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114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离散制造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实践'''中兴精密集团奉行日本 [[ 经营 ]] 之圣稻盛和夫的管理经营方针,对于技术、成本、现金流、库存、净利率几个指标尤为重视。因而在企业经营成本日渐攀升的压力下,中兴精密积极推进企业智能化<ref>[https://www.sohu.com/a/533837469_121346374 什么是智能化?一张图看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区别] ,搜狐,2022-03-30</ref>进程,以ERP、APS、WMS、MES、IOT [[ 软件 ]] 为基础,实现了计划层、执行层、现场数据之间的有效沟通,这样一种面向生产型企业的IT架构,来促进产能和效益的双重提升。
==一、案例简介==
随着中兴精密企业规模和业务量逐年增多,多品种、小批量和多批次的生产模式逐渐成为趋势,客户对产品交货周期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高度离散的工艺流程使得生产现场 [[ 管理 ]] 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ERP系统在实时处理生产现场问题的弊端和不足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计划部门仍然采用手工制作EXCEL的方式进行排产,不能精确到产线机台日计划。而且关键设备没有联网,计划与执行脱节;生产过程信息不透明,制造成本数据采集精准度不够高,容易产生错误判断;各种出入库及报工作业复杂,花费了大量人力,且准确率不够高,及时性也远远不够;过程 [[ 质量 ]] 管理手段落后,事后分析改善比较被动。
为了改变当前低效率的生产现状,中兴精密从生产过程入手探索推荐智能制造转型,通过与国内知名专家的合作,制定出中兴精密的智能制造转型策略:“一个前提,两个目标”。 一个前提是:智能制造以解决 [[ 企业 ]] 实际问题为前提。立足实际,解决生产经营的实际问题,不搞“高大上”的面子工程,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收益。并通过物联网、MES、APS系统的建设,来缩短整个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运营效率。
==二、案例背景介绍==
中兴精密目前拥有了相对完善的 [[ 信息化 ]] 系统。中兴精密于1998年启动信息化系统建设,在2002年逐步引进外部信息化管理人才,开始建设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系统,到2005年已建成包括财务、供应链、MRP、OA、HR在内的一整套企业信息管理系统。2006-2008年,中兴精密建立实际成本计算、预算、资金管理等管理会计系统,并在2009年将ERP系统替换为SAP的平台。从2012年起,中兴精密逐步扩大了IT团队规模和开发人员比例,建设IT共享中心,对SAP、BPM、MES等进行自主开发维护,探索智能制造之路。
项目通过物联网、MES、APS系统的建设,来缩短整个 [[ 产品 ]] 的生产周期,和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运营效率,实现IT部门和自动化硬件部门需紧密配合,提高单个工站和工作中心的生产效率;减少工作层级,提高协同效率,使各部门在一个平台上高效运作;也可以在信息平台上进行优化,包括模式和操作手段的优化;提高产品的生产品质,加强过程和品质管控。
==三、案例应用详情==
===1、总体应用框架===
中兴精密的IT团队认为,要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首先需打通 [[ 制造 ]] 各环节,让生产管理人员变得“耳聪目明”,为此中兴精密IT共享中心构造以ERP、APS、WMS、MES、IOT软件为基础,实现了计划层、执行层、现场数据之间的有效沟通,这样一种面向生产型企业的IT架构。
在计划层,利用ERP实现销售订单接单、采购订单接收、工单接收;在执行层,利用MES实现生产计划接收、过程防呆与管控、质量数据采集、生产资源管理、制造成本信息采集;并利用WMS实现仓库的出入库管理;在计划层和执行层之间,采用APS进行衔接,实现生产计划、采购送货计划的自动排配,使信息能够在计划层和执行层之间及时准确的沟通。在底层数据层,通过搭建机联网,实现 [[ 设备 ]] 状态、工作参数采集、设备动作信息接收与控制(试点)等现场数据的实施反馈、厂内物流作业与控制的实施监控,消除了信息孤岛。
===2、关键技术应用详情===
====(1)实施机联网,打造企业内部的信息神经网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兴精密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先制定 [[ 规划 ]] ,围绕着制造和物流先做企业内部的“信息神经系统”即机联网,让车间的整个制造过程更透明,信息和实际运作更同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其它信息系统的搭建。
建立机联网的目的是先把生产过程和物流过程数字化,再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应用。
机联网要想成功建立,首先要解决通讯协议和通讯方式不一致的问题,另外对于老旧设备的升级改造,使其具备联网能力,也是机联网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自身对设备的升级改造,比如给设备加装通讯模块,在设备无法采集到地方加装 [[ 传感器]]<ref>[http://news.sohu.com/a/622729068_121400664 传感器工作原理以及传感器种类详解] ,搜狐,2022-12-30 </ref>,来实时获取数据。中兴精密的IT团队认为:”MES、APS等系统对机联网的要求非常高,也带来了很多传统操作和模式上的改变,必须不断优化现有的流程,并将冲压、注塑、组装等车间中具备条件的设备进行连线,改造成智能单元。”
