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247
次編輯
變更
王淳 (清朝)
,增加内容、链接
王淳曾于[[乾隆]]十二年接替[[徐惟垣]]任[[福州府]]知府一职,乾隆十五年由[[徐景熹]]接任。
[[File:福州府知府1.jpg|缩略图|左|福州府:[[福州府]] (闽东语[[罗马]]拼音: hok ciu hoo) 为明清时期[[福建省]]布政司下辖的府级行政区,同时也是福建的省城。]]
清代,[[福州府]]设知府1人(原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为从四品),同知1人(正五品),通判(正六品)无定员,经历司经历(正八品)、知事(正九品)、照磨所照磨(从九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检校各1人。知府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3年考察属吏1次,地方要政必须取得[[总督]]、[[巡抚]]同意才能实行。<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24/10/10886293_280541339.shtml 清代福州府知府名表 2013-04-24 率我真 ,个人图书馆]</ref>
===福州府简介===
[[福州府]] (闽东语[[罗马]]拼音: hok ciu hoo) 为明清时期[[福建省]]布政司下辖的府级行政区同时也是福建的省城,其辖区大致为今天的[[福州市]]的六区一县级市六县再加上[[宁德市]]的[[古田]]、[[屏南]]二县,即闽县,侯官县,长乐县,屏南县,福清县,古田县,罗源县,连江县,永泰县,闽清县,这十个县同属于福州民系和福州十邑文化圈。民国元年(1913年)废。
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同时期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的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福船(古代木质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此后福州海外贸易逐渐复苏,1474年成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
福州还是中国和[[琉球]]交往的枢纽,福州柔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1624年底,[[艾儒略]]将[[天主教]]传入福州。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福州府改为天兴府。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天兴府复称福州府。
清初,清军与[[郑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进行拉锯战,1674年至1676年,[[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明清两代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大规模发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其主要贸易对象是[[琉球]]和[[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纪[[道光]]年间,有欧洲人估计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0万。
[[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自1845年[[南台岛]]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台江地区沿江和上、下杭一带成为进出口贸易中心,而福州的茶叶出口更占到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35%。外资、民营与官营的银行、企业、商号等相继在福州开办。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洋务运动]]兴起后,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了福建船政局(后改为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福建水师成立。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在马尾港发生的[[马江海战]]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福州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于1909年在福州开幕。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了福建军政府。
==参考资料==
{{reflist}}
* 《[[福建省]]情资料库》 2001年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categoryCategory:中国 古代人物]][[Category:清朝人物]][[Category:中国古代 军政人物 、清朝官员]]