西区叫得响的“金字招牌”。2022年河西区继续推出包括西岸读书节、西岸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意大联展、西岸文化嘉年华、 [[ 艺术 ]] 游船展演季、西岸奇妙夜、西岸文化夜光跑、文化艺术巡礼、科技交互系列活动、西岸剪纸艺术展的十大重点文化活动,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日臻成熟,引领全民文旅活动深入开展,形成“景点-产品-产业”的联动链条,形成旅游促文化、文化兴旅游的互动格局。
(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持续开展“文化365快乐在河西”群众性文化 [[ 品牌 ]] 活动和各类群众文化赛事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多元,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推动“书香西岸”建设,全区建成3个街道西岸书斋,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书斋,面向群众免费提供优质阅读环境的西岸书斋实现辖区全覆盖。将公共文化阅读空间植入景区、宾馆和商街,包括位于天塔257米高空的西岸书斋·知道吧、文化企业参与投资的西岸望塔书斋以及中信银行店、网信大厦、西岸书斋津利华春秋店等地的西岸书斋,培育网红点和打卡地。以西岸特色文化为魂,实施“旅游+” [[ 工程 ]] ,精心设计文化博览游和都市风情游2条西岸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努力打造文旅消费新地标。
(四)以创新形式为载体,实现文旅资源有效整合
充分发挥市中心城区核心区文化资源集聚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设施网络建设完善、覆盖均匀、便捷高效的“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创新推出了线上特色文化惠民和线下演出同步线上 [[ 直播 ]] 的服务形式,惠及群众30万人次。将演出与非遗元素融合,在人民公园举办18场夜经济高雅艺术演出及12场非遗文博展览会;以文化+体育模式,在中冶和悦汇持续举办包括西岸文化庙会、哪吒体育节等系列活动;首创非遗+扶贫+旅游模式,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意大赛。以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促进融合 [[ 发展 ]] ,培养市民和游客“来天津河西看高雅艺术”的消费习惯,实现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主要思路与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
由于尚未形成市级层面统一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存在着分类 [[ 建设 ]] 指导不够、资源运用不够充分等问题,需要加强对文旅融合的政策与财政支持,统筹布局一体谋划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做好公共文化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发展绩效考核评估。细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服务对接等工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植一批优秀文化和旅游企业,推动形成产业优势互补协调、文旅整体联动发展的总体布局。
(二)畅通双向反馈机制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趋势,内容供给众口难调,供需容易错位。如何契合不同群体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值得深入思考。以群众满意度为切入点,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本地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调查评价平台。不仅要衡量相关的硬件设施是否符合标准,是否规范运营,使用率和维护成本如何,还要考虑 [[ 群众 ]] 的使用体验、频次以及文化获得感等。合理全面地选取评价指标,探索构建包含政府、第三方和社会评价的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着重解决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渗透力,有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供需对接、精准惠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资源整体效益,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的各项福利。
(三)加快文旅资源数字化建设
主动适应形势,大力建设“ [[ 互联网]]+”公共文旅服务平台,创新公共文旅服务体系,促进线上线下交融互通。一方面,借助数字化升级引进数字终端技术,改造搭载智能设备,定期更新平台资源,提升用户交互体验,提高辖区公共文旅设施的吸引力与认同度;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集聚各类文旅资源,打造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面的数字文旅服务体系,实现河西文旅“一键式”与“个性化” [[ 服务 ]] 。既要做好“面对面”的工作,也要做好“键对键”的工作,让更多具有河西特色的非遗及文创产品成为潮品。加强公共数字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创新尝试,探索公共数字文旅城乡一体化服务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四)推进文旅商有机结合
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度极强,能够衍生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口,既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促进文化的 [[ 传播 ]] 与发展。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河西区文旅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以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强化全域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以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为核心,整合河西品牌文化产品体系,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将优秀 [[ 传统文化 ]] 与文化旅游景区、创意园区、主题街区建设运营相结合,推动文化商业街区、文化演出中心区、海河沿线游船区等文化产业基地和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河西区建成天津市文旅商相结合的高端旅游引领区。
==参考文献==
[[Category: 社會組織類]]
727,9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