机联网的成功实施使得车间关键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实现联网,能够实时抓取产品生产和质量数据,进行生产预警及动态协同管理;设备OEE能够自动获取,并且自动记录设备停机原因时间,改变了传统 [[ 统计 ]] 方式下数据不及时,不准确的状况,对基础管理的要求大幅降低;实现设备能耗的记录与分析,为降低车间能耗提供数据参考;实现实时记录加工工艺参数与偏差预警。
====(2)实施MES,实现“耳聪目明”的车间管理====
2012年,中兴精密在相关车间试点了第一个制造执行系统(MES),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什么要实施MES?因为中兴精密的IT团队发现,虽然很早就实施了ERP系统,但大多数车间、工序、机台等环节依然需要人工进行 [[ 管理 ]] ,管理层数据和控制层数据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和沟通,生产过程信息不透明。这种“信息孤岛”致使ERP系统缺乏足够的车间控制信息而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的随机性、动态性的要求,无法有效指导车间生产计划的执行,制约了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生产计划的接收、生产过程执行、员工报工、质量管控、设备维护等模块,可以实现工单报工、产品品质管控以及机台整体运作和数据传递的效果监控。例如在实施MES之前, [[ 记录 ]] 产品信息的流转卡和合格证等信息都是员工填写,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写错。现在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系统直接导出并打印,减少了人为的工作量以及出错的概率,并且格式更规范。
作为车间信息管理技术的载体,MES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要推进 [[ 工厂 ]] 的智能化,就必须先让MES有效的运行。
(3)实施APS,实现更加智能化的需求排产
在实施APS项目之前,中兴精密在车间排产方面采用的是手工计划,计划员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错,计划变更费时费力。随着产品的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计划部门的压力也 [[ 与日俱增 ]] ,很多时候沦为救火队员,疲于“奔命”。
2017年,中兴精密进行了一项数字驱动的系统建设,与国内排产算法专家在几个试点车间实施了APS:ERP中的销售订单,通过APS计算出生产计划排程。MES接收工单排程之后,进行实际生产,并对相关生产数据进行采集。通过APS [[ 项目 ]] 的成功实施和上线,将以往的销售部、生产管理部、车间调度三级计划模式转化为一级计划模式,生管部直接在APS系统中将日计划下达到机台。这样不仅可以缩短生产排产时间,提升排产合理性和交期达成率,还可以有效解决个性化带来的高成本,实现材料供给的配送制。
中兴精密的IT团队认为,成功的APS对于数据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设备、模具、班组的产能精确度对排产的影响非常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兴精密相关部门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APS在运算过程中,考虑了MES中产品的工序在制量(WIP)的动态库存,因而要求系统信息和 [[ 物流 ]] 实际运作必须要保持同步,否则计算结果也同样不会理想。
==四、创新性与优势==
本项目的创新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离散型制造现场环境复杂,项目实施要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 [[ 原则 ]] ;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实施人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既懂IT又懂得生产体系的顾问;
(2)生产及物流过程数字化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基础。MES重点在生产过程管控和效率提升,这与ERP系统建设有很大不同;
(3)系统的数据重点要能驱动生产 [[ 作业 ]] ,而不是电子屏幕显示。人机交互界面简单会极大提升项目成功率。
五、案例应用效益分析
(2)MES系统的成功实施,打通了各个生产环节的信息流,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基础管理,从而提高企业工艺控制水平和生产效率,车间在制品减少40%左右,工单超产率降低8%,品质合格率提升0.5%。此外,帐物一致性也提高到99.5%以上。MES不仅给APS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也为ERP提供精准的生产成本信息。 (3)通过APS项目的成功实施和上线,将以往的销售部、生产管理部、车间调度三级计划模式转化为一级计划模式,生管部直接在APS系统中将日计划下达到机台。这样不仅可以缩短生产排产时间,提升排产合理性和交期达成率,还可以有效解决个性化带来的高 [[ 成本 ]] ,实现材料供给的配送制。
==参考文献==
[[Category:500 社會科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